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初,上海的寒风中带着年的味道,南京路上的怡春堂笺扇庄一位不到10岁的少年在这家当时上海最大的裱画店里,用八尺珊瑚洒金笺写下了一幅集石鼓文对联。
渔渊散鱼恋、载道驾鹿车
这幅对联字盈一尺,笔力雄健,气魄非凡,落款为“秦戡”。
这个少年就是朱复戡,而他的才华被偶然经过此处的书坛巨擘吴昌硕看到,一时称奇,赞其为“神童”。
1917 年夏天,不满 16 岁的朱复戡应 “大世界” 游乐场老板黄楚九邀请登台对客挥毫,连挥毫三日使其在上海滩声名大噪,此后抛弃 “七龄神童” 印章,另刻 “鄞朱方玺”。朱复戡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外孙女孙晓云继承了这份家族的艺术基因。孙晓云在书法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严格的训练。小时候,她的母亲每天都会检查她的毛笔字,这种家庭环境让她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书法习惯。而她的外祖父朱复戡,则是她在书法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孙晓云,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x,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外祖父朱复戡的艺术基因,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她的成长之路。正如孙晓云所言:“对书法的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自由严格的书法训练。”这种从小培养的“童子功”为她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复戡的名气,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已响彻书坛。张大千、马公愚等艺术界巨擘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连周恩来总理都曾提及他的才华。大千漫游南北,数十年来,所见近代名家书画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熔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朱复戡的人生也经历了起伏跌宕。
1949年后,这位曾经的沪上佳公子一度沦为无业人员,生活陷入困境。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舒同的关照,得以在齐鲁大地度过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直到80年代后,朱复戡才得以重返上海,继续他的艺术探索,晚年更是将金石书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在商周青铜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艺术影响力横跨海内外。朱复戡之所以能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如此长远且卓越,与他内心那份平和淡定的心态密不可分。无论人生的浮沉如何变化,他始终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种精神底蕴成为了他艺术生涯持久且成就卓越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