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萝卜赛人参,家家户户笑开颜。”这句老话一出口,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家家户户围着火炉、热乎乎的日子。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寒冷时节的开始。而2024年的立冬,老人们纷纷议论,说它是“六十年不遇”,这一说法在街头巷尾传得沸沸扬扬,让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今年的冬天,到底会冷到什么程度呢?
立冬“六十年不遇”,啥讲究?
今年的立冬,公历时间是11月7日,农历时间则是十月初七。老人们常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尾,倒春寒。”意思是说,如果立冬来得早,冬天就会特别冷;如果来得晚,则可能来年春天倒春寒。而今年的立冬,正好在农历十月的中间,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十月中”。
按照古谚语的说法,“立冬十月中,粮仓不会空”。这句话虽然主要是说立冬时节与农业收成的关系,但背后也隐含着对立冬后天气变化的预测。一般来说,立冬在十月中旬,往往意味着冬天会比较寒冷。不过,气候的变化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近年来愈发明显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老话新解,今年冬天会冷吗?
“早立冬暖烘烘,晚立冬冻哆嗦。”这是老一辈人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今年属于“晚立冬”,照这么说,冬天应该会非常寒冷。再看看今年的寒露节气,比往年来得早,降温速度特别快,一入寒露,气温就跌到个位数,跟冬天没啥两样。北方下雪,南方下冰,全国普遍偏冷。这些迹象要是单拎出来看,似乎也没啥大不了,但联系起来看,不少人就慌了:这预示今冬格外寒冷?
其实,面对这些气候的异常变化,我们不必过于恐慌。一个节气的表现,并不能完全决定整个季节的走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广泛共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持续上升,与工业化前相比,目前全球气温已经高出约1摄氏度。
然而,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冬天就不会冷了。老人们认为,北极变暖、冰川融化会使得寒流南下,形成局部的极寒天气。这种“区域性变冷”更多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征,并不能掩盖全球整体变暖的大趋势。所以,尽管今年寒露来势汹汹,但我们不能断言冬天一定格外严寒。
老话温情,温暖过冬
当然,除了农业生产和御寒准备,冬季的气候变化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冬季的取暖问题,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冬季取暖的需求似乎有所减少,但极端天气的频发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取暖问题。如何既保证取暖效果又减少能源消耗?如何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们的取暖需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老人们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比如可以使用更高效的取暖设备、改善房屋保温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减少能源消耗,比如多穿一些保暖的衣服、少开窗户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冬季取暖带来的压力。
此外,老人们还提醒大家要关注冬季的健康问题。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因此,老人们建议大家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合理膳食等。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和小孩的健康问题,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如果发现有身体不适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