创新指数为134.4,持续保持全省第2位,且创新指数5个领域全部位居全省前3位;
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251.4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56%,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
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为274.86,超越宁波,首次位列全省第二,指数值增幅列全省第一;
继2021年和2022年后,第三次夺“科技创新鼎”;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4年,嘉禾大地上的科技创新“因子”活跃,一个个属于嘉兴科技的“高光时刻”接踵而至,鼓荡起强劲的创新发展东风。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奔跑者。
华友钴业投资25亿元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未来5年内将集聚科研人员超2000人,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球技术领先;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破了IGBT模块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不利局面,实现了全系列产品国产化替代;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成功实现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让人类从生命基本单元的层面去解读“生命天书”……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兴,如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发展,创新主体的“科技浓度”不断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77.43%,均居全省第1位。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02.84家,居全省第2位。
聚能增效,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在嘉兴,有一个比较让人欣喜的现象,科研平台并不是埋头搞研究,而是主动寻求和地方的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形成了和地方发展水乳交融的格局。
南湖实验室成功挂牌“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突破”;乌镇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心获科技部批复认定,填补了全省空白。与此同时,以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基础的“校地融合发展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链条”项目和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为基础的“打通创新资源国际链以‘教科产城’模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纷纷获得省级创新深化试点。
蓬勃的创新氛围,离不开优良的生态。
要装一台价值不菲的科研仪器设备,对于企业来说资金压力不小。去年,嘉兴在全省率先出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并成立首个地级市大仪共享联盟——嘉兴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首个省大仪共享平台地级市服务中心——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嘉兴服务中心。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纽带,促进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丰沛的政策“雨露”,形成了让企业家向往的“优质土壤”。2023年,嘉兴陆续出台实施科技政策九条和科技改革九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释放创新活力;2024年,嘉兴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两大科技新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聚力增强科创能力。
抢抓“科教人一体化”试点机遇,让“智力底座”融通发展。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而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如何向“人才红利”升级是各方面面临的一个课题。
去年,在攻坚“产教脱节”上,北理工长三院实施“分段式”“交叉式”“靶向式”培养,实现“教—科—产”有机衔接,聘用企业导师,实现院企合作共赢;在攻坚“引留脱节”上,清华长三院建立“双需求”排摸机制,聚焦学校和地方的人才需求,开展全球引才,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批量导入嘉兴;在攻坚“产研脱节”上,聚力打造产研融合成果转化模式,清华长三院深入推进“深根计划”,瞄准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共建乌镇实验室、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等。
创新这条路,没有一劳永逸的领先,也不会有一蹴而就的蜕变。于嘉兴而言,唯有以超乎以往的“闯劲”,统筹处理“顶与底”“破与立”“点与面”的关系,方能打开一道道活力的“闸门”,让更多创新活水喷薄而出,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读嘉新闻记者:潘钰鑫
编辑:黄寅佳
责编:谭罗敏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