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城子崖遗址》
2024年7月25日上午,姚河塬考古队专家学者系列讲座第64讲在固原工作站顺利举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溯老师受邀主讲。本次讲座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高梦玲主持,姚河塬考古队、清水河流域考古队及善家堡考古队全体队员聆听了此次讲座,到场人数共计100余人。
讲座伊始,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张溯老师,并对讲座主题做了简单叙述。随后,张溯老师以“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城子崖遗址”为题开始学术报告,分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遗址概况。张老师介绍了城子崖遗址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遗址性质、周边遗址分布以及获得的成果和荣誉等内容。城子崖遗址素有“中国考古圣地”之称,坐落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龙山村以东武源河畔,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命名地,遗址内包含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代文化遗存。城子崖遗址周围分布着许多重要的遗址,分别有后李文化时期的西河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焦家遗址以及战国汉代的东平陵城遗址。这表明了这一区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第二部分,考古历程。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工作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1928-1931年,是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与奠基阶段。1928年吴金鼎先生发现城子崖遗址,这也是海岱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开端。之后吴先生先后多次前往遗址进行调查。之后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了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收获,发现了以磨光黑陶为典型器物的龙山文化。参与两次发掘工作的人员分别有:李济、郭宝钧、董作宾、吴金鼎、李光宇、王湘、梁思永等,发掘成果发表在《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这也是我国第一本考古报告集;第二阶段,时间为1989-1991年,是城子崖遗址的深化阶段,解决了城子崖遗址的年代问题。这一阶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考古遗址的四有工作建设,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获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发掘分清了遗址中的城垣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第三阶段,时间为2010年至今,可细分为文明探源阶段(2010-2019年)和“考古中国”项目开展阶段(2021年至今)。这一阶段,进一步细化了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重要新发现。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发现。这部分张老师着重介绍了2022-2023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发现。在此之前,回顾了此前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
(1)工作基础:城子崖遗址自发现以来,有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这也成为2022-2023年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
城子崖遗址发现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座面积巨大的古城址,是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该遗址也成为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的发源地;
八九十年代时期,通过发掘解决了城址的年代问题,分清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城址。其中,龙山文化的城址平面近方形,岳石文化城址是在龙山文化城址基础上修筑而成,周代文化时期的城墙主要修筑在岳石文化城墙上面或内侧。确认了30年代初发现的那座城址,实际是一座岳石文化城;
中华文明探源时期,通过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对聚落布局、城墙分期和城内布局的认识。发现了岳石文化的夯土建筑基址、“一门三道”式北城门址等。
(2)2022-2023年工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的居住区、房址、符号或文字,岳石文化的大型灰坑、有随葬陶器的墓葬(首次发现)、房址,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水井、墓葬、建筑基址、灰坑等重要遗迹,出土陶器、卜骨、骨角蚌器、石器、原始瓷片大量重要遗物。之后,张老师总结了城子崖遗址考古的五点新认识,阐释了该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部分,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中的城子崖遗址。张老师将城子崖遗址放置于整个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中,讲述了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进展和成果。首先,介绍了海岱地区完善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有赵家徐姚遗址(距今1.7-1.3万年)、扁扁洞遗址(距今1万年-9000年)、后李文化(距今9000-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7500-6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400年)、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岳石文化(距今3800-3300年)、商文化。之后,分别介绍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阶段社会进程的变化与发展。
最后,主持人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问答环节中,众人讨论热烈。部分队员就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社会分化、血缘组织等相关问题与张老师展开深入交流。讲座获得圆满成功。
▼
文稿审核:马强 高梦玲
文案编辑:高梦玲
图片编辑:黄颖霞
排版编辑:黄颖霞
摄影:黄颖霞
出品单位:姚河塬考古队
follow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