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小团圆
冬至大如年
节气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当霜雪为大地盖上洁白的地毯,寒风扫过松柏上晶 莹的冰霜,冬至如约而至。
壹
冬至时节
冬至,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不仅标志着阳气的复苏,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从古代帝王的祭天仪式到现代家庭的饺子宴,这个节日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冬至,又称“冬节”,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12 月 21 日或 22 日。自冬至开始, 天地间的阳气日渐兴盛,因此冬至被认为是大吉之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历代帝王对冬至非常重视, 会在冬至这天趁天未亮时率领群臣到郊外祭坛,举行祭天活动,称为“冬至郊天”,祈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北方吃饺子
谚语云 :“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 统习俗,此习俗传说源于东 汉的“医圣”张仲景。据说,一次张仲景返乡时正值冬至,看到了许多难民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决定帮助他们。
张仲景当即搭起席棚,支起铁锅。他把羊肉和一些袪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熬煮一段时间后再将羊肉、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
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和一碗肉汤。大家吃了“娇耳”、喝
了“祛寒汤”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很快冻伤的耳朵便治好了。此后民间一直流传“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南方吃汤圆
在南方,冬至流行吃馄饨、汤圆、赤豆糯米饭、烧腊、姜饭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地区,人们惯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在冬至吃汤圆又被称为“冬至圆”,而在南方两广地区,冬至日则要吃晒制好的烧腊,寓意加菜添岁。
贰
冬至时节
冬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到头,便意味着寒去暖来了。根据专家考证,中国最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 九,耕牛遍地走”,各地气候寒暖不一,歌词也就有些区别。
古时民间还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在纸上画出一枝素白梅花,共有81个花瓣,每天涂红一瓣,当花瓣都涂红时,便是“出九”之日,已是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了。除了画画,古人还流行“写九”,最流行的便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 这 9 个字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字都有9画,每天描一笔,81笔描完便也是冬尽春来之时。聪明的古人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让漫长的寒冬充满了希望和乐趣,直到冰消寒散、春色满园。
冬至节气
“一岁之气,始于冬至。”张宗学表示,冬至正是调养身体的好时节。在日常生活中,要适 当进行御寒锻炼,例如坚持用冷水洗脸,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与此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需要注意的是,冬季天寒,人体肌肉的弹性及伸展性降低,各关节会变得比 较僵硬,如果没有进行热身直接开始锻炼,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受损,因此,运动前一定要进行比往常更加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时注意缓和,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以免阳气耗散。运动时,适当晒太阳也是很好的温阳散寒方法。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岁月循环有序,阴极之后,阳气回生。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却酝酿着最蓬勃的春天。冬至之后,白昼时光将悄然变长,万物正蓄势待发,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就在不远的前方。
END
说明:部分材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