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云南丨《新华每日电讯》点赞云南生态环境保护

文摘   2024-12-11 18:24   云南  

12月9日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
刊文《彩云之南竞葱郁》
点赞云南生态环境保护



全文如下
👇👇👇



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景迈山、元阳梯田等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进……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放眼云岭大地,云南正驰而不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取得更大进展。





“绿屏”向荣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近年来,活动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区位重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却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云南省林草部门通过组织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起草、修订相关办法加强自然公园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一级调研员子世泽说。

目前,云南正在按国家要求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待整合优化落地后,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将得以妥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将得到极大缓解,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全国布局。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说,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通过人工扩繁与野外回归,云南持续拯救华盖木这一“极小种群物种”。“因成熟种子少、天然更新能力低,华盖木种群繁衍能力微弱。此前调查野生华盖木只有52株,需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移栽回原生地。”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畴管护分局局长吴代琼说。

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已实施两期,调查界定141种植物、50种动物为极小种群物种。有关方面攻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迁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华盖木、漾濞槭等30余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专家认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策略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我国首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地外精准补充建设滇金丝猴等保护小区或者公益保护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44个,24种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外重要栖息地得到加强保护……“健全法规、创新机制、开展合作,推动动植物保护工作,工程化保护恢复绿孔雀栖息地9204公顷、亚洲象栖息地600多公顷、滇金丝猴栖息地560多公顷,促进野生动物野外种群自然恢复。”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李鹏说,今年以来,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1亿多元,有效缓解群众生计与野生动物保护矛盾。


“绿能”澎湃

云南围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从上游来的江水被水电站大坝拦截,“高峡出平湖”的景色蔚为壮观。自2020年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截至目前,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500亿千瓦时,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线的绿色电能正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瞄准“双碳”目标,持续深挖能源潜力,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一批项目纳入国家首批项目规划,多个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加速上马。云南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开工新能源项目86个、装机664万千瓦,新增投产并网装机67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414亿千瓦时、增长81.6%,成为枯期电力供应最大增量。

与此同时,云南持续强化水火风光多能联合调度,各类电源实现满发多发,今年上半年,全部发电量达到1970亿千瓦时、增长17.4%。目前,能源产业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一流的铝、硅企业等市场主体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

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目前全省单晶硅产能超120吉瓦,规模全国靠前;云南加速打造绿色铝全产业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电解铝产能633万吨,居全国前列。

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异军突起。金沙江畔,水富市经开区张滩片区,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建成两期项目生产线,能实现年产13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有充足的绿色电能作为保障,我们对公司前景信心十足。”公司总经办主任杨旭说。

“绿电+先进制造”新优势逐步凸显,今年上半年,云南绿色能源快速增长,规上发电量增长18%,支撑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0.3%;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9%、19.6%、26.6%,“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


“绿值”共享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蓝天、白云、绿水已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消息,2024年前10个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云南突出打好长江、珠江、赤水河(云南段)保护治理攻坚战,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

云南全面提升生态“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加产业“绿值”,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华坪县地处金沙江畔,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矿工人,据他回忆,江边过去多是光秃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冲刷,江水浑浊。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矿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依托光、热、水资源,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的转身。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5.9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28.6亿元。

“种芒果后,山绿水清,钱袋子鼓了。”谈起芒果,李德福满脸笑容。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云南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地方性法规24部,完成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160项改革任务,累计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当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茶叶价格上涨,大家收入大幅增加。”布朗族村民恩叭说,保护好村落、山林,茶园,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云南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核桃、澳洲坚果、林下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8.50亿元,同比增长26.58%,再创历史新高。

“云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省林草局局长万勇介绍,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支撑基地和园区,做优做强林下经济。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杜  静

责任编辑:李禹胜

审核:赵志锋


大理环保
美丽大理,我是行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