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现在的孔子,假得不能再假

科技   2024-11-20 21:39   山西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在人类文明史上,孔子从轴心时代投下的影子,横亘东亚两千余年历史,无论在道德、教育、国家治理、意识形态乃至经济结构上都留下了深远影响。然而,历朝历代对孔子的尊崇,也使孔子本人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甚至虚假。本文作者、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指出,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都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孔子身上被追认的越来越繁复的头衔,与其本人的言行相去甚远。文章以灵动、风趣的笔调,通过还原孔子的相貌、先人、姓名和家庭、居住地以及生平,用填履历表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

李零认为,真正的“活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复古主义者,一个可笑又可爱的堂吉诃德式人物,而后世神圣化想象中的“死孔子”,则完美、乏味。阅读孔子,要回到当时的语境,辨识出他身上的复杂与张力,才能读出其真正的伟大。

本文选自李零著《丧家狗》,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01
孔子像:一个山东大汉的想象

孔子周游列国,据说,有个郑国人,善于相面,他对孔子做过漫画式的描述。他说,孔子的上半身有圣人之相,但下半身不行,好像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丧家狗。子贡把此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并不生气,反而说,我的形象怎么样,并不重要,他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孔子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借晚期的画像,自由想象一下。这类画像有好多种,有作豹眼环睁或露齿豁牙者,实在不好看。画家越是想把孔子画得神乎其神,不同于一般人,给人的印象越像是妖怪。圣化的结果,往往是妖化。

当然,这类画像也有比较顺眼的,比如孔庙的石刻画像,有些还可以。这类像,主要是明清以来的作品。现在印得最多,是所谓《先师孔子行教像》。这幅画像,传出唐吴道子,不知出于何人之手,也不知画于何时。当然,它不是照孔子本人画的,但还真有点山东人的味道,也许就是照哪个山东人画的。

山东人有什么特点?第一,大个子比较多。司马迁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就是大个子。“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汉一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和穆铁柱、姚明的个子差不多,或有夸大。但古代,有些地方的人确实比较高。比如孔子说的长狄,个子就很高(《国语·鲁语下》)。今鲁西南、苏北和皖北,自古来往密切,就是出大个子的地方。东北人,很多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大个子也比较多。第二,画面上的孔子,有颗圆圆的大脑袋,也是这一地区的特色。皮肤黑的,像红烧狮子头。皮肤白的,像清蒸狮子头。淮扬菜正好有这两种,我喜欢。另外,还有一点,大家不要忽略,画像上的孔子,腰间佩剑,两手当心,哈点腰,身体略向前倾。这种姿势,古人叫“磬折”,好像奏乐的石磬,有个弯儿。《论语》中叫“鞠躬如也”(《乡党》10.4),它和背手撅肚子趾高气扬的样子正好相反,表示温良恭俭让。

我们可以拿这幅画当孔子的“标准像”,贴在他的履历表上,当他老人家的照片,弥补一下我们的空白想象。孔子死了两千多年,没有照片留下来,所有画像都是后人的想象。何必当真?

有趣的是,老子像,也有这副模样,而且也题“吴道子”画,一不留神,还以为是双胞胎。

另外,汉画像石上也有不少孔子像,孔子和老子见面,不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肩并肩,向我们走来。他们俩,是扭过身子,脸对脸,打躬作揖,好像日本人,中间还站个小孩,是传说中的项橐。这类画像,年代倒是很早,但形象太模糊,眉眼不清。

02
子的出身和成分

出身很重要,过去填表,一定不可少。孔子如果填表,他要写,我祖上是宋国贵族,查三代,是鲁国武士,本人成分是鲁国布衣,出身卑贱,血统高贵。

孔子以孔为氏,据《世本》等书记载,是出自孔父嘉。孔父嘉,也就是《左传》提到的孔父(桓公元年和二年)。这种称呼,是属于名、字连称,名是嘉,字是孔父,不是姓孔名父嘉。孔子以孔为氏,属于“以王父字为氏”,即以爷爷的字作为族名。他这一支,按照惯例,是从睾夷开始立族,用睾夷爷爷的字作族名,从此才称为孔氏。

孔父是宋国贵族,追根溯源,是商汤的后代。孔子在鲁国被人另眼相待,最初就是沾祖上的光。鲁国贵族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左传》昭公七年),主要就是指他血统高贵,先祖是商王的后裔(古人说的“圣人”是指上古贤君)。

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是宋穆公托孤寄后的顾命大臣,地位很高。他的太太,长得很漂亮,回头率极高。有一天,在路上,被宋国的太宰华父督撞见,坏了。华父督,大色狼,“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当时,宋国跟郑国连年打仗,十年有十一场战争,百姓受不了。华父督煽动说,孔父是罪魁祸首,竟把孔父杀掉,把孔子的祖奶奶霸占。宋国国君不满,也被杀(《左传》桓公二年)。孔父死后,家道中衰。

孔父的后代,“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孔子家语·本姓解》),从此定居于鲁。孔防叔的长子叫孔伯夏,是孔子的爷爷。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也是名字连称,和孔父嘉是一样的叫法。纥可读仡,是壮武之义,梁者强梁,与名相应,正如其人。他是鲁郰邑宰(郰邑的长官),力气很大,偪阳之役,力托悬门(《左传》襄公十年),传说身高十尺(合2.31米),比孔子还高。

孔子是军人世家,前辈都是赳赳武夫,拜父母之赐,也是大个子,很有遗传优势。但孔子本人从小好礼,更爱读书。宋、鲁是邻国,宋是商人的后代,鲁是周人的后代。两种文化对他都有影响,他生于鲁国,长于鲁国,鲁国的国君是周公之后。他更爱西周文化,特别是周公之礼,不是武,而是文。他家从宋国北上,搬到鲁国。宋都在今河南商丘,离曲阜并不远。张光直教授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那里发掘,寻找“商”,“商”没挖到,但挖到东周的宋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当地出土过宋公成钟,因为宋朝是以宋为号,当时被视为祥瑞。

这是履历表上的“出身”和“成分”。

03
子的姓名和家庭

孔子的祖上(孔父嘉),曾是“国防部长”,后来家道中衰,被迫移民鲁国,地位大不如前。他这一支更是庶支的庶支。

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纥,只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太高。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野合”是什么意思?是感生而孕怀了哪位神灵的种子?还是未经明媒正娶非法同居?或找个荒郊野外没人的地方行其好事?前人吵得不亦乐乎。“批林批孔”时,有人说,孔子是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少女所生,更是火上浇油。孔子是圣人,他怎么会是私生子?现在,大家都说,这绝不可能,很多人宁愿相信,野合,不过是说孔子的父母年龄悬殊,婚姻不够正式,手续不够齐全。其实,野合就是野合,并没有这些复杂含义。司马迁对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不会故意污蔑圣人。古人讲圣人伟大,忍辱负重是必要铺垫,全世界都如此。孔子的童年和青年,是“小白菜”,他生下不久就没了爹,娘也死得早,含辛茹苦,既贫且贱。我理解,“野合”是属于这类铺垫,当时肯定有这种传说。它主要强调的是,孔子从小就受人歧视。


关于孔子的出生,还有一种传说,见于《孔子家语》。叔梁纥身体好,生育力极强,他和施氏(正室)一口气生了九个闺女,就是没有男孩,好不容易娶个妾,生个男孩,叫孟皮,还是个瘸子(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

孔子他爸,娶了两个太太,都没生下健康的男孩。他不甘心,又到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当爹的怕这些年轻女孩嫌他太老,特意解释说,孔子他爸是“圣王之裔”,“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比孔子还高),出身和身体都没问题。老大、老二不干,老三同意。这个三小姐叫颜徵在,就是孔子他妈(《孔子家语·本姓解》)

为了给孔家生个带把的全乎人,颜徵在到附近的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东南)祷神求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家语·本姓解》)。仲尼是行辈加字,(古人称字,本来是尊称。孔子死了,鲁哀公的悼词称他为“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尼父”就是他的字(古人称字,男子往往加父字,女子往往加母字)。

孔子排行老二,吴虞管他叫“孔二先生”,有戏谑之义。五四运动和“文革”时期,大家对孔子往往直呼其名,如赵纪彬的书就是只呼“孔丘”,不叫“孔子”(但孔子的学生,他反而称字)。而最难听的叫法,是“孔老二”。“孔丘”的“丘”,清朝要缺笔,不能直呼其名,叫名已经不礼貌,“老二”更是侮辱性的词汇。前些年,北京地坛西门对面,路西不远,有家饭馆,红门脸,专卖鞭菜,叫“老二哥餐厅”,生意不好,最后倒闭了。“老二”和“二哥”在北京有下流含义。

这是履历表上的“姓名”和“家庭”。

04
子的籍贯:出生地和居住地

《论语》称孔子为“郰人之子”(《八佾》3.15),“郰人”的意思并不是郰邑之人,而是郰邑的长官。司马迁说,孔子是生于鲁昌平乡郰邑(《史记·孔子世家》)。郰与邹古音相同,郦道元以为是同一个地方,但许慎以为是两个地方。邹即邾,是鲁国附近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城市南的峄山脚下,俗称“纪王城”。现在地面上还有城墙遗迹,砖瓦陶片,随处可见。峄山是泰山余脉,山上有很多巨石,秦始皇立过峄山刻石。秦统一天下,“邾”改称“驺”,如当地出土的秦陶量,除用十印打出始皇诏书,还有一印记制造地点,字作“驺”,汉代古书也把它写成“邹”。邹是孟子的老家。邹、鲁是出儒家的地方,古人说的“邹、鲁缙绅之士”,就是这一地区的特产。孔子出生的郰邑,是鲁邑,据说在曲阜东南尼丘山(今称尼山是避讳)西五里的鲁源村(《阙里志·尼山》),1925年康有为在此立有“古昌平乡”碑。它的位置大体在邹、鲁连线的右面,和邹、鲁成三角之势。我在上面说过,孔子他爸是郰邑的长官(《左传》襄公十年称“郰人纥”,十七年称“郰叔纥”)。他在郰邑出生是很自然的。相传孔子生于尼丘山的夫子洞(也叫“坤灵洞”),尼丘山就是郰邑附近的山。但孔子三岁时,他爸爸就死了。孔母年轻守寡,又没有名分地位,不久,就带着孔子搬到他姥姥家去了,孔子从小住在曲阜阙里。阙里是他姥姥家。

曲阜鲁故城,1977—1978年发掘,有发掘报告。旧曲阜县城,包括孔庙、孔府,是在鲁故城的西南角。这一带是鲁故城的平民区,和过去北京南城的宣武区一样,是穷人住的地方。孔子是在穷街陋巷长大,知道清贫的滋味,老把“仁”和“贫”捆在一块儿。他夸他的学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6.11)。后世所谓陋巷,就在孔庙、孔府的东边。

孔子他姥姥家是颜氏。鲁国的颜氏,有姬姓之颜和曹姓之颜,她是哪个颜?还不能肯定。颜氏寻根问祖,都说自己是颜回的后代,再往上追,则说出自曹姓,即邾国的分支小邾国。小邾国,有个墓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2002年发现,六座墓,被人盗了三座半,剩下两座半,2003年发掘。我去过这个墓地,那里有块碑,说这是颜氏的祖坟,就是颜氏后人赶去磕头,特意立的。

古人最重亲戚,第一是血亲,第二是姻亲,第三是拟亲(即普通说的干亲)。孔门弟子有八人出自颜氏,最出名的学生是颜回。孔、颜两家是亲家。这些学生,都是他从他姥姥家带出来的。

孔子死后葬于城北的泗水之上,后来成为孔家的族墓,即现在的孔林。

司马迁说,他到鲁国,参观过孔庙和孔墓,流连不忍去。当时的孔子故里已经有点像博物馆。孔庙原来是孔子的住宅和他学生的宿舍,后来变成陈放孔子遗物如衣冠、琴瑟、书籍和所乘车辆的地方。孔子冢占地一顷,有不少弟子住在墓地周围,岁时奉祠,讲习礼仪,有如大学城(《史记·孔子世家》)。郦道元也说,孔庙,宅大一顷,有三间房,孔子住西房,孔母住北房,夫人住东房。庙中有孔子的车子,那可是珍贵文物。颜回死,颜回的爸爸求孔子把车卖掉,给颜回买棺材,孔子没答应,如果是原物,就该是这辆车子。这辆车很有名,武梁祠汉画像石上就有,题曰“孔子车”。屋里的墙上还挂着孔子像,画上有两个弟子(没准是颜回、子路),手执书卷,在旁侍立(《水经注·泗水》),可惜也失传,否则,肯定是“标准像”。

这是履历表上的“籍贯”。
05
子的一生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

他活了73岁(或74岁),现在很一般,过去,算活得很长。《春秋》十二公,最后四公——襄、昭、定、哀,他都赶上了。10岁以前,襄公还在。10岁以后,是昭、定、哀三公,正好在春秋晚期这一段。

孔子是个苦孩子,小时候,“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传说孔子出生时,爸爸70岁,妈妈20岁,他是老阳少阴所生。有人说,这种孩子特别聪明,不知有没有遗传学的道理。司马迁说,小时候的孔子就不同一般,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常陈俎豆,设礼容”;父母死了,都是他一人发送,合葬于防山(在今曲阜东),真是大孝子;服丧期间,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被阳货轰了出来,很受刺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讲孔子生平,有些细节不太清楚,前人有很多考证,钱穆写过一本《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大家可以参考。

我把孔子的一生粗分为六段,列其主要事迹于下:

(一)1—33岁,孔子居鲁(前551—前519年)。这一段,有几件事比较清楚,即他出生后,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他的学历不太清楚。孔子自己说,他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2.4),可能是在阙里的乡校学习过吧。但更高的学问从哪里来?是他自学的结果,还是有名师传授,大家很想知道。孔子死后,卫公孙朝曾问子贡,你老师,他是跟谁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散落民间,他是跟很多人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要说老师,可以说一个没有,也可以说有很多。我们只知道,孔子27岁时曾向郯国的国君请教。还有,他学鼓瑟击磬,据说是跟师襄子学的(《孔子家语·辨乐》)。师襄子,也就是《微子》18.9的“击磬襄”,是鲁国的乐官。其他还有谁,不清楚。青年时代,孔子很坎坷,干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如看仓库,喂牲口,但30岁时他开始有点名气。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访问,曾问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要到齐国找工作。孔子自己说,他是“三十而立”(《为政》2.4)。学者推测,孔子授徒设教,可能在此前后。

(二)34—35岁,孔子出国。据说,前518年,孔子上周朝的图书馆问礼老子,去过洛阳。今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大街有块碑,清雍正五年(1727年)立,上面刻着“孔子至周问礼乐至此”,就是附会此事。孔子见没见过老子,学者往往怀疑,但前517年,孔子去过齐国,却是《论语》提到的事。孔子到齐国找工作,不顺利。齐景公不用,还不直说,先谈待遇,说季氏的工资我不能给,要给,也就是“季、孟之间”;后找借口,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18.3)。古人都说,这是晏婴的主意(《墨子·非儒下》、《晏子春秋》外篇下第一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齐,最大的收获是听古典音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古城东南的韶院村,据说,清嘉庆年间出土过一块古碑,上面刻着“孔子闻韶处”,同时还出土了石磬数枚,后来,这块碑丢了,又仿刻了一块,年代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当然,这也是附会。

(三)36—50岁,孔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又教书育人做学问。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为政》2.4),并说如果40岁还招人讨厌,一辈子就完蛋了(《子罕》9.23)这一段是他做学问的黄金时代。学问做得好,当然不糊涂。孔子生活的早期,即20—42岁,鲁国的国君是鲁昭公,执政大臣是季平子。前509年,鲁定公即位。前505年,季桓子执政,阳货执季桓子。这回是阳货主动,抱着小猪见孔子,请他出仕。孔子口头说他要出仕,但没有马上出来做官。孔子晚年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又自谓“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盖读《易》而知天命。前502年是他50岁。“天命”是什么?就是出来做官。

(四)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年,阳货奔齐奔晋,而公山弗扰以费叛。公山弗扰召孔子,孔子欲往而止。接着,孔子出任中都宰。前500年,孔子出任少司空,继任大司寇,夹谷之会,相鲁定公。前498年,子路为季桓子宰。孔子堕三都,先堕郈,次堕费,堕成不克。公山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奔齐奔吴。子羔任费、郈宰。孔子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荀子·宥坐》《史记·孔子世家》)。后,孔子失意于鲁定公,决定出国,到外国找工作。他的弟子颜渊、子路、冉有随行。仲弓代替子路为季氏宰,留在国内。

(五)55—68岁,孔子周游列国。前497年,孔子去鲁适卫。前496年,孔子去卫西行,过匡被围,经蒲返卫。前495—前493年,孔子见卫灵公,出仕于卫。前494年,鲁哀公即位。前493年,卫灵公卒,孔子去卫。前492年,季康子执政。冉有返鲁,代替仲弓为季氏宰。孔子经曹、宋、郑至陈,途中险遭宋司马桓魋杀害,换装逃跑。是年孔子60岁,他自称“六十而耳顺”(《为政》2.4)。何谓“耳顺”?不太懂,可能是对外界的事看透了,什么样的话都听得进去了吧。比如一路上,各种隐者的批评。前491—前489年,孔子仕陈湣公。前489年,孔子去陈适蔡,绝粮于陈、蔡之间,复至楚东北边境的叶县,见楚叶公,求用于楚昭王,不成功,自叶返卫。前488—前485年,孔子仕卫出公。前484年(68岁),孔子应季康子召,回到鲁国。季康子请他回来,主要是用他的学生,而不是他这个老头子。他自己,还是无官可做。这次出游,孔子到过宋、卫、曹、郑、陈、蔡六国和楚的边境,他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哪个国家都不肯用,前面说过,相面的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自己也承认,说“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六)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年,子孔鲤卒。前482年,为孔子70岁,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当时,孔子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懂,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精神境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样样都合规矩。其实,人活到这把年纪,爱怎么着怎么着,什么都不在乎,无所谓了。前481年,孔子根据鲁国的史记,改编成《春秋》一书,起隐公元年,迄哀公十四年。此年,哀公获麟,孔子绝笔,颜渊亦卒于此年,让他伤心欲绝。前480年(72岁),子路死卫,死得很惨,他也深受刺激。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宦游,到过周,到过齐,仕于卫、陈,路过曹、宋、郑、蔡,访问过楚的边邑。《庄子·天运》说他“奸(干)七十君”,是夸大之辞,但八九个国家总还有。古代旅行不易,他到过的国家,已经不算少了,但足迹却从未出于今山东、河南二省。失意的时候,他赌气说,他想“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第五》),想“居九夷(《论语·子罕第九》),但周边大国,他只考虑过楚、晋,想去而未能实现,秦、燕,根本没考虑,主要活动范围还是东周的腹地。
这是履历表的“简历”。
06
活孔子和死孔子,真孔子和假孔子

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美国学者詹启华(Leonel M. Jesen)说,传教士塑造的儒家和近人的尊孔,都是“人造儒教”(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我们也可以说,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活孔子和死孔子,就是不一样。前者是真孔子,后者是假孔子。现在,什么都能造假,孔子也要打假。

我把我的基本印象讲一下,请大家检验一下我的说法对不对。

(一)活孔子

现在,时髦说贵族。很多人都查出来了,“我是少爷”。贵族是遗老遗少。周代,什么人是遗老遗少?宋人。他们是商王的后代。宋人喜欢讲老礼儿,典型代表是宋襄公。他自称“亡国之余”,死守古代军礼,“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结果被摆好阵势的楚人打败,伤重不治,死掉了。毛泽东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搞文学的喜欢说,他是“中国的堂吉诃德”。我说,中国还有一个堂吉诃德,就是孔子,孔子也是宋人的后代,只不过他要讲的老礼儿,不是商人的礼,而是周公的礼。因为他出生在鲁国。

活孔子是典型的复古主义者。西周灭亡,东周衰败,贵族传统大崩溃,礼坏乐崩,他看不惯,坐不住。他不是当时的贵族,却比贵族还贵族,唯恐他们完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也随之灭亡。他死乞白赖劝他们,一定要复周公之礼。但鲁君不听,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不听。他颠沛流离,到处跑,谁都不听,好像无家可归的丧家狗。一路上,很多隐者,当时的不合作主义者,全都嘲笑他,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周公之梦当中,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可笑也可爱。

(二)死孔子

特没劲。基本上是老子说的刍狗,今人说的摆设、道具和玩偶。历代皇帝都捧他,越捧越高,也越捧越假。

孔子在世时,不是王,不是公,不是侯,也不是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那样的圣王,天生聪明,绝顶聪明,有权有位,可以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样的大救星,全国人民的大救星,孔子说,他绝不敢当(《述而》7.34)孔子无权无位,没有办法救国救民,这是明摆的事。

可是,他的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别的事,好商量,这件事,一定要替老师做主。

孔子活着的时候,曾明确讲,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述而》7.20),他只承认自己好学,勤勉刻苦,持之以恒,并不认为自己多聪明。但子贡跟别人说,他的老师是“天纵之将圣”,孔子当即予以否认(《子罕》9.6)孔子当圣人,是孔子死后,子贡的杰作。宰予和有若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孟子·公孙丑上》)。老师明明说,我不聪明,他们却说,怎么不聪明?自有人类以来,谁都比不上老师。坚决不听孔子的话。

孟子也不听孔子的话。他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圣人圣人,不绝于口。孔子明明说,圣人都是死人,活着根本见不着(《述而》7.26),他却偏偏说,孔子就是活圣人。

还有荀子,他说,舜、禹是“圣人之得埶(势)者”,孔子是“圣人之不得埶(势)者也”(《荀子·非十二子》),圣人本来是有权有势的人,他说无权无势也可以当圣人,这是荀子的修正主义。

我琢磨,他们一定认为,老师太谦虚。他老人家自己,当然不好意思。咱们这些当学生的,可不能不说。他老人家不在了,就更得说了。

于是,孔子的头衔越来越多。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鲁哀公给这位“老公安部长”致悼词(诔),还只称他为“尼父”,犹太公之称“尚父”,只是称字不称名而已。称字,在古代是地位低的人和年龄小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和年龄大的人讲的。当时的悼词,顶多如此。什么王呀公呀侯呀圣呀师呀,全都没有。

战国和秦代,孔子是个普通人,名气虽大,却只是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中的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他会阔起来。

孔子阔起来,是在汉代。

汉以来,孔子拟于公侯,谥“褒成宣尼公”。北魏以来改谥,曰“文圣尼父”,加了“文”字和“圣”字。隋文帝则赠“先师尼父”,始称“先师”。唐玄宗更称之为“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去王号,只称“至圣先师孔子”。清代,顺治皇帝,初称他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仍明制,只叫“至圣先师孔子”(《世载堂杂忆·孔子历代封谥》)。

虚君式的素王还是读书人的祖师爷,当皇帝的考虑再三,还是更倾向于后者。他是中国的“伟大导师”。

(三)真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

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属于追封,即现在说的追认。这些显赫的头衔,几乎全是假的,王、公、侯、圣,通通都是假的,真的只有一条,就是师。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他的学生,很多都当了官。后世的读书人,不管教人的还是被人教的,不管是准备当官的还是已经当了官的,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的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北京孔庙,隔壁是国子监。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条是真的。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教书匠。

(四)假孔子是历代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汉以来尊孔,主要是拿孔子当意识形态,特别是支配读书人的意识形态。秦始皇,大一统,统一学术,失败。他想统一,没搞好,跟读书人闹翻,导致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给读书人送温暖,表关怀,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他的独尊儒术,目的不在复兴学术,而在统一思想,令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孔子死了,人不在了,但意识形态,一直靠他抓。历朝历代,替皇上把思想门,站言论岗,全靠他,等于宣传部长、教育部长和出版局长。

我喜欢活孔子、真孔子,不喜欢死孔子、假孔子。

漫游读书
生活中持续与无法毁灭的压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