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翻译之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与Spring Festival

文摘   2025-01-28 06:01   上海  

近年来,关于春节的英文翻译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否应该使用“Chinese”,即“中国的”这个定语来限定春节。

这一看似简单的翻译问题,实则牵涉到文化认同、历史传承以及科学准确性等多个层面。





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中国的“春节”只能称为Chinese New Year,而不能简单地称其为Lunar New Year。在他们看来,使用Lunar New Year有“否定中国、去中国化”的嫌疑,因为这一翻译方式未能准确反映春节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性和历史深度。

他们指出,从历法的角度来看,Lunar new year(阴历新年)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从古至今所使用的主流历法是阴阳合历,而非单纯的阴历。阴阳合历结合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更加精确地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因此,使用Lunar New Year无法完整表达中国农历新年的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Lunar New Year”这一表达确实可以泛指东亚多国庆祝的农历新年,如韩国的“Seollal”、越南的“Tết”以及蒙古的“Tsagaan Sar”等。这些节日虽然与中国的春节有着相似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但各自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因此,单独使用“Lunar New Year”确实容易引起误解,无法准确指代中国的春节。

相比之下,“Chinese New Year”则明确指出了这一节日的中国属性,避免了混淆和误解。

事实上,“Chinese New Year”这一表达方式早已在英语世界中广泛使用,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9世纪起,西方国家便开始用“Chinese New Year”来指代春节,这一称呼在全球范围内早已深入人心。各国官方机构、媒体以及商业品牌等也普遍采用这一名称,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然而,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机构为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开始使用“Lunar New Year”而非“Chinese New Year”。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但对于春节的主体——中国而言,直接称其为“Chinese New Year”更符合历史和文化事实。因为春节不仅是中国人庆祝新年的重要节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除了存在争议的“Chinese New Year”与“Lunar New Year”这两种表达外,“Spring Festival”(春节)也是常用的说法。这一翻译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相较于前两者而言,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肯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中,春节被描述为中国人庆祝新年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包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以及促进社区和睦等活动。这些庆祝过程俗称“过年”,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示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关于春节的英文翻译问题,虽然存在争议和分歧,但“Chinese New Year”作为最能准确反映春节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翻译方式,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同时,“Spring Festival”等表达方式也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阖家团圆迎新春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每一盏都是家的呼唤,每一声笑语都是温暖的传递。这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向着家的方向。




本文为“文化与体育”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文化与体育
文可通达天下 武可独善其身。 主题内容:知识普及、学术讨论、热点跟踪、开阔视野。传播正能量,稿件来自各个方面,理性阅读,文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