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热治疗因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在干眼及多种眼病治疗方面备受关注。它能改善睑板腺功能、缓解视疲劳等,应用广泛。然而,中医热疗在古代眼科就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远古起源:火与热的初步探索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使用开启了热疗的探索之旅。当人们发现火中和火周围的石头能长时间保持热度,并将烤热的石头放置于身体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时,热疗便有了雏形。据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研究,其中烧烤过的石头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的热疗法实践。这一时期的热疗主要基于简单的热源利用,如温泉、热沙、油、谷物、盐等与身体接触传递热量,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为后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口店猿人遗址出土的烧石,图源:红动中国(www.redocn.com)
战国萌芽:热敷法初见端倪
战国时期,热疗中的烫熨疗法初见端倪,其起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在《灵枢・寿夭刚柔》中详细记载了药熨法:“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同时,《韩非子・喻老》也提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这表明此时热敷法已在疾病治疗中得到应用,尽管方式较为简单,但为眼科热敷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早期实践基础。
《黄帝内经》人民军医出版社
秦汉发展:烧灼法应用于眼科
秦汉时期,《淮南子》中记载 “故目中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提示当时古人已采用烧灼法治疗如角膜溃疡等眼病。到了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第四十三中记录,对于 “目中冷泪出眦,赤痒” 的症状,可用乳汁煎方(黄连三分,蕤仁二分,干姜四分,以乳汁一升,渍一宿,微火煎取三合,去滓,取米大敷眦)热敷眼部进行治疗。这一时期热疗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标志着热疗技术在眼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由于与外族医学的广泛交流,热疗技术迎来了关键发展期。公元 652 年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眼科疾病的热敷治疗方法。例如,治疗眼睑结膜淤血的 “煮羊肉令热,熨,勿令过热,猪肝亦得”;针对眼痛影响睡眠的 “暮炙新青布熨,并蒸大豆袋盛枕之,夜恒令热”,且还记载了具体的煎药和用药方法。此外,孙思邈还提出通过艾灸对眼睛进行热疗,并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眼部病症的艾灸穴位和壮数。同时,唐代王焘撰写的《外台秘要》认识到单纯使用钩割法治疗眼病容易复发,进而提出采用烧灼法外治可避免复发,如 “取针烧令赤烁著肤上,不过三烁缩也”。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热疗在眼科应用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一》
宋金元提升:方法丰富与完善
宋代的《圣济总录》和《龙树菩萨眼论》进一步丰富了眼科热疗技术。《圣济总录》提出通过火针烙治等方法治疗眼病,如常用青盐、葱白、艾叶、吴茱萸等药物炒热后装入布袋热敷眼睑或太阳穴等部位,适用于因阴寒内盛引起的目疾疼痛等症状。《龙树菩萨眼论》则针对翼状胬肉提出割烙法,即 “钩割去之,即傅散煎,仍须火针熨烙之。不尔,己后还长,熨烙,永不能再生”,同时还提到用 “火熨” 缓解白内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这一时期,热疗不仅用于眼部炎症治疗,还在术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眼科技术的较大提升。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为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与苏东坡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刊行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原书十五卷,本书记载临床各科的部分单验方,或后附医案外,还论述了医理、本草、灸法、养生、炼丹等内容。卷第七列有目录:治眼齿、治内瘴眼、还睛神明酒、治诸目疾、点眼熊胆膏、《灵苑》治眼等。
其中有:“治诸目疾: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痒。予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若冲风胃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 热水熏眼,tid或qid,预防bid,如今也是这样做的。点击链接 苏东坡:把吃出来的眼病吃回去
明清成熟:总结与新应用
明清时期,热疗技术在眼科应用方面逐渐成熟。明代朱棣的《普济方》中提到的黑豆热敷法,对于缓解眼部红肿和疼痛有显著效果,如 “熨眼方治热毒风攻眼赤痛。并睑浮肿。上黑豆拣择一升。分作十处。将软绢帛裹定。于沸汤内蘸过。乘热更互熨之”。清代黄庭镜撰写的《目经大成》则记录了热灼技术在治疗眼睑部肿瘤(如 “鸡冠蚬肉”,相当于西医的睑板腺癌、眦部皮肤结膜基底细胞癌等)时的应用,手术切除眼部肿块后,若出现相关情况则采用热灼法处理。至此,热疗已成为眼科治疗中的常用手段,并在这一时期的医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发展。
《普济方》
近现代:研究改进与问题并存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热疗得到了深入研究与改进,在温度控制、治疗时间、操作方式等方面逐渐系统化。然而,在近现代中医眼科文献中,如《银海精微》和《审视瑶函》等权威著作,对于一些具体病症的热敷治疗方法阐述不够详尽。
直到 1975 年,汪芳润等首次报道湿热敷或蒸汽熏眼疗法用于治疗睑腺炎,推荐每日 3 - 4 次,每次持续 15 - 20 min,使热疗在睑腺炎治疗中的应用逐渐确立和系统化。2000 年龚春英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热敷治疗睑板腺囊肿的有效性和优势。
强脉冲治疗 热脉动治疗
但目前热疗在眼病治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试验设计不够严谨,缺乏对热疗具体参数(温度、部位选择、治疗方法及持续时间)的系统规范;临床疗效观察时间较短,相关指标主观性较强;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缺乏,影响了对热疗疗效的全面科学评估。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古代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试验设计,建立系统的治疗标准,并通过大样本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古代热疗在眼科应用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现代提供了重要基础。虽然现代应用面临挑战,但通过结合古代经验改进,热疗在眼科领域将有更好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董诺,刘慧滢)
中医热疗在古代中国眼科的发展简史,眼科学报, 2024, 39(12)
doi: 10.12419/2407210
View this article at: https://dx.doi.org/10.12419/24072101
识别二维码阅读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