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画家米万钟镇江留石刻
■ 文/朱昌勤
镇江北固山后峰有巨幅石刻“宏开鹫岭”,每石一字,每字1米见方有余,4字刚健浑厚,碑总长5米多颇为壮观,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所书。米万钟是镇江家喻户晓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后裔。
米万钟虽不像米芾那样出名,但其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又出彩。米万钟(1570—1631年)陕西安化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为米斈,朝廷敕赠“昭信校尉”。其父米玉曾任昭信校尉锦衣卫百户。米万钟少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教)研究尤深,很有学问。米万钟1594年考中举人,1595年考中进士,随后就步入仕途,先后任永宁(今北京延庆县永宁镇)令尹,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县令等职。1610年入京,任正七品大理寺评事,从此迁居北京。
尽管官职在身,但米万钟毕生手不释卷,学识渊博,尤其擅长书画,他的书法学习祖辈米芾,其用笔劲健,笔法精熟。绘画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书法四大家”。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米万钟多幅画卷和墨迹。
出于对长期居住镇江的先辈米芾的敬仰,米万钟在任上时多次来镇江,还专门祭拜祖先米芾墓,修缮其墓。在米万钟任江西提察官时,适逢镇江重修甘露寺,他特意送来题书石刻“宏开鹫岭”,把甘露寺比作“鹫岭”释迦牟尼传教圣地。米万钟对镇江焦山风光,尤其对摩崖石刻及当时焦山的宝墨轩情有独钟,在如今的碑林中留下与好友练国事游焦山所作四首诗石刻。其中一首诗:“江吐高人地,僧开怪石林……久坐身疑隐,穷搜迹费寻。晚潮休返棹,有月到波心。”另有米万钟《行书游焦山遗诗轴》,现在上海博物馆收藏。
甘露寺石刻 资料图
米万钟不仅翰墨驰誉天下,诗歌在明代诗坛也有一席之地,流传至今大多为题画诗、写景诗,有五言律诗《新秋泛清溪》,能看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诗风:“共客邀新爽,回舟刺晚风。凉生思越苎,病起讶燕鸿。星棹摇虚白,渔灯簇小红。怪来萧飒早,衰草怨吴宫。”
米万钟博才多艺,还在琴瑟、棋艺、造园艺术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当时的京城,流传着“米家四奇”的说法。“米家四奇”是指: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米家园”就是米万钟的“米家三园”:勺园、漫园和湛园。米万钟爱石成癖,时称“友石先生”。他一生走了很多地方,跋山涉水,不怕艰险,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对每一块石头都细心观察,认真研究,画貌题赞,整理成《绢本画石长卷》,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不过“爱石”没有给米万钟带来好运,反而让米万钟背上一个“败家石”的恶名。米万钟有一次访石来到大房山,发现一巨石,通体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称奇石。米万钟欲将此石搬到北京府内收藏,于是不惜花费重金,雇数百人马,艰难地将其从大房山下运至良乡。正当米万钟准备一鼓作气,将此石运回他的勺园的时候,却不幸遭诬告而罢官,巨石遂被弃在路旁。当地乡民认为此石不吉利,称其为“败家石”,从此无人问津。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硬是不信这个邪,派人将“败家石”运至如今颐和园内,取名“青芝岫”。
米万钟是一位以“书名掩其政名者”,与先辈米芾相比,他在官场算是比较顺畅的,尽管有一段因“败家石”又遭魏忠贤党人诬陷被贬,但不久便起用重入官场。米万钟任地方官时,为官勤勉,关心民众疾苦,所到之处,颇受称颂。有史料载,米万钟四十七岁时,改任涟水(今江苏涟水县)军使,他对于工作像书法一样认真,力求完美。在涟水军使任上,他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深受子民爱戴。离任前,有上千百姓相送,后人还将他洗笔墨的水池整修一新,命名为“廉池”。
仅书画艺术而言,米万钟还不能与他的先辈米芾相提并论,有专家将两者比较认为,两点制约了米万钟在书法上的成就。首先米芾专注书法,一心无二。而米万钟多领域的造诣,虽然使他成为一位全面发展的艺术家,但也相对削弱了他对书画研究、创新的注意力与关注度。其次,在同样受到朝廷腐败影响被贬后,米万钟仍迷恋官场,不久便重新入职。米芾屡遭挫折,只是担任闲职,早已远离官场。尽管如此,米万钟留下的题词石刻、书法绘画,无疑是镇江历史文化的瑰宝。
来源:京江晚报
编辑:郭淑娴、金凯
校对:刘天涯
审核:杨佩佩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