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聘请比我们高大的人加入我们,我们都将成为巨人。"
这句出自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之口的箴言,被巴菲特引用在伯克希尔致股东信中。
它不仅是一个招聘策略,更是一种领导哲学,一种关于如何打造卓越团队的洞见。
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刻得多。
让我们一起解码这句话背后的智慧。
什么是"高大"?
在奥格威和巴菲特的语境中,"高大"不仅仅是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智慧、品格、创造力和影响力。
这种"高大"是多维度的。
有人可能在专业技能上"高大"。
有人可能在创新思维上"高大"。
还有人可能在情商和人际关系上"高大"。
真正的领导者,能够识别并欣赏这些不同形式的"高大"。
但为什么要聘请"比我们高大的人"?
这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洞察。
人性中有一种倾向,喜欢聘用不如自己的人。
这给了我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我们潜意识里害怕被超越,害怕失去控制。
但这种思维方式是增长的大敌。
真正的领导者明白,团队的上限就是领导者的上限。
除非你不断提升这个上限,否则团队永远无法突破。
聘用"高大"的人,就是在不断提升这个上限。
这需要极大的自信和胸怀。
它要求领导者放下自我,拥抱不确定性。
因为当你聘用比你"高大"的人时,你就进入了未知领域。
你不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不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再来看"我们都将成为巨人"这部分。
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体智慧。
当一群"高大"的人聚在一起时,发生的不是简单的加法。
而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
1+1不等于2,而可能等于11,甚至111。
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魔力。
每个人都站在彼此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被迫成长,都有机会成为巨人。
但要实现这一点,仅仅聘用"高大"的人是不够的。
还需要创造一种文化,一种能让这些"高大"的人发挥所长的环境。
这种文化应该鼓励开放、诚实和建设性的批评。
它应该奖励冒险和创新,宽容失败。
它应该促进跨界合作,打破思维的围墙。
在这种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也是老师。
每个人都有责任提升自己,也有责任提升他人。
这就是真正的"巨人文化"。
这种文化的建立并非易事。
它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它可能会带来短期的不适和挑战。
因为当你聚集一群"高大"的人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的观点、方法和价值观会碰撞。
但正是这种创造性的张力,催生了真正的突破。
领导者的任务,就是管理这种张力。
确保它不会演变成破坏性的冲突。
而是转化为建设性的能量。
这需要高超的情商和沟通技巧。
需要明确的愿景和价值观来统一团队。
需要公平和透明的决策机制来平衡不同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因为管理一群"高大"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逼迫你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聘用比自己优秀的人,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商业。
它同样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创新者和思想家。
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突破。
它们往往发生在一群顶尖头脑聚集的地方。
曼哈顿计划、贝尔实验室、硅谷...
这些地方之所以能产生革命性的创新,正是因为它们聚集了各个领域最"高大"的人。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也是如此。
那些伟大的文学沙龙和艺术运动。
都是由一群才华横溢的人共同推动的。
他们相互激发,相互挑战,共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它同样适用于个人的成长。
你是你最亲密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我们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
如果你总是和比你"高大"的人在一起。
你就会不断被推动,被激励,被挑战。
你的视野会不断扩大,你的思维会不断深化。
你会发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但这也需要勇气和谦逊。
勇气让你敢于接近那些"高大"的人。
谦逊让你能够真正学习和成长。
没有谦逊,你就会被自己的自尊心所限制。
你会错过那些宝贵的学习机会。
所以,无论你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
还是一个追求个人成长的人。
都要记住这个原则:
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也会变得更加"高大"。
你会发现,当你不断提升自己的标准时。
你所能达到的高度是无限的。
这就是巨人之道。
它不是让你成为唯一的巨人。
而是关于创造一个巨人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能成长,都能贡献。
每个人都能站在彼此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这就是真正的卓越之道。
它不是一个人的独奏。
而是一群杰出个体的华丽合奏。
每个人都是主角,也是配角。
每个人都在给予,也在接受。
每个人都在教导,也在学习。
这就是巴菲特和奥格威的智慧。
它不仅是一个商业策略,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成长之道。
让我们一起践行这个智慧。
去寻找那些能让我们仰望的人。
去创造那些能让所有人都成长的环境。
因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触及卓越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