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梳理了一遍“武侠史”?在20年前,武侠就已经衰落了

文摘   2024-12-24 22:07   重庆  

之前写了徐克《射雕》和关于武侠的文章,今天还是再来写写武侠吧。

可能很多人一直没有弄清楚,这个武侠到底是怎么衰落的,什么流量明星,动作设计虽然重要,但都不是根本,它的根本就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这个流行文化也跟着就开始变化了,说白了是人的需求。

武侠的话,它的象征意义确实很早,《史记》刺客列传到《唐传奇》都很像了,但它真正作为通俗文学全民大火,其实还是清末到民国,再到50年代港台过后,一直到21世纪前后这段时间。

1、早期就是《三侠五义》,它之于旧武侠,就有点梁羽生之于新武侠一样。

旧武侠真正奠基人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作者平江不肖生是旧派武侠的创始人,被尊称为民国武侠界“南向北赵”两大宗师之一。当时这类作品神怪不分家,后来翻拍了著名电影《火烧红莲寺》,作者是清末的人,《江湖奇侠传》是1923年开始连载的。

2、而在他们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北派五大家。

‌北派五大家‌就是指进入30年代后,武侠小说创作呈出现了代表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五位作家,分别是李寿民、宫白羽、王度庐、郑证因和朱贞木。

这五个人当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李寿民就是还珠楼主,他是成就最高的一个作品《蜀山剑侠传》影响后世武侠,仙侠非常深远。宫白羽其实是社会反讽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社会批判,他是想写通俗文学,结果为了生存写武侠小说,最后有点不入通俗,又在武侠成就有限的情况。

郑证因‌因为以其帮会技击的风格著称,其实是他早年在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门下学太极拳出生、又使得一手漂亮的九环大刀,所以写的是当时很多江湖帮会的事情,风格是比较写实的武侠了。

到朱贞木就以奇情推理的风格开始闻名,作品多涉及推理和悬疑,古龙就受到影响。

而王度庐就是典型的言情,代表作《卧虎藏龙》那种情况,在社会上面写得比较实。

实际上,当时的武侠反而风格比较丰富一些,就是有写实,有言情,有社会,尤其是对于官府力量的展现也是有的(可能也时代的不同),所谓武侠,应该是具备“武功”,也就是有区别于普通人的强大武力,这个武力可以做到一些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可以一定程度打破固有秩序,而这样的人还行侠仗义,那就是武侠,无所谓他的身份地位。

没有谁规定武侠就要独立于庙堂之外,只不过要把武侠和庙堂一起写很难平衡好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 本世纪初的武侠只是故意不写庙堂之高而已,但是套路看久了读者难免厌倦,只写脱离于庙堂的侠让人感觉越来越不真实,人在江湖哪可能真的自由,所以新武侠才慢慢加入了其他元素,比如庙堂,仙人之类的。

50年代过后,金古梁温黄都是港台新武侠,所谓旧武侠是以还珠楼主、南向(平江不肖生)北赵(赵焕亭)、北派五大家等人为代表的清末到民国的武侠。

这个时代的武侠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因为时代背景,开始全面的漠视朝廷的力量。

3、金古梁温黄除了黄,金古武侠都完全是民国,再到港台时代背景的表现。

因为这些作家的作品非常著名,这里我就不写了,我相信大家看这些武侠应该都会看到一种情况,我们小时候的香港武侠剧、武侠片,贯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侠不可做朝廷鹰犬。都别说是武侠小说,就是我们这里好多门派,大多都有不可恃强凌弱的规定。

而这恃强凌弱,往外引申,就有已经习武了的公务员不可在执行职务时用武技欺负老百姓。那些习武了以后主动投效朝廷,会受到众多习武者的鄙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金庸先生的作品至今都为人津津乐道,就是他的小说开创了男主以一介贫民之身,创造了传奇这种思路。

他的小说十四部,除了袁承志和韦小宝是带有官身色彩,其他的都是平民。这样的思路,特别贴合平民的生活,是属于众多老百姓心中的梦想。这才是金庸先生的伟大之处。

武侠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无论言情也好,武侠也好,都是贯穿着最基本的逻辑和人情。为什么梁羽生、古龙和金庸的作品那么受欢迎。首先是他们写的是江湖的人情世故。其次,纯人情世故不受欢迎,是因为不够奇。

那就是武侠中的江湖,和平时咱们过日子的世界不同,因为不同,所以人们好奇。但是,这是限于那些初步接触武侠的人们。接触的多了,你会发现,逻辑越合理,人情世故越温馨的小说,就越受欢迎。

比如说射雕和神雕,两代男主都贯彻一个原则就是轻易不杀人。无论是郭靖也好,杨过也好,面对多么恶的坏人,也没有说杀就杀,基本都是让对方服气,然后宽恕对方。比如梅超风、李莫愁,虽然都是作恶多端,但是书里并没有安排让男主杀死她,而是最后死于非命。这样的安排,就很平和,很温馨,可以说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的江湖世界,还有人讲仁,讲恕,像是在满天大雪中有一盏小灯照亮前路,有一个小屋能让人暖暖身体。

有的小说写得过分残忍,过分算计,过分腹黑,受众就少,至少比金庸先生的作品少。这是什么?这就是艺术。金老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像是“处江湖之远,而心攸天下”。但是这对作者的笔力要求太高了,金老爷子只有一个。

4、这个到了温瑞安就有点旧武侠和古龙结合的感觉,朝廷力量又出来了,但是又有着推理和悬疑。其实黄易在《大唐》上面是想在金庸上面进一步的,那就是直接面对朝廷的力量。

金庸其实始终没有解决武侠高手如何在朝堂横行的问题,但是他又打武林高手又打不过军队。可你只要一想,他们只杀那些不会武功的政治人物,或者只杀中高层军官,没有军队是顶得住的,军队必然崩溃。

黄易打的补丁就是这个世界里,那就是实力越大的人,武功也越强,皇帝本身就是高手,而军队里面军官一层一层的高手,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惜的是黄易笔力有限,除了《大唐》其它作品都越来越差。

而他的作品在影响力上,反而不如破碎虚空,穿越和那些对于网文的影响。

这个《英雄志》其实在表现上要比黄易《大唐》要好一些,可惜还是笔力不足,导致作者一直烂尾,这也就是下一条。

4、港台新武侠式微之后,大陆众刊物又曾试图复兴过,当时号称大陆新武侠。

代表是凤歌、小椴、时未寒、方白羽、燕垒生、杨叛等作家,但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物是人非早已式微。电视剧作品《云襄传》是改编自方白羽当年的小说,其他都是更晚近的武侠末世期诞生的作品,其气象大不如旧时作品也是可想而知的。

50年代香港新盛的新武侠,其实是继民国还珠楼主武侠流派的发扬光大,从追寻个人道德与自我价值的“小我”,逐渐发展到后来的追寻家国情怀天下众生的“大我”,而纷乱的江湖模式里想要实现这一思想是非常难的。

传统江湖的组织架构,注定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吃鸡大赛。而作为妥协,主角成为掌握天下秩序的朝廷一份子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因为朝廷本身就相比江湖门派,更倾向于社会稳定而不是暴力厮杀。

大陆新武侠之所以难看,和服务皇权还是服务江湖没什么关系,纯粹是新生代作者思想境界不够又想宏达叙事,写的自然不伦不类的 ,执掌神器定海江湖,写成了假公济私搞双标,特别是以某绿帽癖爱好者为首的几个作者 ,笔力未必够,文青私活死里掺。

这样的“武侠”怎么好看的起来? 你要吃饭就吃饭,要拉屎就拉屎,打着吃饭的名义拉屎 ,自然是恶心所有人。

这个再到《少年歌行》、《庆余年》是把整个朝堂系统高武化了,皇族本身也在武侠体系内,而不是说皇族收编了武林,他们的朝堂也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朝堂。这些片子里的武功高手,本身就是政治人物,本来就不存在去朝堂化的隐逸气质,其师门也不存在不得为朝廷效力的戒律。

权斗和武斗对他们来说,一样都是家常便饭 。他们参与政治斗争,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不是《书剑恩仇录》里张召重那样,背叛师门投靠朝廷的反江湖性质。本来就没有江湖,何来脱离江湖?这些剧和小说,本来就不是你印象中的武侠小说。

他们本就没有那个诉求去表现超脱的武侠浪漫,他们只是把神功奇术融合进权谋戏里,多一点噱头而已。

这些故事里的人物主要身份不再是江湖侠客,而是朝廷官员,他们主要职业不是江湖纷争而是朝堂斗争,他们职业的主要场景是朝廷而不再是江湖。其实如果你读过《庆余年》小说,应该记得里面有一段就是讲南庆把江湖纳入了朝廷监管。

江湖不再是之前的江湖,而变成了朝廷控制下游戏。

这个时候,你再回想一下,好像这个时候武侠小说就已经没落了啊。

它们还是武侠小说吗?你说是吗?谁是武侠,《庆余年》宣传从来是权谋,从没说过自己是武侠,而沾边的《将夜》,就跟仙侠、修真和玄幻一样,你才是武侠呢。至于所谓真正的武侠,除了一些怀旧作品,质量也不错的。

那就所谓的只有《雪中悍刀行》《剑来》那种了,那不能说是个笑话,但也就胜似笑话而已。



令狐伯光
伯光君带你看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