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指南》旨在通过不断完善科学类课程体系、改进和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举措,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被赋予了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指南》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教师配备、资源整合、评价改革和智慧赋能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集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及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力保各学校至少配置一名科学副校长,并积极推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与理工科专家担任此职务。
界定科学副校长的岗位职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与专业技能,通过实施科普演讲、与科学课程教师结对合作、参与科学课程设计以及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等具体行动,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构建科学副校长培训与交流平台,探索并实施工作绩效评估与档案管理机制,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以促进持续发展。
通过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等具体措施,确保科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充足和优质。同时,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实施科学素养动态调查,将实验等探究实践纳入评价体系,以及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等,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指南》强调,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评价方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用好优质资源等。通过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中强化科学教育,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同育人,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紧扣探究实践强化实验教学,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价等具体措施,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落地执行。科学类课程教师则是科学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
《指南》要求科学类课程教师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切实提升育人实效。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南》的出台,不仅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科学类课程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具体的实施路径,也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部署、调度、培训及专家调研指导,督促各地抓好《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总之,《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发布,是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它将引领和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