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翼状胬肉的历史

文摘   2025-02-05 18:32   北京  
当你不经意间看向镜子,发现眼角冒出一块形状奇特、宛如翅膀般的增生组织,那可能就是有着漫长历史的翼状胬肉。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环境和用眼习惯的变化,翼状胬肉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保护我们的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翼状胬肉的历史演变

《神农百草经》:翼状胬肉的初现

翼状胬肉的病症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的《神农百草经》中。书中提到:决明子味咸平,主治青芒,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这里的目淫肤赤白膜很可能指的就是翼状胬肉的早期症状。古代医者凭借敏锐观察,首次记录了这一眼部病症,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释名》:眼科病症的早期观察

到了汉代,刘熙的《释名》进一步丰富了对翼状胬肉的理解,书中讲:目生肤入眸子曰浸,浸,侵也,言侵明也。古人已经意识到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眼睛外观,还会损害视力,这体现了古代医学思维的进步。


《千金翼方》:首创翼状胬肉手术

公元682年,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首次提出了切除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割如前三度,以盐汤洗之,去其血,傅药。这一手术为后世的眼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眼科手术的发展。

  


《秘传眼科龙木论》:翼状胬肉的深入辨证

宋元时期的《秘传眼科龙木论》详细描述了翼状胬肉的病程:胬肉侵睛,自觉碜涩不适。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并介绍了多种手术治疗方法,推动了眼科手术向精细化发展。《龙树菩萨眼论》针对翼状胬肉提出割烙法,即 “钩割去之,即傅散煎,仍须火针熨烙之。不尔,己后还长,熨烙,永不能再生”。

元丰八年(1085)三月,苏东坡赠诗给原副宰相张方平门下的眼科医生王彦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眼科手术过程。有一说是王医生为苏东坡眼部手术成功,详读诗句,大概率苏东坡是接受了眼科手术。这年苏东坡48岁,白内障年龄偏早;他1072年35岁时文集中开始出现眼病的记录,很有可能是翼状胬肉,时有眼红不适,上火尤甚。

赠眼医王彦若  苏轼

鍼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间关脉络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浄眼,内景含天烛。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於其间,来往施锋镞。笑谈纷自若,观者颈爲缩。

运鍼如运斤,去翳如拆屋。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鼻端有余地,肝胆分楚蜀。

吾於五轮间,荡荡见空曲。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胐朒。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

点击链接 苏东坡:把吃出来的眼病吃回去

《审视瑶涵》:翼状胬肉的手术适应症和手术器械

明清时期的《审视瑶涵》详细指出了翼状胬肉的手术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胬肉红者不烙,有变成鸡冠蚬肉者,亦宜割之,割后要戒色欲,静养三十日,禁食鱼腥煎炒酒等。此外,书中还强调手术操作中的细节:乌珠有恶障厚蔽者,钩割宜浅,浅割外边赤丝瘀肉;若红瘴血分之病,割之必用烙以断之,否则不久复生。这些细致的手术要点为眼科手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手术器械方面,《审视瑶涵》介绍了钩子割刀烙器等工具,这些器械用于切除增生的结膜组织、清除瘀血,以及防止病变复发。该书为后世眼科手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辨证录》:辩证治疗翼状胬肉

清代的《辨证录》提醒:误治之故会加重病情。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提醒医生要慎重判断病因,否则可能加重患者的病痛。


国外对翼状胬肉的认识


古代时期:印度与古希腊的早期记载

翼状胬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与古希腊。公元34世纪,印度的《妙集》(Susruta Samhita)首次对翼状胬肉做出描述,称其为赘肉性眼翅翳(adhimamsarman书中详细描述了翼状胬肉的质地软、浓密且广泛扩展,颜色为肝色或暗褐色。为了治疗,古印度医学家提出使用穿线针捕捉翼状胬肉并轻轻拉起后切除,然后用探针进行烧灼以防复发。

Sushruta:两千六百年前的外科和眼科手术鼻祖

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文献中提到了翼状胬肉,虽然他未涉及手术治疗,但已注意到其症状和影响。古希腊的记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最初的观察依据。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医学的贡献

进入中世纪,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7世纪,希腊医生保罗·琴那(Paulus Aegineta)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将钩子或马、牛的毛发穿过翼状胬肉并牵拉的方式进行手术,然后用剪刀或手术刀将其切除。这种手术方法更为精细,标志着眼科手术的进步。

16世纪,土耳其医学家Serefeddin Sabuncuoglu在其著作《帝国手术》中详细记载了三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其中包括使用穿线针或钩子穿过提起的翼状胬肉后用手术刀切除的方式。这些早期的手术方式为后来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时期:科学发展与突破

翼状胬肉的研究在19世纪和20世纪经历了重要的科学突破。1881年,Poncet等医学家发现翼状胬肉在赤道两侧纬度40度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并将其与紫外线暴露联系起来。1887年,Theobald等人提出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与结膜的外伤、局部炎症及充血有关,进一步推动了病理研究的深入。

进入20世纪,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引入,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逐渐向显微手术过渡。1946年,Perritt等人将显微镜技术应用于眼科手术,使翼状胬肉的治疗更加精确。Beard等在1945年提出,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胆碱缺乏有关,而Kamel等在1946年发现慢性炎症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2001年,Gal-lagher等发现翼状胬肉中可能存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是其发病的因素之一。Di Girolamo等在2004年发现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存在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现代医学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了紫外线暴露、环境污染以及遗传和免疫因素与翼状胬肉的关系。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新药物和治疗手段,力求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率。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眼科,漳州市眼科中心(廖星星)

策划审校:庄 鹏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


眼播
中国眼科专业资讯服务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