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到今天,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昔日的辉煌渐渐蒙尘。名家减少,书坛丑书,乱书乌烟丛生,名家书法越发晦涩难懂,这些现象无一不让人忧虑书法的未来。
“20世纪十大书法家”的荣耀尚在人们心中余温未散,然而他们的离去,却让中国书坛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年轻一代书法家中,能真正扛起大旗者寥寥可数,这是技艺层面的断层,更是文化底蕴的缺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件意外走红的文物——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签到簿,让人们眼前一亮。
这本看似普通的签到簿,实则蕴含了非凡的历史意义。翻开它感受到那些革命前辈们的风采。
只见书体多样共生,楷书端庄稳重,行书流畅自然,草书则如行云流水,尽显大师风范。
每一位参会者的签名,都堪称一绝,法度严谨而又不失个性张扬,即便是放到今天,也足以令许多所谓的“大师”汗颜。
是什么原因让老一辈人拥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底呢?
首先,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文人气质修养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基本要求之一,博览诗文典籍更是家常便饭。
这种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他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滋养。
其次,对待书法的态度也大不相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书法更像是一种精神追求。他们练书法是怀着敬畏心,不求功利只求精进。
第三,那时候的人们普遍从小便开始学习书法,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同时,他们还善于汲取古人的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一句话,扎实的基础功底也是关键因素。
反观当下书法界,书法大师们往往过于创新,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培养与个性的塑造。
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刻意雕琢、缺乏灵魂的丑书,乱书,地书等,它们或许在自我陶醉,单却难以触及观者的心灵,甚至让人生厌,恶心。
●明代外交部部长,早年苦练书法,小楷超过文征明,晚年却因神经病而死 ●他拒娶宋美龄,推掉黄埔军校校长,把江山和美人拱手送给了蒋介石,后凭书法名满天下 ●洪秀全的书法曝光,看完后才知道,他为啥连续4次科举都落榜了 ●退出中国书协的那些人! ●山东“地主家”走出来的正国级领导:右手只是写字,左手才叫“书法” ●北大才女,书法功底深厚,水平比肩书法家 ●“一代宗师”孙晓云,仅用8个大字,顺利拿下“兰亭奖” ●清朝的公安部部长,书法的能让赵孟頫气短,启功研究大半辈子,才学了不到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