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老烟农,也是“学霸爹”,如今的生活让人羡慕……

企业   2024-11-05 16:30   山东  

  秋日午后,清风习习。贵州省福泉市陆坪镇浪波河村立冲组65岁的张素平坐在屋子里,和老伴商量着晚餐做啥好吃的,心情格外愉悦舒畅。


  前段时间,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一家三口回来度假,张素平把地里的活儿基本上丢给儿子儿媳,自己和老伴在家负责一日三餐,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提起儿子,张素平一脸骄傲。


  大儿子张春林是北京石油大学毕业的博士,儿媳是博士后,夫妻俩都是石油勘探专家,常年在外出差。


  小儿子张鸿飞也很有出息。200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省消防总队,如今担任长顺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


  走进黔南烟区,依托烤烟收入建起的楼房比比皆是,利用种烟收入将儿女送进大学改变命运的故事数不胜数。


  张素平是土地承包后的第一代烟农。有着30多年“烟龄”的他,是烟草农业转型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烤烟产业惠农利农的受益者。










从“烂烤房”搬进“新楼房”


  1979年,张素平和妻子黎琴在一间废弃的土烤房里结婚,婚后养育了3个孩子。作为家中长子的张素平,还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弟弟。


  那时,地处大山深处的浪波河村还是一个“运输基本靠挑、交通基本靠走、种地基本靠天”的偏远村落。村里人穷得叮当响,大部分村民住的是茅草房。婚后第二年,土烤房住不下,张素平倾其所有修了4间木瓦房,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张素平是烤烟种植专业队的一名好手,靠挣工分吃饭,日子过得异常艰难。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张素平觉得翻身的机会来了,夫妻俩合计着,决定在自家的4亩地里种植烤烟。


  种植烤烟,让张素平走上了致富路。


  育苗、移栽、管护、采烤,每一项技能,他都信手拈来。夫妻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那时候没有机耕道,全靠肩挑背驮,要挑着烟叶走个把小时的路才能到烘烤房。”黎琴回忆道。特别是到了采烤季节,她忙着采烟、编烟,张素平则待在土烤房里,凭经验和感觉烤烟。


  辛苦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第一年,夫妻俩成了村里唯一的“千元户”。他们还完了债,解决了温饱,家里还有“余粮”。


  种烟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张素平有了新目标。2000年,他在老屋基旁边修了两间小平房。


  进入21世纪后,烤烟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建起水池水窖、机耕道、小山塘水库、烤房群等基础设施,“纯手工”“经验主义”“靠天靠地靠运气”的传统种植方式被淘汰,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成为趋势,旋耕机、移栽机、覆膜机、打窝器、编烟机等轻简化农机具快速普及。


  2008年,张素平从城里拉回一台起垄旋耕机,这是整个立冲烟区第一台农机具。当“突突突”的轰鸣声回荡山谷的时候,村民们纷纷赶来围观。


  “那时候购机还有补贴,新农机省时省力省工,把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张素平说,时代在进步,自己赶上了好日子。


  烤烟生产技术更新也让他目不暇接。


  如今的黔南烟区,烤烟生产技术更新让更多烟农受益。


  比如,以前不打顶,一株烟可以长到四五十片叶,现在需要打顶抹芽,控制烟叶片数,提高烟叶质量;烤房和烘烤方式也不断升级,以前的“土烤房”变成“电烤房”,能精确控制温湿度。


  慢慢地,张素平的烤烟种植面积从原来的4亩,逐年增加到20亩,还带动身边不少人种烟。2017年,夫妻二人决定暂时放下从事30多年的烤烟生产。一方面,因为女儿遭遇车祸,生活不能自理,他们要把女儿从夫家接回来自己照顾;另一方面,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为了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夫妻俩担起了照顾孙子的任务。


  2021年,在两个儿子的帮衬下,张素平推倒4间木瓦房,建起了现在的三层楼房。


  “生活很圆满。”黎琴说,把儿子抚养成人,把生活条件改善好,女儿身体恢复得不错,他们的人生大事算是完成了。






从“老烟农”变成“学霸爹”


  在生产中,张素平是村民敬佩的“老专家”,在生活中,他是让人羡慕的“学霸爹”。


  张素平的种烟事业,在自己看来只是日常的工作,但是在孩子眼里,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经历。勤俭持家、朴实善良、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心胸宽广的父母,给兄妹三人营造了良好的家风。


  “印象中父母像一台‘永动机’,不知停歇。”回想起当年的生活,张春林很是感慨。


  “不想让儿女重复我们这一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大山。”张素平说,这是这么多年他坚持下来的动力。


  “就想着出人头地,挣钱养家,让父母不再这么辛苦,早点过上好日子。”张春林说。


  张素平(左三)和部分家人的合影。


  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格外努力和懂事。


  张春林在读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就跟着导师做课题。“2005年的时候,我们做的课题项目获奖了,导师给了我2万元奖金,我花6000多元给父母买了一台冰箱。”张春林说,石油勘探工作最需要吃苦耐劳精神,而这正是他的原生家庭传承给他的作风。


  2009年,张素平的小儿子张鸿飞还在读大学。他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地震消防员救灾的场面深受触动,参加了全国消防干部统一考试,并以贵州省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逆行而上的“生命守护者”。


  “村民们都说,我这两个儿子是靠种烟供出来的。”张素平说,其实也跟孩子们的努力分不开。






从“种烟忙”转向“慢生活”


  张素平是远近闻名的种烟能手。那些年,他常在各种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即使如今不再种烟,他仍在发挥“余热”。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帮助烟农解决技术难题,传授种植管护要领。到了烘烤季节,他每天都要到烤房群转悠,帮烟农搭把手。


  “我和妻子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孩子回来住一段时间,陪陪父母,让孩子接受家风的熏陶,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张春林说,他很向往父母现在的生活,退休以后也要归隐田园。


  张素平夫妻俩的悉心照料,让女儿康复得很好。“刚接回来的时候,连饭都不会吞咽,只有70斤重。现在能正常行走、生活自理,长到了140斤。”黎琴说,女儿的康复是他们最欣慰的事。


  退隐“江湖”后,夫妻二人每天种种地,照顾女儿和孙子,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慢生活”。

吴珊 袁世梅 刘雪红 刘茹男供稿)


制:张娜

编辑:孙淑霞 刘鑫坤




热门推荐

一图读懂世卫组织全球烟草使用趋势报告
“平台”够智慧,效果杠杠滴~

烟草新闻早知道,来了~

开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近期烟草招聘

东方烟草报
聚焦烟草业界,提供权威资讯,传播烟草文化。《东方烟草报》是中国烟草行业唯一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纸,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烟草主流媒体。敬请关注东方烟草报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