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4年8月(中)

学术   其他   2024-09-19 16:51   北京  


为便于广大专家、作者、读者能够及时了解《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最新录用的论文信息,促进优秀论文成果的传播,小编将定期整理在中国知网进行网络首发的论文列表,供大家阅读参考。



01


计及护套环流和时变导体电阻的隧道电缆系统暂态温升仿真分析

作者:王恩哲,陈向荣,苏宁杰,张添胤,阴凯,乐军耀

单位: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隧道电缆暂态温升分析是决定隧道电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该文引入Laurent级数展开,对节点导纳矩阵的求解过程进行简化,进而得到隧道电缆全线金属护套环流分布。同时考虑到隧道电缆敷设方式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以及导体电阻受到温度实时变化的影响,并结合IEC-60853标准,推导出计及金属护套环流和时变导体电阻的隧道电缆系统暂态温升计算方法。基于经校正的解析模型和数值模拟法,对220kV隧道高压电缆工程开展暂态温升研究。结果表明:电缆系统暂态温升受到敷设方式、布置间距、环境温度和运行负荷多个因素的影响。在日周期负荷电流作用下,隧道电缆系统分别以一字形、品字形方式敷设,数值模拟法与经校正的解析模型所得到的缆芯暂态温升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616%和4.515%,均处于误差可接受范围之内(小于5%)。而两者所计算出的外被层暂态温升基本一致,其温升最大分别相差1.214°C和1.248°C。所做的工作为隧道电缆系统暂态温升分析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和工程应用参考。




02


混合级联换流站直流短路故障解析计算与快速限流方法

作者:李云丰,张佳琳,魏晓光,孔明,曹一家,许杰锋

单位:1.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2.北京怀柔实验室



在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领域,混合换流器拓扑相比于单一换流器更具优势,其中为应对危害性极高的直流短路故障,换流器直流短路故障穿越能力需重点考虑。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和模块化多电平换 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 具备直流短路故障穿越能力的混合级联拓扑及其直流短路故障限流控制方法。其次,通过分析直流短路故障期间换流器动态特性,构建分阶段状态方程数学模型,实现对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进行精确解析计算。再次,选取最严重直流短路故障工况,以最大允许电流变化量作为判据并结合所提出的直流短路故障电流计算方法,给出了强制触发角参数动态优化计算机制。最后,以优化设计的强制触发角为基础提出快速限流控制策略,该策略能保证LCC在直流短路故障穿越时不发生换相失败且快速降低故障电流。




03


基于谐振型DCX的部分功率调节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王懿杰,桑汐坤,高珊珊,徐殿国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以LLC为代表的谐振变换器具有良好的软开关性能以及高效功率传输优势,但是开关频率的改变会使得谐振点发生偏移,效率显著降低,直流变压器 (DC Transformer,DCX) 工作状态虽有利于实现效率优化,但却限制了系统的电压调节范围。此外,传统全功率传输会导致器件应力高,存在效率优化局限。近年来,部分功率传输由于低应力、高效率以及控制简单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将谐振变换器与部分功率技术结合,强化优势互补,提高应用价值,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部分功率传输概念和基本连接形式入手,对基于谐振型DCX的部分功率调节系统结构进行归纳分析,概括为单级式、两级式以及准两级式3种结构类型,讨论分析适用于不同种类结构的变换器拓扑以及控制方式。其次,对目前所实现的部分功率调节系统所能达到的性能指标进行归纳,并对传统两级级联式结构和另外3种部分功率调节结构的器件数量、电压增益以及工作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后,对不同结构的优缺点和应用局限性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04


面向舰船推进的中压新型三电平多相H桥变频器共模电压抑制策略研究

作者:鲁斌,胡亮灯,裘呈熠,龙齐杰,郭城

单位:1.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军工程大学);2.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本文针对舰船直流10kV新型三电平多相H桥串联变频器共模电压抑制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了新型直流串联H桥型变频器共模电压与零序电压的转换关系,并给出了共模电压和零序电压等效电路;其次,基于载波翻转策略,提出了一种适合三电平H桥型变频器的共模电压抑制方法,该方法可在不恶化输出零序电压及中点电压平衡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共模电压优化抑制。最后,搭建12相三电平H桥串联变频器及其配套感应电机仿真模型及试验平台,并对所提共模抑制策略予以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保证零序电压、中点电压平衡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可将共模电压峰值由udc/4降低至udc/6,且理论分析、仿真和试验三者吻合良好。本文所提共模电压抑制策略实现简单,可推广到其它多相H桥型变换器共模电压抑制场合。




05


面向电网互动的绿电转氨单元变工况特性和互动能力评估研究

作者:杨馥源,田雪沁,余潜跃,郑彤,戈阳阳,孙立

单位:1.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大型发电装备安全运行与智能测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3.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氢可逆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现有的氢能储备实现能源之间的互济互补,是电力应急保供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该文以绿电转氨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反应平衡移动和设备工况波动两维度研究电氢可逆的应用场景下,工厂中氢源逆向分流对绿电转氨单元的产量产率、换热器面积和压缩机功率等重要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平衡方面,当氢源逆向分流率增至5%时,反应器中的氨产率下降为基础工况下的95.99%,氮元素的转化率由33.81%下降为9.82%,反应平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逆向移动;设备工况方面,氢源波动将改变工艺流程中的合成气循环流量,需对工艺流程中的设备采取针对性的调控以维持生产稳定。以年产7.5万吨的绿电转氨单元为例,可承担的最大氢源分流率为5%,该单元可支撑电网的最大发电功率为1418.39 kW。若能在氢源分流时,按需增加提纯设备的冷却剂用量,单元可承担更多的氢源分流量。




06


基于运行数据的间接空冷塔热力特性在线识别

作者:王家行,赵元宾,陈亚思,赵佰波,梁清鹤,王立东

单位:1.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3.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有限公司;4.国电浙能宁东发电有限公司



间接空冷散热器是间接空冷塔的核心传热部件,在实际运行中散热器管束外部易形成污垢沉积,对散热管束传热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导致整塔冷却性能降低。因此,及时准确掌握间接空冷塔的热力特性对于其运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表征间接空冷散热管束热力特性的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计算方法,定义了热力特性衰减因子与阻力特性增大因子,基于理论分析,建立了以实时运行数据为大数据源的间接空冷塔热力特性和阻力特性在线识别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间接空冷散热管束热力特性衰减因子与阻力特性增大因子可及时准确反映间冷塔散热器传热特性与阻力特性的相对变化趋势,由此为复杂环境气象条件下间接空冷塔的传热强化节能和防冻优化节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07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叶顶密封泄漏与动力特性研究

作者:茹梦崖,丁勤卫,张万福,顾乾磊,张宇聪,李春

单位:1.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3.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叶顶密封泄漏及稳定性是影响透平机械综合性能的关键。本文建立透平叶顶密封三维流-固-热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转子在离心力、热应力及流场作用力共同影响下的变形、密封流场与密封齿之间流-固-热耦合及两者共同作用对泄漏性能及转子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子变形的影响使泄漏量减少约58.7%,有效阻尼增大约151%,负切向力绝对值增加,密封性能提升。密封流场与密封齿之间流-固-热 耦合导致泄漏量减少约2.3%,有效阻尼减小约27%,负切向力绝对值降低,抑制转子涡动能力降低,不利于系统稳定。同时考虑两者综合影响,泄漏量减少约60.5%,有效阻尼与仅考虑转子变形影响的情况基本一致,密封性能主要受离心力、热应力及流场作用力带来的转子变形影响。




08


低全桥比例混合MMC的直流故障穿越方法及过电压抑制策略

作者:白璐瑶,赵西贝,黄勇,李探,薛英林,赵成勇

单位:1.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2.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半全混合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hybrid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ybrid-MMC)能够利用全桥子模块(full bridge sub-module,FBSM)清除直流故障,然而传统方法下FBSM占比较大,降低其占比有助于减少MMC的投资成本与运行损耗。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低全桥比例混合MMC的直流故障穿越方案,通过短时削弱MMC对交流侧的电压支撑能力,使低全桥比例下的混合MMC具备与传统比例相同的故障 穿越能力。进一步通过控制器设计与辅助耗能支路构建,使该方案能够适用于超大容量MMC系统。最后在PSCAD中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故障穿越能力相同的前提下,采用本方案可以减少41.2?%的FBSM数量,有望降低未来工程中对FBSM的需求。




09


超临界压缩回热朗肯循环部分负荷特性研究

作者:钱启琛,孙恩慧,徐进良,常诚

单位: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



超临界压缩回热过程能够显著提升朗肯循环的回热量和循环热效率,可等效为不对环境放热的布雷顿循环。这也导致该过程工质的运行条件为超临界。当超临界机组部分负荷下主汽压力低于临界压力时或者对于亚临界机组,该过程运行受到限制。本文将超临界压缩回热过程构建为独立循环,使其工质不再依赖于朗肯循环,从而克服了该过程的应用局限性。以600 MW一次再热亚临界燃煤机组为参考,通过Ebsilon软件建模,对超临界压缩回热朗肯循环(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regenerative Rankine cycle,SRC)和参考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 RK)进行热力学计算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RC在全工况下的效率均高于RK,提升幅度最高可达1.02%,发电煤耗率下降可达7.26 g/(kW·h),表明超临界压缩回热过程可显著提升机组的全工况能效。通过(火用)分析,发现应用超临界压缩回热过程后,换热过程(锅炉和回热过程)(火用)损系数降低,具体为锅炉(火用)损系数降低,回热过程(火用)损系数提高,表现出回热增强的特征。在60%负荷下,(火用)效率提升最高可达0.92%。本文构建的超临界压缩回热朗肯循环在全工况下能保证回热量、热效率提升,突破了朗肯循环在抽汽回热中的效率提升瓶颈,为现有机组改造提供方向。 




10


航空自通风冷三级式无刷发电机热建模与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作者:李涵琪,张卓然,李进才,廖晨东

单位:多电飞机电气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自通风冷三级式无刷发电机因各级电机间损耗差异大、整机散热路径长,使得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分布梯度,容易出现局部过热,因此需要进行精确热建模和温度分布特性研究。该文研究了三级式无刷发电机多物理场流固耦合建模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网格类型对流体场数值计算效率的影响,进而基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探究风扇的散热能力和多级结构对空气流态的影响规律,明确各旋转部件摩擦阻力分布特性。考虑到多匝绕组端部绝缘对导热率的影响,提出适用于绕组三维各向异性建模的二次等效方法。通过建立电机温度场模型,研究不同负载功率下的温升特性,从各级电机、定子与转子、不同运行工况等方面分析三级式无刷发电机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开展样机试验验证。该研究工作为三级式无刷发电机冷却设计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研究理论也可应用于其他电机的热建模。




11


GIS多频振动信号产生机理及实验研究

作者:冯英,武建文,王智,郝建,邵阳,王承玉

单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当前国内外对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metal enclosed switchgear,GIS)的异常振动,尤其是引发振动的激励源 、多频振动产生机理等问题缺少实质性研究进展。首先,建立受力模型,研究引发GIS振动的激励源,得到引发分箱型GIS振动的力源值,并指出正常运行状态,三相母线间电动力是主频振动的主要激励源。触头接触不良将导致触头斥力合力增大,地脚螺栓松动将导致系统固有频率的变化,影响非线性振动响应频谱特征;然后,将GIS按照薄壁圆柱壳进行研究,计算GIS壳体多阶固有频率,建立有效的非线性振动方程,首次利用解析方法揭示非线性GIS系统多频振动信号的产生机理;最后,研制成功振动信号采集系统,在550 kV GIS产品上设置典型机械缺陷,经实验验证,系统激发出的振动响应幅值极值点及频率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GIS机械缺陷的检测及诊断提供支持和参考。




12


基于安全域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安全预警方法

作者:肖峻,孙纲,宋晨辉,王丹,莫少雄

单位:1.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2.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3.中船智海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基于安全域理论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RIES)安全预警流程。首先,本文建立了RIES安全域模型并给出了RIES安全边界计算方法,包括交流安全边界与直流安全边界。其次,介绍了模糊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用于预警中评估越限的严重程度。再次,提出了RIES预警方法,能综合考虑系统N-0与N-1安全性从而发出预警或告警信号。该方法包括预警指标选取与评判、安全预警分级、预警原因分析、安全趋势预测等步骤。最后,用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安全预警方法对于提升RIES的安全管控能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3


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

作者:章锐,于继来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双碳目标下城市电网运行环境和形态出现新的特征,导致城市电网向新型城市电网(New urban power grid,NUPG)转变,仅依靠主网的调控模式难以满足其运行需求,亟需建立对应的NUPG调控体系架构。本文首先从系统论角度,论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预判了城市电网即将出现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UPG的几种可能发展模式,构建了初级发展模式下的NUPG调控体系架构,分析了该架构对应的调控任务、调控对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基础性关键技术问题。最后,设计了NUPG调控平台,可向下调控内部资源解决内部运行矛盾,向上分担主网调控压力辅助解决系统性问题,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




14


数据驱动算法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FDIA定位检测

作者:席磊,彭典名,曹伟,陈洪军,白芳岩,王文卓

单位:1.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2.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虚假数据注入攻击严重威胁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针对传统攻击检测方法无法高精度识别攻击并快速定位受攻击节点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算法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虚假数据注入攻击定位检测方法。首先,将核极限学习机与自编码器结合为多层核极限学习机,逐层学习电力量测数据。然后,利用融合了Tent映射和黄金正弦策略的哈里斯鹰算法为多层核极限学习机的参数寻优,提升寻优速度和收敛精度。最后,在IEEE-14和IEEE-118节点系统对所提算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具有更优的检测速度、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可快速精准定位受攻击节点。




15


重力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前景及挑战

作者:喻恒凝,姚良忠,程帆,李妍,翟文超,王青山

单位:1.交直流智能配电网湖北省工程中心(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重力储能技术由于具有本质安全、选址及容量配置灵活、可深充深放、无充放电次数限制、可规模化开发等突出优势,可在含高比例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功率波动平滑、削峰填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概述了重力储能技术类型及其发展现状,随后建立了重力储能系统的通用充放电模型,并进行了系统充放电功率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重力储能技术特征及其系统并网需求,提出了两种可行重力储能系统并网方案,并基于一个实际工程应用场景进行了相应的充放电运行仿真分析。最后,对重力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及技术挑战进行了展望。本文工作可为未来重力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应用的深入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16


电力现货市场中基于发电商竞价均衡情景的市场力缓解模型与方法

作者:赵勇,胡斐,黄成,李远征

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2.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电力现货市场面临市场力滥用的风险。针对电力现货市场基于统一边际出清价格(marginal clearing price,MCP)的单边竞价机制,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市场力行为检测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措施或机制,旨在有效遏制发电商市场力的行使。具体地,本文分析和证明了基于统一MCP的单边竞价机制下发电商理性行使市场力的规律和条件,设计了市场力行为(事后)检测指数;采用限制价格涨幅和考虑用电方福利最大化准则,提出了两种可缓解发电商市场力行使的措施或方法;结合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构建了一种“同时报价、序贯出清”的联合竞价模型。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在未来电力现货市场中应用的合理性。




17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轨道交通负荷的电力系统频率支撑:建模、分析与控制

作者:何子涵,万灿,刘辉,鞠平

单位: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现代电力系统“双高”特性明显,抗扰动能力弱,调频能力不足,亟需负荷侧的主动支撑能力,轨道交通负荷拥有潜在的“短时高功率”调节特性。该文首先建立面向系统频率支撑的列车微分动力学模型及运行控制约束;然后构建离散-解析混合驱动的列车运行轨迹在线更新模型和考虑不同输入特征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单列车可控灵活性度量指标和多列车协同调频容量估计方法。最后,将所提列车调频模型、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电力系统频率控制,证明所提轨道交通频率支撑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8


基于图卷积网络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电力系统主导失稳模式辨识

作者:王长江,张千龙,姜涛,陈厚合,陶宇轩

单位:1.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电力大学);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南分部



为快速准确辨识电力系统主导失稳模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GCN)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的电力系统主导失稳模式辨识方法。首先,根据系统故障前后暂态电气量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性,构建表征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特征矩阵;然后,建立GCN与Bi-GRU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模型,利用GCN整合拓扑空间信息来提高模型泛化性,同时利用Bi-GRU自适应感知输入特征的全局时间序列信息,以深度挖掘特征矩阵的空间特性和时序特性,进而明晰暂态过程中各暂态电气量间的深层联系及交互影响,实现电力系统主导失稳模式的精确辨识;最后,通过修改后IEEE-39节点系统和某地区实际电网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备一定可解释性,相比其他深度学习方法在有效性、准确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19


适用于光伏板静电除尘的纳米银线-环氧树脂透明导电薄膜研究

作者:李乐,尹晓萱,武文华,李浩义,杨磊,刘逸飞,孟娟,刘云鹏

单位:1.河北省绿色高效电工新材料与设备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3.国网荆州供电公司



基于透明导电薄膜的静电除尘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光伏板除尘领域的研究热点,除尘效果与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紧密相关。针对光伏板静电除尘技术的应用需求,以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为基体,制备得到导电填料为纳米银线(silver Nanowires,AgNWs)的透明导电薄膜,并基于制备得到的纳米银线-环氧树脂(AgNWs-EP)透明导电薄膜进行光伏板静电除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静电除尘率随着AgNWs质量份比例增大而升高,在AgNWs的质量份为80000phr时,除尘率最大可达到95.67%,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可相对提升40.84%。此时,薄膜的方阻为107Ω/□,除尘适用性指标为0.42。600h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和机械耐久性测试表明,薄膜具有优异的耐老化特性。研究结果对于拓展AgNWs-EP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场景、推动基于透明导电薄膜的光伏板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


基于单风电场功率波形幅-时特性的风电场群功率波动幅度演化建模与机理分析

作者:付子恒,穆钢,武方泽,杨茂,严干贵

单位:1.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电力大学);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规模风电场群的功率波形是由场群内所有风电场功率波形累加而成。风电场群区域内风速时空分布的差异和风电场空间位置的分散导致了各单风电场功率波形时序上的差异性,从而使场群功率的最大相对波动幅度低于单场功率的最大相对波动幅度,称为风电场群功率的汇聚效应。为了揭示汇聚效应的机理及其时空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各风电场功率波形具有相关性的特点,建立了描述风电场群区域主要风速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维风速行波函数,构建了反映单风电场到风电场群功率波形演化关系的风电场群功率汇聚模型;基于离散小波变换构建了反映风电功率波形多尺度变化特征的风电功率波形幅-时关联特性;深入分析了风电场功率波形幅-时关联特性与风电场空间尺度的关联关系,建立了基于单风电场功率波形幅-时关联特性的风电场群功率波动幅度评价方法,揭示了单风电场功率波形特质及风电场空间间距影响风电场群功率波动幅度的机理。通过2个风电场群的实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和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21


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网络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

作者:伍颖欣,刘磊,肖轶婷,关远鹏

单位:1.中移湾区(广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2.暨南大学国际能源学院;3.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4.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电力设备的有效图像识别和状态分析可提升其运行维护能力,降低潜在停电风险。然而,传统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方法存在目标与背景特征信息难以分辨和特征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注意力机制网络的电力设备图像检测识别方法。该方法提出面向电力设备目标特征信息的预测策略:引入深度值的变化过程学习机制,提取图像深层语义信息;通过叠加卷积核和剔除前置网络池化层,以改进全局结构信息学习网络模块,获得富含细节特征且关联图像特征的电力设备图像先验信息,进一步采用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门控机制在不同层级图像特征信息上预测其电力设备目标特征信息,构建LSTM门控机制的注意力机制网络。此外,该方法提出深浅层特征信息交互策略:采用矩阵外积方式整合浅层特征信息与深层特征信息,使模型充分学习电力设备的多层次特征信息。相比于传统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方法,所提的改进方案可加强目标的细节特征识别和提取,精确区分背景与目标模糊界限信息,提升深浅层特征信息的交互能力,有效提高在复杂背景环境下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针对绝缘子、变压器、断路器、输电线电杆以及输电线铁塔5种电力设备图像数据集,本文所提出的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2%,比CvT模型高1.6%。 




22


电夹点——完全能量目标下弃电最小的电源规划方法研究

作者:袁铁江,张文达,田雪沁,毛雅铃

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能源的时序波动特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以电能供需平衡的完全能量目标有望在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电源规划方法——电夹点分析法。首先,考虑新能源出力及负荷的时序特性,提出以功率值和风险度作为电夹点分析中反映电力流量和电力品质的关键指标,用于描述新能源与负荷的匹配关系;其次,构建电夹点分析的电源规划模型,分别给出表格化和图形化计算步骤,求取规划方案解析解;最后,以甘肃电网实际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区域弃电最小的前提下,既能合理规划电源结构,又能确定灵活性火电装机规模,同时极大提高了模型求解速度,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参考。



责编:李泽荣


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所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辑部所有,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我编辑部的作品,务必请提前联系我编辑部。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行业标杆,引领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