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奋进的五年| 为人道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红十字会人道外交工作综述

文摘   2024-10-10 17:07   内蒙古  


2023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时强调,“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面对新冠疫情不仅保护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事实证明,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长期以来在提升国际红十字运动集体合力、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01
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8月19日至21日,2024年“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筛查活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举办。本次活动共筛查蒙古国白内障患者331名,其中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共135名。9月起,该批患者陆续入境,在中国接受复明手术。截至2023年底,该行动已为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实施425例复明手术。



此次行动是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计划近期的一次人道救助,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的一次体现。


早在2017年,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启动“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计划,并在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的倡议下,成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旨在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红会携手,共同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传承人道精神、汇聚志愿服务、整合公益资源、深化国际交往、推进民心相通的人道之路、博爱之路。



此后,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计划陆续开展行动,为阿富汗、蒙古国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提供免费救治,向叙利亚、伊拉克援助大型多动能移动医疗单元,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开展“博爱家园”和“免费午餐”项目,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援建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并派驻红十字援外医疗队……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致力于优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人道服务供给,已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医疗救助、健康干预、赈灾救济、社区发展等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红十字会服务外交大局是与时俱进的行动。


9月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次论坛峰会主旨讲话中引用了一句非洲谚语,“同路人才是真朋友”。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重视与非洲各国红会在人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亦是非洲人民的“同路人”。


就在今年暑期,第28批江西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当地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为突尼斯西迪医院医护人员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江西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红十字志愿者吴丹回忆:“起因是之前听一位突尼斯儿科医生提到,许多儿童在遭遇异物梗阻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失去生命。”于是,吴丹召集了同为红十字志愿者的队友,在西迪医院儿科办公室为当地儿科医务人员10余人讲授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理论知识。这件事被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网站报道出来,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又添一抹亮色



除了突尼斯,还有布基纳法索在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帮助下受益。


2019年5月,中国与布基纳法索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承担了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的派遣任务。当年12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首支援非医疗队一行9人从北京启程,前往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正式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2022年8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第五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举办出征仪式。抵布以后,来自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的马岚(女)医生累计接诊1600余人次,用中医手段为患者缓解各种病痛,获得了当地民众和华人华侨的普遍认可和信赖,许多患者治愈后成了“中医粉”。中医药文化在布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中布两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一张独特名片。



02
多种形式援外促进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中国是孟加拉国真正的好朋友,每当孟民众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国都会及时伸出援手。”此话出自孟加拉国红新月会主席乔杜里。2024年8月,孟加拉国发生严重洪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6日,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姚文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向乔杜里转交了1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并表达诚挚慰问。



提供资金援助,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外援助的一种形式。除此以外,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开展救灾、抗击新冠疫情、应对战乱、解决民生问题等行动,中国红十字会采取了多种思路和办法。


2024年4月,哈萨克斯坦因融雪和大坝决堤遭遇近80年来最严重洪灾。中国红十字会向哈萨克斯坦红新月会提供了1000个援外家庭包和5艘充气式救援艇,其中家庭包内装有毛毯、雨伞、手电筒、卫生用品等急需物资,可支持1000个受灾家庭的灾后基本生活所需;充气式救援艇用于支持哈萨克斯坦红新月会开展受灾人员搜救、转移、安置等救援工作。


2023年,苏丹爆发武装冲突,导致大量人员流离失所。中国红十字会向苏丹红新月会捐赠一批家庭包,包括毛毯、防潮垫、餐具、个人卫生用品等生活物资,支持其开展人道救助工作。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向土耳其红新月会和叙利亚红新月会各提供2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支持其开展灾害救援救助。应叙利亚使馆和叙利亚红新月会的特别请求,9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地震灾区提供首批5000人份的医疗物资,由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999)医疗专用机承运,中国红十字会救援人员同机赴叙。13日凌晨,中国红十字会又向叙利亚援助第二批物资,包括棉帐篷、赈济家庭包、保暖冲锋衣等生活物资以及药品等医疗物资。20日,中国红十字会通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向土耳其地震灾区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从上海浦东机场启运,由土耳其红新月会接收并投入灾区使用。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抗击新冠疫情行动,向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成员广泛提供了抗疫设备和物资支持,协调组织中方专家组赴多国展开抗疫援助,诸多国家红会都从中受益。疫情在中国获得初步控制后,3月,中国红十字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合作组建专家组携带医疗及防护物资分赴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为支援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分享中国经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红十字会向埃塞俄比亚、黎巴嫩、柬埔寨、格鲁吉亚、老挝、缅甸、尼加拉瓜等国援助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冠疫苗。这些行动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样板”,也为全球合作战胜危机带来了曙光。



2022年6月,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代表其最高荣誉的亨利·戴维逊奖颁发给中国红十字会,以表彰中国红十字会在“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易受损人群生活”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红十字会当之无愧,我们都为此感到骄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涅娜·斯托伊科维奇说。


“中国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波利亚里茨曾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高度赞赏中方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需要来自中国的更多支持,期待双方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03
增强沟通对话与互利合作


2024年7月9日上午,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家红会领导人研学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哥斯达黎加、伊拉克、莱索托、俄罗斯国家红会、国际联合会、索尔费里诺学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的30余名中外代表参加活动。


科学治理、公开透明、运转良好的国家红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健康发展的根基。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家红会互相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机制,矢志不渝推动援外培训和国际交流。


2024年3月21日,浙江省红十字会富阳狼群救援队队长陈剑明应邀参加牙买加理工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组织召开的“搜索与救援智能技术应用”网络研讨会,并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红十字会地震、山地及水域搜救工作中运用智能技术的工作经验。来自牙买加红十字会、社区大学师生、卫生部门、防灾办公室、消防等部门94人上线听会。



此次研讨会由牙买加理工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阿德拉·坎贝尔博士(Adella Campbell Phd)发起,其曾于2023年5月31日至6月20日来华参加了训练中心实施的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发展中国家紧急搜救研修班”,期间赴浙江红十字会深入学习交流,一起探讨救援理论,切磋救援技术。受来华学习的启发,阿德拉·坎贝尔希望通过此次线上形式的分享,使牙买加本国从事救援领域相关工作的人民更直接地学习中国红十字会的搜救经验、知识和技术,提升牙买加本国搜索与救援的能力,促进中牙两国人民民间友好交流合作。


作为党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助手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中国红十字会自2007年起依托“援外培训项目”,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训练中心全面升级“对外援助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课程,着力打造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道工作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至2023年底,训练中心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已完成线上、线下和海外项目86期,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东欧)、拉丁美洲、太平洋岛国等地区105个国家的2203名政府官员和红会代表参加。


2023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商务部有关部门派员对训练中心承办的“发展中国家灾后重建能力建设研修班”实施全过程进行了现场跟班监管管理,作了全面的评价和评分。2024年1月10日,商务部以正式文件反馈了《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灾后重建能力建设研修班全程监管情况反馈的通知》,给予该项目监管综合评分为优。


相较于援外培训更多服务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红会,助力其能力提升的初衷,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建院宗旨更强调“共建、共享”概念。


2019年8月31日,由中国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联合创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挂牌成立。



陈竺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成立,是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还将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提供平台、智慧和方案。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深入研究人道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不断创新人道理论和实践,积极提出新时代的人道主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展全球性协作,共同应对国际人道问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首任院长王汝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十字国际学院是红十字的,也是全社会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23年1月6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奥嘉女士一行参访红十字国际学院,就深化双方合作进行座谈交流,并受聘担任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此前,国际联合会东亚代表处向学院捐资14.32万元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105万元),成为学院第28家“联合发起人/共建人”。


座谈会上,奥嘉高度评价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表示将持续支持学院建设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互通,在国际交流、人道领导力发展、举办论坛培训、课程本土化及人才培养方面深化与学院的合作,通过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学院在全球红十字网络中的地位,发挥其综合性智库、科研与教育平台的作用,为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人道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弗朗西斯科·罗卡指出:“红十字国际学院顺应了当前全球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的人道需求,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贡献。希望红十字国际学院成为专业人道工作者的培训中心、人道理论的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人道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他表示,“国际联合会愿同中国红十字会及红十字国际学院一道培养面向未来的人道工作专业人才。”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特日格勒
监审:刘春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
发布红十字会业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