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山与海的交响!三明与泉州相互交织的深厚情缘

时事   2024-11-02 13:01   福建  


悠悠沙溪,

潺潺晋江,

流淌着三明与泉州

跨越千年的山海情缘。

三明,从偏居闽西北深处的山城,到因钢而兴的“钢铁之城”,是绿意勃发的“中国绿都”,更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祥地之一。来自各地的10万建设大军曾在此云集,支援城市建设。其中,便有一批满腔热血的泉州人。

泉州,被誉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口,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千百年来商船如织、人流汇聚,接纳着一代代三明人融入城市发展浪潮。


  追忆往昔,两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各具特色且紧密相连的不朽印记;立足当下,两座城市在山海交汇中续写着紧跟时代且弥足珍贵的深厚情谊。


看!
穿越千年的碰撞交融

三明与泉州,虽隔着重重山河,但却是地缘相接、文缘相承。


背靠毓秀峰,面环青印溪,位于三明尤溪城南公山之麓的南溪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育地,也是他孩童时期的成长地。朱熹于尤溪,如孔子于曲阜。

年幼的朱熹在尤溪留下了“孩提问天”“沙洲画卦”“桃发二度”等聪明过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段成长经历,让“正心”的理念在朱熹的心中扎根生长,“正心诚意”也成了他后来崇尚的廉洁为官之道。在他看来,“廉,谓棱角峭厉”。

在相距200余公里外的泉州,朱熹自尤溪萌发的廉洁为官之道有了更加鲜明的阐释。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以教养为先务,选秀民为弟子员,亲手创办九日山和小山丛竹两所书院。他积极办学、讲学,引得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他四处探访当时的文化大儒,在书院广开学术辩论,为泉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

南溪书院

如今,作为朱熹诞育地的三明,将南溪书院、韦斋祠等一系列与朱子文化相关的建筑复建完成,打造成规模庞大的朱子文化园;与朱子文化渊源深厚的泉州,倾力保留朱熹走访民情、踏勘风水时的足迹,全城与其相关的文化遗存已有100余处。

追溯历史长河,三明士子赴泉为官者,不在少数。以历史名人为桥梁,贯通三明与泉州古今交融之路的实例更是层出不穷。

民国2年(1913年),德化县葛坑乡龙鞧人苏亿夜率部队夺取被袁世凯部下占领的大田县城,杀典史石晋奎等官吏4人,惩腐恶。事后,苏亿委托林家谟代理大田县长,出榜安民,打出“对官不对民,对富不对贫”的口号,对平民百姓秋毫无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德化籍方志学家王光张在乡试中以策论中式举人,后受聘总纂《大田县志》。因擅长诗词,曾在大田县主办“扫秋”诗社,留下颇多精彩诗章。

嘉靖十三年(1534),祖籍沙县的将门之后邓城中武解元,袭父爵百户,调任泉州,曾领兵在东南沿海配合抗击倭寇,斩首三千余级,在王江泾战役中大获全胜,泉州市文物保护部门为邓城将军墓立起文物保护碑。

嘉定三年(1210年),泰宁状元邹应龙出任泉州知州,兴学古文,加固城池,在文庙内建六经阁,拨款修建石井书院,推动跨江石桥——顺济桥顺利建成,成为当时泉州城区跨江通往南方各地的交通要道。

熙宁八年(1075年),沙县城西人陈偁出任泉州知州,教导百姓用牛车汲水入东湖,环湖40余顷民田,让百姓无需再为旱年担忧。元丰二年(1079年),陈偁再次出任泉州知州,上疏请求在泉州设市舶司并获准设立,破解当地海外贸易急剧下降的困境,商贸往来繁荣更甚。

桩桩事迹,拉长了两座城市相伴相生的时间坐标,也拉近了两地人民彼此相连的心灵距离。


忆!
熠熠生辉的红色岁月

走进历史,三明的革命遗址和泉州的红砖古厝,宛如生生不息的革命圣火,照亮两座城市的红色印记。

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三明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42年2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中共大田地方组织在大田武陵西河祠召开会议,将中共大田县委改建为中共闽中工委。工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壮大组织,包含泉州德化在内的大(田)永(春)德(化)边委,便是其下辖边委之一。自此,大田和德化一并成为打通地下交通线的关键一环。

次年11月,时任中共大(田)永(春)德(化)边委地区特派员的泉州晋江籍青年吴天亮接到省委指示,组织队伍探寻一条德化通大田的安全道路。在大田武陵乡桃溪村人林大森的配合下,吴天亮先行探索行军路线,并在沿途设立宿营地点,确定行进方案。

随后,林大森的兄长林大藩担任挺进队政委,与吴天亮一同率领武装队伍20余人,自大田武陵安下岩村整装出发,一路化装成商人、挑夫,沿既定路线顺利到达德化毛厝村,闽北、闽中等基本地区的联系网络得以完善。


中共闽中工委会址——西河祠

一段英雄故事,串起两座英雄城市。追随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不难发现,在那段熠熠生辉的红色岁月里,三明与泉州的红色情缘绵延不断。

1928年,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的开国上将叶飞经大田人叶炎煌介绍加入共青团,从此走上革命征途。20世纪50年代,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将三明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选址。抽调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支援三明,协调从上海纺织厂、印染厂、五金厂等工厂迁移工人,引进列车电站解决初期施工用电不足问题,在他的关心支持下,三明逐步“建成一个像布达佩斯一样的工业城市”。

1939年2月,出生于泰宁县城关的邓贡直(原名邓家樑),到南安养正中学任教,兼任泉州中心县委委员。他在校期间组建起党支部,发展了许集美、黄竹禄、黄筱建等一批进步青年入党,到解放时,先后发展党员59人,成为泉州地区红旗不倒、影响最大的一个党支部。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抗日歌咏大巡行》等大批救亡歌曲到各地巡回宣传,传播抗日救亡的民族呐喊。

在两地翻涌的革命大潮中,涌现出王德标、傅孙焕等优秀的泉州籍军事指挥官,他们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三明的解放斗争中;孕育出廖逢卜、王荣高等三明籍红色革命人才,他们将忠诚与信仰铭刻在泉州的发展进程里。

三明与泉州的红色情缘,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岁月流转,两座城市依然接力传承着红色基因:三明打造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累计接待观众85万余人次;泉州全面整合红色旧址遗迹等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课程……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正在新一代青年心中扎根。


望!
乘风而起的山海携手

依山而盛的三明,向海而兴的泉州,在不同发展阶段写下了“山呼海应”的动人篇章。

据三明市委党史方志室统计,目前,三明户籍人口中有近50万人是迁居而来的泉州人及其后代。他们或因移民安置,或因地缘原因,把家安在了三明,不仅带来泉州的文化习俗,还以吃苦耐劳的韧劲和敢打敢拼的干劲影响着当地人,在相互磨合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泉州村”,改变着当地的经济面貌。

“每6个人中就有1位老板”“做生意的竞技场”……这些标签,彰显着泉州民营经济的澎湃活力。得益于两地日积月累的交互往来,这份活力也加快了三明的前进步伐。

“三明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里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1978年就到三明打拼的泉州人谢秀凤,把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从乡镇小企业打造成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

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

被认定为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是三元区纳税大户;被评为“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二十强企业”的福建铜浪建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一个个泉州商人用独特的智慧在三明开辟商业版图,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时至今日,已有5万多名泉州人在三明创办各类企业1500余家。在三明各个领域大展身手的泉州商人汇聚成一股股商会力量,串联起山海两地的经济脉搏。

以三明市泉州商会为例,商会吸纳会员企业近200家,会员企业累计实施建设项目150多个,投资200多亿元,先后有180多家会员企业被评为省、市重合同守信用诚信企业,90多家企业是三明市纳税大户或纳税先进单位,50多家企业产品被评为国家、省、市名优或专利产品。

放眼三明,南安商会、安溪商会等泉籍商会在资金帮扶、产业发展、安排就业、扶困助学等方面均卓有成效。他们是来明投资兴业的代表,更是泉州儿女踊跃投身三明建设的时代缩影。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山”与“海”之间再次迸发共鸣。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泉州与三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开启两地携手并进的全新征程。

确定三明8个县与泉州对口协作,建立两地教育、科技等14个重点部门对口协作机制,各项结对协作实施方案均已出台;打造“产业飞地”、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合作项目,已投产项目13个,年产值22.5亿元,实现税收6000万元;三明75所学校与泉州63所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两地开展互访学习67次,参与教师1720人……从产业布局到设施优化,从教育交流到文旅合作,山海携手如同按下了“加速键”。

时光荏苒,冲不淡三明与泉州的深情厚谊;千山万水,隔不断两座城市的交流协作。山海相会,携手演绎动人心弦的交响,正一起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合作领域阔步迈进。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图片:曹建平、文明三明、三明史志、名佑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

初审:王丽华

复审:张通翔

终审:黄春霖

三明日报
这里有三明权威的时政新闻,有用的生活服务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