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炒饭:食一道美味,品一座名城
柏红秀
每次有外地亲友来扬州,我都会陪他们品尝扬州的美食,这既是秉承传统的待客之道,也是想让大家感受下世界美食之都浓浓的烟火气。
每次正餐即将结束时,服务员都会礼貌地询问大家主食吃什么。这时,我当然会先让尊贵的亲友们来做选择,初来扬州的亲友们通常都会推辞,“推荐美食的重任”最后往往又会落到我身上。
其实,在服务员进来询问的时候,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初次来扬州,肯定得要尝尝扬州炒饭了!”我心中的想法,常常与在场的亲友们不谋而和,“就来扬州炒饭吧!”这句话往往是主宾热情推让之际同时脱口而出的。
这样的选择,结果总是令宾客满意,让主人尽情。
若是要选一道美食来代表一座城市,我想我肯定首选扬州炒饭。我相信,这不仅是我的选择,也是大多数出生在扬州或扎根在扬州人的选择。
虽然这是一道早已迈出扬州驰誉世界的美食,但我与它的最初接触却很迟,对它的真正了解更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记得刚上大一时(那是一九九四年),一个周末我正与同学们在校园里行走,突然遇到几位来学校培训的外地人,他们向我们打听哪里能吃到正宗的扬州炒饭。
那个时代,还不是“吃货们”称王称霸的时代。大学生都是经过了千军万马才闯独木桥成功的,常会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而我们这些大学生也因为肩上扛着责任,心里怀揣着理想,都觉得时间紧迫,所以活动的地域主要限在校园里。对于吃喝一事相当潦草和忽略,有些人内心甚至还怀有抵触情绪。
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于初来扬州的我们是极新奇的。我们几乎都不用思考,就立马热心地齐声回答道:“蛋炒饭啊!我们的学校食堂里就有啊!”眼前的这几位都身着正装,举止斯文,一看就是挺有素养和见识的人。他们听到我们的回答以后,却连连摇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
真挚单纯是大学生的天性,我们中见识较多的于是又热情地推荐起我们熟悉的小饭店,它们都开在学校的周边。对于生活费极少、特别嗜书更想买书的我们而言,已算是豪华得不能再豪华的了,我们偶尔才会光顾。小饭店的菜单上都会有蛋炒饭,跟学校里比起来,通常是油多蛋足滋味浓,深得我们的赞许。
听到我们的这番回答,对方这才发现是问错人了,他们一边摇头一边解释道:“不是的,不是的,蛋炒饭不是扬州炒饭!”
这显然是一次失败的交流:在我们看来极正确的回答,在别人那里却另有答案。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
可能是被我们的热情和真挚打动,也可能是为了满足普及美食的愿望,更有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为啥蛋炒饭不是扬州炒饭,总之,这几位校外社会人士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去品味扬州炒饭。那时的社会相对单纯,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什么防备之心,心怀困惑、想一探究竟的我们也欣然赴约了。
眼前的这几位显然都是社会成功人士,他们直接跟当地人打听到了附近一家高级大饭店,然后带上我们直奔而去。当时读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寒门子弟,很少走出校园。走出校园,去处一般不外乎三:一是逛书店,二是逛名胜古迹,三是去改善伙食。就最后一个而言,通常的去处就是学校附近的小店,图的是店小花钱少,能省一分是一分。
出生农村的我们,都没有去过大饭店。落座以后,我们发现菜单上好多的菜名都极陌生,字面洋气却很难看出食材或是制作过程。社会经验几乎是零的我们决定全由对方几位来点菜,他们点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只要不点贵的就好,免得我们心里有负担。
“你们看啊,这上面写的是扬州炒饭不是蛋炒饭!”我们朝菜单看过去,其实最吸引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的不仅是菜名,而且还包括上面的价格,“48元”。
我们几位学生见此立马倒吸了一口凉气,强烈要求他们不要点这道美食。
“太贵了,还是不用点吧!”我们当时一个月的生活60元就够了。想到一道米饭就能吃掉我们近一个月的生活费,我们觉得十分不值。想到我们与眼前的这几位都是萍水相逢,虽然我们也有热心肠却没有能办成事。无功不受禄!我们不能欠陌生人的人情。
“没事啦,我们都是有工作收入的人!能请上大学生吃饭是我们的荣幸!不贵的不贵的,这可是闻名世界的美食,只有来到扬州才能吃到正宗的。”对方都是热情慷慨之人,不但点了这道美食,而且还点了好多其它的菜肴。
客随主便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只好怀着感激的心情坐了下来。
虽然眼前满满的一桌菜,但是唯有最后端上来的扬州炒饭才是那天最亮眼的美食。这些外地人都是冲着它而来的,并且还是一路寻寻觅觅才找到的,所以一见到都十分地兴奋。但是比我们略年长的他们,似乎更在意“看”而不是“吃”。
只见他们热情地帮我们盛上,每人都是满满的一碗。虽然在去饭店的路上,这些外地的人一直都在跟我们普及蛋炒饭和扬州炒饭是如何的不同,但是真的与正宗的扬州炒饭正面相遇时,他们却一失阐释的热情,唯有慢慢地品尝,唯有由衷地点赞。
此时,真是“一切尽在品尝中”!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
我常常会回忆起当年的这一美好时刻!事隔多年,我早已忘了当时一同吃饭的同学名字及那些外地人的模样,但是对于扬州炒饭的印象却从未忘却过:卖相一流,滋味一流。
米是我们这些长年吃食堂和偶尔下小饭馆里的学生从未曾见过的,既白又软更饱满;里面也是有鸡蛋的,但是鸡蛋却介于“可见”和“不可见”之间,似乎是吃到了它的滋味,但是它的滋味却又不是最主要的、最浓郁的;除了银白的米粒、金色的鸡蛋以外,里面竟然还有好多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熟悉的如翠绿的香葱、艳丽的胡萝卜,细如黑米状的香菇、木耳等,至于里面陌生的部分,等到好多年以后才知晓。
当时,我觉得它真是一道天上才有的美食!
那天从饭店回到校园以后,我又回归到了寻常人生。在此后很多年里,我都没有机会尝到这道美食。不过,我却牢牢地记得了当年热心慷慨的外地人给普及的一个美食常识:“蛋炒饭,不是扬州炒饭!”
等我再次回到扬州、成为了新扬州人以后,我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品尝到这道世界美食。也是这个过程中,我听到了关于此道美食的一些介绍,了解到了它的制作过程,这才发现,这道美食能够老早就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美食,自有道理!
记得有一天,我与一位在旅游部门工作的友人吃饭,他特地点了这道主食。能言会说的友人极有耐心地跟我们说起了这道美食的一种起源。“当然,这只是它的起源之一啊!没有经过严格考证啊!”工作态度一向严谨的友人,在讲故事前就先作了一番说明。他说民间有一种说法,扬州炒饭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关:当时工期紧、工作强度大,负责此项工程的一位官吏便想到了用蛋来炒饭,这样大家带着它劳动,既加强了营养又提高了效率。
在这位友人生动讲述时,熟读历史文献的我立马想到了关于隋代大运河建造的血泪史料。为了赶工程,好多人长期泡在水里工作,不少人腿上的肉都烂了。虽然此项工程功能无量,但当时却有很多的人和家庭因此生活悲凉人生惨烈。如何既能肩扛起家国担当,又能应对现实艰难?这则流传甚久的故事道出,扬州炒饭其实藏有国人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记得又有一次,我与一位在美食方面颇有研究的友人吃饭。这位友人从一盆扬州炒饭里单独给挑出了一勺,让我们仔细地观察一番,然后把里面的食材一一地讲解给我们听。我这才知晓,小小的一碗米饭里,竟使用了十几种食材,还有极其名贵的海参(切成了米粒状,是我以前见到却不熟悉的),并且炒饭时还会加熬制的营养汤料。看到大家一片惊呆的神情,这位热爱扬州的友人笑道:“那可不!你们想想啊,这可是清代扬州盐商们钟爱的啊,可不都要讲究起来!”
友人的这番解释让我想起了昔日扬州长久的辉煌历史。自中唐开始,扬州经济便有了腾飞,地位也变得极其重要,“扬一益二”使扬州成为杜牧等文士名流的向往地,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来过此地,并留下了无数的名作佳篇至今传播。在清代,富贵的盐商们曾生活于此,造工精良、艺术精湛的大宅名园至今令人流连忘返。名士雅客和富贵之人云集的地方,势必会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可以用“极致”一词来形容。我曾经看到一则清人典籍里留存的文人雅士宴会的菜单,里面低调奢侈的程度真是令我等平民之辈无法想象,更不用说去享受了。由此可推,他们每天捧在手里的一碗米饭,自然也是马虎不得的,自然也是大厨们全力以赴的。扬州炒饭真切地融入了扬州人自古就有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趣味。
后来,更有同事友人自豪地告诉我,扬州炒饭已经有了一套科学的生产标准,包括食材类别与制作流程,而这个标准就是由扬州大学制定的。这让在扬州大学工作的我,立马倍感自豪。现代大学不能是象牙塔,既要立足教学科研又要用文化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赋足能量。扬州大学作为本市唯一的一所大学,能为这道传统美食作出标化,其实就是让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不但能使这道美食可以扎实地传承下去,还能长久地驰誉世界。扬州炒饭其实深藏着的“通变”以及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等古老精神。
久处扬州的人,相信很多朋友会与我一样,常会听到关于扬州炒饭的各式信息,其中还包括一些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故事,这些使扬州炒饭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而且还一并有精神上的收获,比如国人的生存智慧、扬州人的生活趣味及我们的民族精神等。
是的,扬州炒饭不是蛋炒饭!它是一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趣味、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的世界美食。
作者简介
柏红秀,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后,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传统礼乐文化与文学研究基地(培育)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撰写专著教材7部、论文50多篇,从事传统文化与经典文艺研究。主持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1项、全英文研究生课程2门,主持校创新创业及重点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6项,获得扬州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影视鉴赏》《戏曲鉴赏》课程,两门课均入选“学习强国”平台。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5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扬州大学最美教学科研岗女职工(2020年)。乐府学会理事(国家级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东亚唐诗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名城非遗产学研中心理事长。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扬州大学2023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