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继续写写中国电影的问题,而说到2024年中国电影的衰落,又不提不提到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和陈凯歌的《志愿军2》,这两位可以说是中国内地电影的活化石了,从改开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上面出头,再到2000年开始市场化引领中国商业大片,再到2012年后的波折前进。
就是当时徐峥《泰囧》开启市场化,又进入了流量经济时代,他们的电影票房明显不行了。
正当中国观众都以为他们开始退了,毕竟17年《战狼2》和后来《流浪地球》出现,中国电影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新一代开始取代他们的风向,但你没想到《满江红》《第二十条》张艺谋还能拿下第一第二,而陈凯歌《长津湖》《志愿军》两部又是档期王牌。
现在中国观众,尤其网友对于张艺谋和陈凯歌贬低为主,张艺谋是这几年电影一律骂为主,早期经典艺术片时代:都是小说或者编剧的全部功劳,张艺谋就只是一个摄影师。(网友习惯性剥夺你功劳去批判,但似乎同时代只有张艺谋一个摄影师,那些编剧和作者似乎没有和别人合作)
陈凯歌嘛,《霸王别姬》就是他爹拍的,我个人看着开中国五代电影先河的《黄土地》和中国内地唯一不逊色黑泽明的古装史诗片《荆轲刺秦王》,以及《风月》《和你在一起》陷入了沉思,那我们就来评价一下。
第五代导演有罪,还是有功?当然是有功了
我们现在提到五代导演除了骂上面两点,还有常见一点:那就是拍中国落后的地方讨好外国人。
1、五代导演出生年代普遍是50年代,也就是说他们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成年,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时期是60年代和70年代,那三十年什么情况我相信大家都清楚,而他们开始拍电影是改开后的80年代开始。
那个时代中国经济什么发展水平,我相信大家心里也清楚。
第五代导演难道不拍7080自我成长年代的作品,拍更早的民国还能拍什么呢(以当时的信息传播,其实时间并没有大家相像的隔得远),港台都没怎么去过,当时上海陆家嘴都没有商业中心,剩下就是当时主旋律作品。其实那类作品一大堆,比如陈凯歌拍过的《大阅兵》就是,还有《横空出世》三部曲。
而且这个话题有点禁忌,其实当时整个社会风潮是放开,是对于之前某种风潮的反思。从文学,电影,音乐,艺术方面是全方位如此的,单独扯开电影导演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以现在的眼光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潮,我一直认为是搞笑的事情。
好比大家说张艺谋,陈凯歌拍中国贫穷落后讨好外国人,问题是张艺谋拿金鸡奖,还有当时五代导演电影国内获奖也是很多的,其实当时上头都是支持的,那当时上头有没有问题?又具体是谁有问题?你敢讨论吗?
真的就能电影的归电影,政治的归政治?你搞笑呢?
而且,我从来不认为张艺谋,陈凯歌早期电影有什么意识形态问题,现在一群网友口口声声骂,都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看过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比如张艺谋。
《红高粱》其实和莫言原著完全不同,九儿是封建制度被害(父母因为一匹骡子,九儿就要嫁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麻风病人)。路上被拥有粗野,狂暴又有生命激情的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然后有了儿子。
这个后面麻风病人死了,九儿继承了酒坊,余占鳌开始帮忙一家人其乐融融,然后日本鬼子杀进来了,连原本是坏人的土匪都被千刀万剐,最后的镜头是九儿送高粱酒死在日本鬼子枪下,余占鳌拉着儿子,身下是妻子的尸体和鲜血,背后的太阳鲜红如血。
怎么,余占鳌和儿子会毅然决然去当汉奸吗?难道不是开始抗日吗?
这电影明明是反应了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血性,充满激情和蓬勃的生命力量,到底是一副阳刚气息的姜文和善良美丽的巩俐更有吸引力,角色形象更具有代表性,还是《隐入尘烟》的当地演员和海清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的角色是个清纯女大学生,然后嫁入封建大户里面,结果一步一步被逼成了疯子,这难道不是鲁迅和党一直批判的“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吗?
怎么,现在是连五四以来的批判旧社会把人变成鬼,这都是在讨好洋大人了?
另外两部非常具有拍法创新的《秋菊打官司》你会发现在中国影史里都很难找到这种半纪录片拍摄形式,并且艺术性如此高的作品(贾樟柯的其实差不少),然后《一个不能少》难道不是新时代的《我本是高山》,你再对比一下后者的质量。
《活着》和《霸王别姬》一样就是从近代到新中国一路下来的史诗电影。
如果要找好莱坞例子大概就和《阿甘正传》是类似的,你看看现在有这样的电影吗?
如果真要说所谓的有点猎奇,我觉得《菊豆》确实有点,但其实那种封建伦理压抑人性,突破禁忌之类的,其实欧美电影,日本电影都玩烂了,这个看你怎么想而已,陈凯歌也是同样的道理,早期艺术片真没有什么好贬低的。
第五代导演没有问题,第六代导演,才真正走得偏了
实际上,中国内地电影真正所谓讨好外国人,只重奖项而轻市场的以六代导演为主,五代导演在市场上面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内地观众后来瞬间喜欢香港电影,因为娱乐性确实强),但你敢说《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在当时内地票房不成功?
(当时真正超越的大概还是娱乐性十足的武侠片,像李连杰《少林寺》那种)。
但是六代导演是真正只为了外国奖项,在内地市场上面基本没有什么表现,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票房。而且,如果你稍稍留意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五代导演代表作品像《活着》《霸王别姬》,其实并不那么晦涩和生涩,也就是所谓的文艺片。
这个普通观众看过的还是很多的,甚至还有很多所谓的网络梗,但是六代导演哪怕最著名的贾樟柯,他的电影就小众太多了,只剩下粉丝,影迷,文青和业内那种程度了,普通人看过他电影的非常非常少。
而观众记住他们的电影似乎是贾樟柯=现实主义电影,也就是导演本身代表电影风格,电影本身不是说不行,而是已经远没有五代导演那么鲜明了,更像是一种电影风格的符号。
第五代的商业化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六代导演完全不同,他们的电影中已经看不到中国(至少主流市场化那种),他们通过电影媒介发生的那种欲望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不论是他们的后来商业大制作还是之前的小成本电影,都已经与生活区隔开来,画面没有依托,完全成为一种奇观式的观看。
不过,关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方面,这里就不写了。
第五代导演的话,艺术片时代真没什么问题,相反他们是有功的。00世代后拍摄的历史题材作品,束手缚脚,老调重弹,有多少表达的欲望,或者说这种回望的意义是否还在于对现实发声、对民族性反思,完全可以对比他们的前期作品,甚至同时期同题材的后辈作品,自有结论
这个创作低潮是一回事,想不想说话,说什么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讨论他们近20年的创作,和前20年比又有多少是值得谈的,何况进入21世纪本该仍是他们创作巅峰的十年;其次,现实题材作品“存在”简直就像一种诡辩,拍了一两部,就可以证明第五代的作者性还“存在”,而不谈像《搜索》《千里走单骑》《一秒钟》《归来》这样的作品聚焦了哪一种现实,选取了何种视角,是否“动人”。
张艺谋,陈凯歌到底为什么被骂?他们还在干“郭帆”的活儿
实际上,第五代在2000年后拍不出之前的艺术片也正常,一来,当时他们成长年代已经过去快30年,本来就没有那么熟悉,二来当时WTO市场开放走商业大片路线,这方面张艺谋又引领了时代,也算是有功的。
我一直觉得,五代的问题是像现在冯小刚一样,真的该退潮了,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话有点不好听,但确实有点恰如其分,电影行业差不多敢是十年一个坎,也就是社会环境变化下,技术引领开始产业升级的一代,这件事情做到的只有内地青年导演,香港导演和老一辈导演不但不行,相反是拖后退的。
也就是郭帆,吴京这一类,但你会发现他们数量实在太少。老一辈香港大导演和张艺谋等还是市场主流,第五代本来就老了,环境,同意并且都明白,但他们目前创作情况就是如此,不足也很显而易见,分析原因本身就是苍白且无效的。
这些大导演在占据市场一半过后,结果再剩下的是贾玲一流。
这是中国大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等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6070演员全部落幕,以后就彻底是“贾玲”的天下了, 一个孩子从小吃的是草,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对“米饭”产生强烈欲望。在中国,中国电影最奇怪的一点。
观众并不是文艺作品的爹,爹是上面,是资本,是同行抱团赚钱,恰恰没有观众。
我觉得这样一来还怪张艺谋等,你不是说他们没有责任,但似乎责任全是他们,好像又没有道理。因为最终可能面临一个情况,假设观众们打倒了张艺谋,陈凯歌,然后你会发现,中国电影全是贾玲。
有人问了,难道打倒张艺谋们不好吗?
我的回答是:张艺谋们毕竟七十多岁了,时间是有限的,而“贾玲们”还正值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