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物工作回眸与展望

文摘   2025-01-10 17:42   甘肃  



2024年文物工作亮点频现,文物改革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我们梳理各地2024年文物工作亮点,同瞻2025年奋进新程。



北京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建设全面展开。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助推文物系统性保护。创新采用“启动区”工作模式,推进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效开展。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圆明园等大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开展简化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流程试点。首次举办琉璃河遗址考古暑期国际学校。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授牌。“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北京、河北段贯通。组织完成“23·7”灾损调查评估,分步骤开展文物灾后恢复工作。部署开展全市文博行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

2025年,将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和老城整体保护,承办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修缮,持续优化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抓好文物安全管理。


2024年,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全部完成。制定实施《关于推动闲置历史文化资源盘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摸排36处闲置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等文物建筑修缮并对外开放。开展天津石质长城抢救性维修研究项目,完成觉悟社旧址等5处革命文物保护项目,进行大运河十四仓遗址考古发掘。发布第三批文物主题游径,连接京津冀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天津和平五大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推进《天津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条例》起草工作。推进“文物进校园”,开展优秀文博工作者受聘担任大中小学兼职思政课教师工作。组织实施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消防维修工程、广东会馆安防工程等重点文物防护工程建设。

2025年,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进革命文物本体、预防性及数字化保护。实施天津劝业场大楼等保护工程,推动独乐寺山门泥塑壁画等保护项目。开展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推动文物服务社会发展,加强低级别文物的开放和利用,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展览品牌,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津冀相关文物特展,文明交流互鉴展览等。推进文博数字化。

河北

2024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冀两地“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贯通,京津冀三地发布两条文物主题游径线路。组织实施23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启动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组织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含延续工程)241项,调查河北长城资源,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指导泥河湾遗址群、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文本编制,开展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完成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省份建设工作。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获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印发《河北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开展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遥感监测。

2025年,将深化京津冀合作交流,做好雄安新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加强重点领域考古研究。推进长城、大运河、清东陵、清西陵、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建好用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文物主题游径。

山西

2024年,实施“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与保护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支持110个低级别文物修缮。开展云冈石窟第30至37窟及附属洞窟数字化项目等。建成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西联合工作站、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文物测绘融合技术创新中心。霍州陈村瓷窑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晋魂”基本陈列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加强长城、石窟寺保护利用与安全防范。山西博物院展览赴境外展出。

2025年,深化云冈学建设。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文明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应县木塔保护各项工作。持续实施元代及元以前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覆盖性抢救工程、39处国家级文物重大保护专项、政府一般债券支持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工程、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平安工程、数字化战略等。推动富有山西特色的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做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工作,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制度。

内蒙古

2024年,启动长城专项普查和金界壕专项普查。印发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元上都遗址保护利用。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400余项。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10项,配合性考古发掘14项,抢救性考古发掘12项。举办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试行)》。举办140多个精品展览,区内等级博物馆数量进入全国中游。聚焦文物安全监管,打击、防范文物犯罪。

2025年,将加强文物管理,严抓文物保护前置审查、文物安全督察,充实基层人才。公布秦直道遗址等文物保护规划,实施元上都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展草原、农耕、黄河、长城、西辽河流域考古研究。强化文物宣传阐释,策划举办精品展览。

辽宁

2024年,承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重新布展对外开放。备案博物馆(纪念馆)数量、举办展览数量、接待观众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守望丰碑 薪火相传——辽宁‘六地’红色印记主题展”在8个市的30余个社区巡展,并作为常设展览在新疆塔城展出,“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反响热烈,“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展览赴境外展出。全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推出20余项主题陈列展览和系列纪念活动。完成陆域、水域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62项,开展10余项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2025年,将继续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调查发掘。做好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基础工作。依托原创性主题展览、文物主题游径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深化馆校合作。开展“红鲁艺”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及重要成果宣传展示。筹划申报抗美援朝革命文物片区。

吉林

2024年,实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高句丽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主动性发掘项目10项。完成红石砬子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开展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5项、考古调查项目333项。推动渤海中京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开放。启动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开展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点亮文博之光”吉林省中小型博物馆提质升级行动计划项目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全面审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展览大纲和讲解词。打击文物犯罪取得重要成果。

2025年,将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建立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数据库。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继续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渤海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持续推进长白山神庙遗址保护利用。

黑龙江

2024年,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全部完成。推进黑龙江省文明探源,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0项,海林石人洞遗址、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突破。深化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渤海考古和中俄联合考古发掘。对20余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出台“先考古,后出让”配套政策,印发《黑龙江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持续开展各类宣传及红色研学活动。省市联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首届黑龙江省文物安全宣传教育专题展览、首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遴选宣推活动”。

2025年,将加强考古研究,以考古实证黑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依托“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品牌办好全年展览和活动。做好抗联革命文物核实认证,组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

上海

2024年,深化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有序推进。建立上海文明起源考古成果发布机制并举办首次成果发布会。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经修缮向社会开放。完成9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指引》编制。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等展览掀起观展热潮。持续加强进博会艺术品、收藏品和古物5件免税进境销售政策保障工作。新一轮社会文物管理改革试点稳步实施。

2025年,将强化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护,推动外滩建筑群海关大楼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项目。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打造引流强势的文博大展。推进文物市场高水平开放,深化区域文物鉴定体系建设。

江苏

2024年,着力建设完善博物馆体系,开展全省热门博物馆纪念馆“预约难”问题专项整治。完成607项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51项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新发现古遗址220余处。组织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与地域文明探源相关的发掘项目45项,推动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推动红色资源立法保护,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推出江苏馆藏革命文物全国联展巡展系列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建立文博资源“家门口”直达共享机制,“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形式让群众收获沉浸式体验。制定出台《文物建筑火灾防控规范》,推进文物建筑消防规范化管理。对46个国保单位进行“三防”设施提升改造,利用AI技术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视频监测系统。

2025年,将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继续实施大运河、长江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新四军“东进北上”沿线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和展示提升工程,推动革命文物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

浙江

2024年,“四普”和古村落保护工作高效推进,完成全国“四普”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全面推进90个县(市、区)实地调查工作。实施吴越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钱镠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建成开放吴越文化博物馆。推动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内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机制改革,启动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仙居下汤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系列重大发现。举办“2024丝绸之路周”“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等活动,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走向纵深。

2025年,将系统推进文物领域改革创新,深化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改革,推广文物违法防范机制改革、博物馆文创开发激励机制改革等。奋力打造标志性成果,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工程等。进一步提升文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全省博物馆布局,推进博物馆共同体建设和乡村博物馆提档升级。

安徽

2024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人字洞、凌家滩、磨盘山、武王墩等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开展“文物保护优秀项目工程”推介活动,推出“寻梦徽州古建筑古村落”等10条文物主题游径。“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实施44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开展全省文物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文物消防安全大比武和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2025年,将全力推进“四普”工作,积极做好国保省保申报。抓好考古发掘工作,继续推进凌家滩考古发掘和武王墩出土文物保护,扎实推进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歙县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凌家滩遗址申遗、西递宏村保护管理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编制实施皖中、淮南、淮北等7个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推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和合肥市博物馆、明中都博物馆(明史博物馆)等新馆建设。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福建

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开展,专题普查水下遗址48处,登记新发现32处。承办全国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实施万安桥等近200座廊桥修缮工程。发布全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开展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进“考古中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课题,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年新增博物馆4家,新增8家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推进古田会议旧址群、中央红色交通线等革命旧址保护。推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构建“1+N”协同研究综合平台。举办南岛语族相关学术论坛,推进两岸文物领域融合发展。推广运用“文物保险+服务”创新模式。

2025年,将在文物保护基础、重点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阐释、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文物安全管理、文物防火科技创新、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发力。深入实施一批“海丝”文物、涉台文物等保护利用工程,推进福建海丝、海防遗产等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开展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等水下考古调查与保护利用,推进万寿岩、壳丘头等考古遗址调查、考古研究利用和公园建设。持续推动“文物保险+服务”模式。推动“海丝文化”“德化瓷”等福建品牌走出去。实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工程。

江西

2024年,“四普”工作全速推进,全面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稳步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参与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和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创建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组织编制井冈山片区、闽浙赣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推进革命文物保护标识牌全覆盖。“百馆千校”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全省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97家。开展国保、省保单位“两线”电子化工作,全省博物馆客流数据平台投入使用。

2025年,将做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工作。加快推进景德镇申遗工作,抓紧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和新发现文物调查。抓好文物系统性保护、考古与大遗址发掘阐释、文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系统保护、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监督管理等六方面工作。

山东

2024年,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7处“两线”勘定。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49个。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山东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山东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改善提升200余家中小博物馆,博物馆总量等六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发布成果性文件《青岛建议书》。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挂牌成立。联合相关部门查处各类文物违法案件多起。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首批招录60人。

2025年,将持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加强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策划推出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的主题展览,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展览展示、短视频传播、红色地标推介等多项活动。实施古建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启动古建筑人才培育工作。

河南

2024年,开展仰韶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2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启动开封宋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夏商文明研究中心在洛阳奠基。上线“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研学板块,对河南省384家博物馆概况和6600余件数字藏品等实现同步展示。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举办“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等出境展览。持续开展中蒙、中肯联合考古工作。部署开展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工地、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2025年,将做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宣传贯彻,推进《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修订。实施一批重点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数字化展示等项目,研究出台《河南省石窟寺日常养护规程》。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彩塑文物专项调研评估工作,实施一批早期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持续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文物对外交流合作。

湖北

2024年,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稳步推进,完成3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的年度巡查和武当山古建筑群反应性监测情况调研摸底。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取得新成果,荆门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完成,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守护城市记忆 创新展示赋能遗址新生”案例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成开园。湖北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央地共建名单,襄阳市博物馆等博物馆建成开放。“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等赴外展览彰显荆楚文化魅力,中越联合考古发掘项目推进顺利。

2025年,将围绕长江文明溯源,做好学堂梁子、屈家岭、石家河等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阐释。加快万里茶道申遗进度。推进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进红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强荆州丝织品、随州青铜器等重点领域文物修复项目研究。全面梳理全省出土简牍,推动研究成果编纂出版。开展考古工作交流和文物赴外展览。实施一批重点博物馆高水平开放改革试点,推进中小博物馆提升行动。

湖南

2024年,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专项检查”等系列专项行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等工作持续推进。推进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体系化改革和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洪江高庙遗址、临武渡头古城遗址等9个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收获颇丰。举办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系列活动。数字文博大平台等数字化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马王堆研究院成立,文博研究机构类型进一步丰富。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两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革命文物整体保护,革命文物展示水平稳步提升。京剧《皿方罍》等精品节目深受喜爱。

2025年,将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相关工作落实落细。在“文化+科技”上加大文物工作创新发展力度。集中开展文物相关法规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开展好廊桥、工业文化遗产、烈士纪念设施等专项普查。统筹推动省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文件制定、开放式研究平台打造等具体任务落地。

广东

2024年,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加强海丝主题交流。出台文物保护空间规划。实施首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项目。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和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举办相关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推进“南海I号”沉船船体和出水文物保护,完成“南澳二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组织实施全省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广东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入选国家文物鉴定区域中心。组织开展全省抗战文物、华侨文物的摸底工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虎门炮台旧址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开展港澳海关人员文物鉴定专题研修等各类人才培训项目15个。

2025年,将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和重大文博项目建设。强化文物系统性保护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统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认定首批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名录。完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防设施,推进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做强岭南特色考古。实施广东博物馆改革发展计划,支持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博物馆合作。打造“南粤鉴真”品牌,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公益鉴定服务。

广西

2024年,开展边境古代遗址、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廊桥(风雨桥)等项目专题调查,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廊桥保护行动,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廊桥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合浦草鞋村遗址、兴安秦城遗址、恭城牛路冲遗址等遗址考古发掘。推进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钦州市博物馆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并编制相关规划,完成1977件(套)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及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组织开展涉案文物鉴定20起,完成鉴定1811件(套)涉案文物。

2025年,将开展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贯彻,高质量推进“四普”工作,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开展廊桥文物数字化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灵渠、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保护和申遗工作。推动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项目建设,举办“飞虎队在中国”等特色展陈活动。

海南

2024年,聚焦黎苗文化、东坡文化、海洋文化推动资源保护利用。南海深海沉船考古与保护工作、更路簿考古工作有序开展。指导市县做好台风汛期文物防汛减灾和受灾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成立海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扩编。同相关部门完成涉案文物移交,接收涉案文物5千余件。推出“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等精品展陈。打造海南博物馆六大主题游径。实施海南省2024年度文物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出台《海南省文物保护条例》。

2025年,继续抓好深海等专题考古,开展文昌市大有遗址等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做好落笔洞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持续推进黄花梨沉香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二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二期项目建设。发挥博物馆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推动成立东南亚博物馆联盟。

重庆

2024年,依托“四普”完成廊桥、蜀道等文物专项调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合作走深走实,牵头完成《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子项目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启动大足资阳石窟寺、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建立涪陵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水尺联合申遗工作联络机制,探索跨洲联合申遗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新模式。开发上线巴渝文物数字应用、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重庆云上博物馆”新版等数字化平台。

2025年,将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三峡文物、石窟寺、廊桥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深入推进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实施川渝红色资源整合保护利用,推进大足资阳石窟寺、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全面推行博物馆总分馆制,全面推进区县公共博物馆和云上博物馆建设。

四川

2024年,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普”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发现遗址点达200余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727项。持续推进长征、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推进安岳石窟等石窟寺保护利用。完成泸定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有序推进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迁移异地保护等重点项目。四川博物院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新增备案博物馆40家,资阳市博物馆等博物馆建成开馆。推出“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等精品展览。《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公布实施。

2025年,将持续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做好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文物保护利用。深入开展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和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设。持续做好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博物院新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建设。举办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贵州

2024年,围绕红色文物、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开展专题文物调查。组织石窟寺、渔文化等文物保护专项工作,廊桥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推进6条长征历史步道建设、30个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指导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做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扎实推进巡视巡察、督察暗访、日常巡查、包保责任、审计监督等文物保护“五项工作机制”。

2025年,将系统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好石窟寺、廊桥、渔文化等文物保护工程。做好贵州省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推进贵州中西部史前洞穴遗址等考古工作。持续推进长征历史步道、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项目。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围绕红色文化、屯堡文化等文物调查形成相关研究成果。着力开展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指导展陈提升,打造博物馆精品展览。持续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

云南

2024年,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元谋段)元谋龙街渡建设等项目,编写《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系统梳理云南省长江文化文物遗产资源。加强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三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管理。持续推进晋宁石寨山、大理太和城、楚雄元谋人等大遗址考古工作。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和汛期工作检查、节前文旅行业安全检查等相关工作。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陈列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发布古滇探秘等4条博物馆主题研学游径。

2025年,将持续推进“四普”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做好第九批国保省保申报和评审工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全力推进滇缅公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推进云南革命军事馆建设陈列布展项目实施,推动博物馆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

西藏

2024年,部署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建设尼阿底、杰顿珠宗等遗址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体系项目。持续推进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制定印发《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关于新时代贝叶经专业人才培养10年行动计划规划》。稳步开展古格王国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拉萨老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工作。挂牌建设寺庙文物陈列馆。参与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和考古文物谱系研究、贝叶经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关键技术类)、青藏高原新石器至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等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召开318川藏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讨会。

2025年,将夯实事业顶层设计,启动修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好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夯实文物基础工作,完成自治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依法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扎实推进考古发掘,全面推进西藏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抓紧抓好项目建设,加大文物活化利用。

陕西

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复核三普文物点38733个,新发现文物点2247个。全国首个省级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建成运行。《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制订并审议通过。推进石峁遗址、太平遗址考古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清涧寨沟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有序推进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深入实施秦东陵考古大棚、陵园发掘保护方舱等科技考古项目。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有序实施。举办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延安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天下同一”陈列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公布实施。《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达成。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保护项目有序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在哈萨克斯坦成立。

2025年,将秉持“大文物”理念,高标准加强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坚持“大考古”思路,高水平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创新能力。拓展“大历史”视野,高质量做好文博公共文化服务。紧抓“大发展”机遇,高品质增强陕西文物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形成“大保护”合力,高层次开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局面。

甘肃

2024年,召开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等精品外展。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完工,石窟、壁画修复及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加快建设,制定行业标准2项、授权专利9项。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编制《甘肃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甘肃段)专项规划》,张掖市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等12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成使用。开展文物保护利用项目140余项。完成“考古中国·蜀道”阴平道考古调查。推动四角坪遗址、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11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出《简牍探中华》《敦煌岁时节令》等精品节目。“简述中国”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2025年,将深化文物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的修订和立法工作。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和“三园一廊”建设。完成“四普”实地调查任务,建立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和数据库。加快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做好蜀道申遗相关工作,开展廊桥保护利用行动。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持续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和石窟文物等精品外展。

青海

2024年,实施门源古城东城墙、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文物保护项目45项,热水墓群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5项。完成瞿昙寺壁画数字化记录、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本体修缮、消防安防等工作。推进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及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编制西路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规划。开展13处地震受损严重文物单位保护修缮,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过程监管。开展红色文化文物资源调查、挖掘和整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案例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典型做法。

2025年,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着力提升文物管理水平,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建立青海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手段,建立全省博物馆文物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推出精品展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深刻内涵。筑牢文物安全坚强屏障,持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宁夏

2024年,西夏陵申遗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油坊院遗址、姚河塬遗址等4项主动性考古发掘,组织开展红河、清水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65处文物点。完成西夏陵博物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等多个博物馆的展陈提升工作。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成长征文物、汉唐萧关道等主题游径规划编制。“红色宁夏”行走的思政课推广。加快推动水洞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姚河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工作。建设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采集92处革命旧址三维数据及200个文物故事。

2025年,将全力推进西夏陵申遗工作,确保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数据平台,实现文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打造文物主题游径,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化基建考古流程,推进新旧石器考古、商周考古、西夏考古等重大课题研究,加强考古成果展示利用。

新疆

2024年,深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不可移动文物调查8901处,开展丝路古道专项普查。乌拉泊古城标识展示建设等16个重点项目获得立项。稳步实施北庭故城、莫尔寺遗址等15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召开龟兹学、北庭学、吐鲁番学等学术研讨会,加强国际话语权。持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完成黑油山地窖修缮工程等7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新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库车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孔雀河烽燧群等四个长城文化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配合举办“何以中国·五星出东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2025年,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考古研究阐释,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北庭故城瓮城环境整治及展示利用工程等重点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龟兹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建设,强化文物安全检查和案件督察。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数字克孜尔”相关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4年,完善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机构编制保障,增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兵团文物行业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推出百集微纪录片《印记——兵团红色文物的故事》。加强考古发掘和成果展示,完成白杨沟佛寺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项目,举办“河曲唐城——新疆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考古成果展”。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新增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家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5年,将推进石河子军垦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行为。推进唐王城遗址面向公众展示开放,实施白杨沟佛寺遗址202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建成军垦旧址文物库房,推出军垦精品展览。



静宁县博物馆
负责静宁县出土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展览及县内文物的调查研究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