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60周年纪念专辑 | 刘吉臻院士 等: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

学术   其他   2024-10-23 16:45   北京  


导语


为庆祝《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创刊60周年,推出“创刊60周年纪念专辑”,分上下两期刊出。点击“《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专辑(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专辑(下)”可查看目录。


本期为您重磅推荐:来北京怀柔实验室刘吉臻院士团队研究成果,欢迎关注!




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


刘吉臻,王庆华,张效宁,牛玉广,徐进良,余雄江,江凯军,谢剑,王艳

北京怀柔实验室, 北京市 怀柔区 101400

DOI:10.13334/j.0258-8013.pcsee.240384



1

研究背景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科学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逐步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燃煤发电机组的灵活运行与优化调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因其间歇性、随机性与波动性,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时对能源供给的安全稳定构成重大挑战;电源侧、配电侧与用电侧大量特性各异的装备以电力电子设备为接口接入现有电力系统,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带来新的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呈现非线性、时变性、异构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双高”背景下,火电机组需由主要电源供给角色向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的角色转型。


2

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我国现有机组的变负荷速率和最低负荷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支撑与调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耦合燃煤发电的储能系统是配合三大主机、提升机组灵活性的重要支撑,通过耦合机组蓄能/蓄㶲并有序对外释放存储能量,可突破传统燃煤发电机组能量传递的时空限制。燃煤发电机组灵活运行为智能化赋予现实需求,智能化为灵活运行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伴随着锅炉、汽轮发电机、储能等系统灵活性新技术的应用,感知和执行手段、途径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储热系统的引入需重构新型火电机组控制策略与运行模式等。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发电控制技术,进行智能感知和执行、智能控制和优化、智能管理和决策,是实现运行优化与高效运维,提高自动控制系统适应性与控制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与归纳了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下燃煤发电机组灵活运行的现状、挑战与新技术,以期为未来我国燃煤发电机组的设计、建设、改造提供多角度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3

论文重点内容  
1)燃煤发电机组燃煤发电储能与控制系统现状。

按照储能原理可分为:以蒸汽储热、固体储热、熔融盐储热为代表的储热技术;以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为典型的机械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表1归纳了火电耦合储能新技术的特点及未来方向,各种储能方式在调峰响应速度与储能规模上各有优势。熔融盐储热的储能容量较大,是典型的容量型储能技术,在火电机组负荷调节过程中有移峰填谷的能力;其储能周期较长,可适应机组小时级调峰需求。飞轮储能方式具有较好的响应速度,可用于电源侧调频过程,改善源侧电能质量。

表1  火电耦合储能技术特点及未来方向

机组控制系统中的参数检测通过引入状态感知、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与效率,而实时数据采集率偏低、信道容量有限以及终端计算能力不足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等技术为燃煤发电的配煤掺烧、燃烧优化及污染物控制提供了实时的煤质特性数据支持,LIBS技术具有广泛的测量范围和无辐射等特点,其在复杂工业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和精确性仍需研究。自启停控制与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全流程自动化仍面临工艺复杂、设备可靠性要求高、控制策略复杂等挑战。运行优化系统通过典型应用初步实现了优化运行与提升能效人效的目标,但智能化理论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进一步融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燃煤发电灵活运行储能与控制新技术。

燃煤发电耦合熔盐储热系统具有大规模、可调节、长周期、成本低等优势,是燃煤发电灵活运行新技术的重要增长点。系统通过重构储热和放热流程来优化储热效率和调峰能力。如图1和图2所示,烟气加热与蒸汽加热是两种主要的储热技术路线,其中烟气加热熔盐技术无窄点温差限制,具备更高的储热效率和简化的系统结构。

图1 烟气加热熔盐储热原理

图2 蒸汽加热熔盐储热原理

系统关键部件方面主要包括高温介质-熔盐换热器(见图3)、烟气混合除尘器(见图4)、储热罐及放热侧换热器熔盐换热器在高温腐蚀、灰尘磨损等严苛条件下,需要通过设计优化来增强耐用性和传热效率。双储热罐在提升储热能力、响应速度以及系统安全性方面优势显著。此外,非电伴热技术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保障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稳定运行的同时,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图3 烟气熔盐换热器集成系统图

图4 烟气混合除尘器示意图

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通过泛在感知、智能控制和智能运行三大核心提升火电机组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如图5所示,发展泛在感知技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先进通信技术、新型传感设备等可实现电厂状态全面感知,有助于打通人、机、物、环之间所存在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掌握。

图5 泛在感知网络拓扑图

智能控制通过实时仿真、协调控制和自主寻优启停控制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如图6所示,耦合储能系统的实时仿真基于模型结构和特征参数自我学习和持续优化的仿真建模技术持续支持机组运行优化;锅炉-汽轮机-储热协调控制通过动态建模、熔盐控制、新型协调控制实现蓄能的时空互补与深度利用,提升变负荷速率。如图7所示,自主寻优自启停控制则通过对工艺参数与设备状态的自动判断,提高了机组的启停效率和容错性。

图6 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在线实时仿真

图7 自主寻优自启停控制

智能运行平台支持全自动优化控制,智能燃烧技术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燃烧过程,如图8所示的智能优化系统通过高精度能耗分析优化机组参数,而智能监盘系统利用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故障诊断和预警,推动“少人值守、无人运行”。

图8 智能优化运行流程


4

结论  

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解决未来能源供应的趋势,也是能源转型的有效途径。燃煤发电机组将由主体性电源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

本文从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两方面分别介绍了燃煤机组灵活运行新技术,归纳如下:

1)燃煤发电耦合储能系统新技术包括蒸汽储热、固体储热、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盐储热等多种形式,本文对各形式的储能系统耦合燃煤发电的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2)围绕储热工艺流程重构、关键设备、非电伴热三方面对耦合灵活燃煤发电的熔盐储热新技术进行了论述,指出耦合燃煤机组的熔盐储热新技术特点、关键技术难题及解决思路。

3)控制系统新技术包括采用泛在感知网络技术,实现机组运行状态全面感知;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机组启停路径自主规划及机组蓄能的时空互补与深度利用。

储能系统耦合运行如何提升机组整体灵活性和经济性将成为燃煤机组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未来燃煤机组将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灵活智能的目标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燃煤发电机组智能化水平,突破控制系统感知、决策、执行等环节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文信息


刘吉臻,王庆华,张效宁,等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燃煤耦合储能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4,44(17):6855-6882

LIU Jizhen,WANG Qinghua,ZHANG Xiaoning,et alNovel technologies of flexible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o support China energy transition: coal-fired coupled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smart control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24,44(17):6855-6882(in Chinese)




团队介绍

刘吉臻院士带领怀柔实验室灵活燃煤发电团队从理论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应用、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条出发,突破灵活、安全、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设计、制造及运行关键技术,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净、超灵活智能燃煤发电机组。新型高效灵活燃煤发电机组在调峰容量、调峰速率、启停时间、低负荷供电煤耗等核心指标上超过国内外同类型机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介绍


刘吉臻(1951),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怀柔实验室灵活燃煤发电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发电理论与技术,ljz@ncepu.edu.cn。



王庆华(1987),男,工学博士,怀柔实验室灵活燃煤发电团队执行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发电过程建模与控制、先进能源系统分析与优化、能源转型战略研究,wangqinghua@hrl.ac.cn。



张效宁(1993),男,工学博士,主要从事火电厂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zhangxiaoning @hrl.ac.cn。



牛玉广(1964),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发电理论与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niuyuguang@hrl.ac.cn。



徐进良(1966),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熔盐储热、先进动力循环、先进换热设备及高热流密度设备冷却等研究工作,xujinliang@hrl.ac.cn。



余雄江(1990),男,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熔盐储热、两相流传热的研究工作,yuxiongjiang@hrl.ac.cn。



江凯军(1995),男,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发电系统动态仿真建模、太阳能高温热利用、熔盐储热方面的研究工作,jiangkaijun@hrl.ac.cn。



谢剑(1990),男,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相变传热、熔盐储热等方面的研究,xiejian@hrl.ac.cn。



王艳(1989),女,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熔盐储热、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方面的研究工作,wangyan@hrl.ac.cn。



60周年系列活动精彩回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创刊60周年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创刊60周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60个突出贡献团队名单揭晓!

 创刊60周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60位优秀审稿专家名单揭晓!

 创刊60周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6位杰出贡献个人名单揭晓!

 创刊60周年|《中国电机工程学报》高质量论文名单揭晓!

 舒印彪理事长:纪念《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创刊六十周年寄语

 21位院士学术盛宴,60周年学报专辑独享

 28位大咖荟萃一堂,60周年学报精彩呈现

 首期“六秩电机耕耘路,一流学报守初心”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六秩电机耕耘路,一流学报守初心”系列主题活动第2期成功举办



责编:胡琳琳

审核:乔宝榆


声明

本文为原创作品,所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辑部所有,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我编辑部的作品,务必请提前联系我编辑部。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行业标杆,引领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