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城如同一条巨龙蜿蜒伸展,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巨变。据统计,甘肃省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全长1738公里,更是位居全国之首。
甘肃作为长城资源大省,万里长城——嘉峪关、玉门关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338”总体空间布局,建设以“河西汉塞”“明代雄关”“陇右屏障”为主题的3个核心展示园,建设以“居延古道”“甘凉咽喉”“陇中脊梁”为主题的3个风景道示范段,建设临泽等8个长城特色资源展示点,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分层次多元化的展示体系。
“嘉峪关关城景区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城沿线开发比较早的关城。从1999年景区开发建设发展至今,当地接待游客数量已从最初的每年几万人次增长到如今的每年300多万人次。”嘉峪关市大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赵刚介绍,为提升游客体验和文物保护水平,嘉峪关市启动了关城景区改造项目,这是推进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和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工程。
据介绍,该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提升嘉峪关关城景区环境风貌和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关城景区、关城里、方特丝路神画三大景区融合贯通,对放大文旅综合效应,推动形成长城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嘉峪关的长城为土质长城,与常见的砖石长城不同,在西北风沙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尤为脆弱,容易遭受风化、开裂、剥落、掏蚀等多种病害的侵袭。“我们通过‘传统+科技’手段,对文物建筑本体加强病害巡查,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巡查了解土质长城和木结构建筑有没有病害发生。”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说。
此外,为了实现对文物建筑本体的实时监测,“守关人”为嘉峪关关城穿上一系列科技武装。“我们在古建筑上安装了风速仪、倾斜仪,在土质长城上安装了裂隙仪和土体压力计,通过这些仪器可以实时监测我们文物本体的安全状况。”张斌介绍,如果发现问题,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仪器监测到的数据,制定详细可靠的保养维护措施,从而保障长城本体的健康安全。
科技助力长城焕发生机。近年来,为推动长城保护科技创新,甘肃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订了土遗址保护试验技术、保护工程勘察、保护加固工程设计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为全省长城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同时,借助无人机、风速仪等设备开展全面观测和日常保养维护工作,构建起“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长城整体性保护水平,为长城的永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嘉峪关关城景区研学中心活动室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