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大连化物所实现微液滴化学脱氯制氯乙烯

学术   2024-10-24 17:05   辽宁  

近日,大连化物所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DNL0603组)王峰研究员、贾秀全副研究员团队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微液滴的起电-放电现象,开发水相电化学选择性脱氯策略,将二氯乙烷转化为重要的聚合物单体氯乙烯。

  

近年来,微液滴驱动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快速发展,但科研人员对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机制仍认识不足。DNL0603组前期报道了液-液和固-液微界面的构建方法(J. Am. Chem. Soc.2023J. Am. Chem. Soc.2024),提出了微液滴界面电子转移过程的调控方法(J. Am. Chem. Soc.2024),逐步建立了微液滴带电界面与氧化还原性质之间的关系(JACS Au2024)。

基于前期对带电微液滴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本工作中,团队在封闭环境中通过超声驱动水在微液滴、水汽,以及体相之间快速转变,制备出具有交流电压的人造云,并以此实现了二氯乙烷的电化学选择性脱氯反应。研究人员通过云水中的电压和电流测量证实,尺寸较大的微液滴带正电,水汽中尺寸较小的亚微米液滴带负电,并且两种液滴具有不同的扩散行为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通过封闭环境限制亚微米液滴的扩散空间,可以增强液滴之间的起电和放电作用。电子顺磁共振谱(EPR)表征进一步确认了电子转移参与了液滴的起电和放电过程,导致体相表面富集氢自由基,而微液滴富集羟基自由基。进一步,团队通过EPR、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气相色谱等表征方法证明,水中的二氯乙烷首先在体相表面附近发生还原脱氯,生成氯乙基自由基中间体,随后,该中间体随着雾化过程进入微液滴,并在其中加速氧化脱氢,生成氯乙烯。由于水在微液滴、水汽以及体相之间快速转变,避免了反应物和中间体的扩散限制,可显著提高超声雾化作用下氯乙烯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相比超声空化作用,超声雾化作用的速率提升两个数量级,氯乙烯在C2气体产物中的选择性最高可达80%左右。利用上述工作提出的借助微液滴体系,可有望实现对有机氯废水的升级利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Microdroplet-mediated multiphase cycling in a cloud of water drives chemoselective electrolysis”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工作共同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DNL0603组博士研究生陈徐锞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夏宇。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贾秀全、陈徐锞)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1224

开发出氧化铁纳米片垂直排列阵列实现2.5A/cm²以上高法拉第合成氨

通过设计合成模型催化剂揭示光催化全分解水的速控步骤

基于目标酸催化反应提出母体分子筛导向定制的精准碱处理策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