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 | “脾器”见长,微创帮忙

文摘   2025-01-03 22:22   山东  


近日,莘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成功为一位脾功能亢进患者开展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取得了预期治疗效果。

患者为51岁女性,既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史8年余,此前因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腹腔积液等病因多次来院治疗。此次因反复腹胀10余天入住莘县人民医院消化科接受治疗,入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腹腔积液”。入院检查血常规提示三系细胞均严重减少。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患者腹腔积液的腹胀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

考虑到该患者病情较为复杂、治疗相对困难,主诊医师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张金霞、主治医师王彦鹏与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唐胜军开展MDT多学科会诊讨论后,一致认为三系细胞减少为脾大、脾功能亢进所致,经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为其施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虽然介入科已成功开展多例该类型手术,但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掉以轻心,术中对脾动脉分支缓慢注入100-300um栓塞微粒适量,复查造影见脾皮质显影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仅5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现已康复出院。





医师科普



什么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是经皮肤穿刺股动脉后,插入一根很细的导管(直径约1.5mm),在DSA下以X线透视观察,将微导管插入到脾动脉后,选择分支供血动脉,评估预栓塞范围,经导管注入适量特制的栓塞微粒球或栓塞剂,栓塞脾脏部分的动脉,将皮质动脉大部分栓塞以控制脾功能亢进,并保留大部分的髓质动脉以保护正常的免疫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脾切除术,该技术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具有耗时短、创伤小、 止血好、 恢复快、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大部分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包括原发性脾亢、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继发性脾亢。

2.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或有出血倾向,通过降低门脉压力,降低食管胃底静脉压力,从而降低出血风险。

3.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科治疗无效。

4.门脉血栓无法开通者,通过脾栓降低门脉压力,降低食管胃底静脉出血风险。

5.脾脏肿瘤(包括原发或继发)。

6.脾外伤出血。


供      稿 |  介入科  唐胜军
编      校 |  刘祥群  张国伟
编      审 |  李文元

莘县人民医院订阅号
严谨求精 博学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