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最近几天盘点了一下2023年写的原创文章,寥寥仅有十篇而已,相比于前几年每年三四十篇的数量,今年创作的力度远远不达标,就像今年的地产行情一样,很难支棱起来。
反思了一下今年写作的数量为何之少,想了想无非几个原因:第一,今年的工作量接近于饱和,很难抽出时间写点东西;第二,今年的地产环境很差,地产人转行、裁员,粉丝的热度下降,导致每篇文章的正向反馈少了很多,粉丝反响少,创作的激情就会下降;人类的同理心各不相同,行业下降带来的焦虑只能各自去品味,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保持好内心的笃定,平静的去过好当下,回归初心。
前两天,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同事问我有没有岗位招聘,问这话的人一般都处在离职状态,只是最近半年问这事的人越来越多,像我这种嘴笨的人安慰的话也说不出口,只是给大家说,有机会会给你们说的。
中午和一位地产界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说最近工作压力非常大,已经严重影响到睡眠了,我也宽慰他说要学会自我调节,工作可以先放放,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人总是这样,当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什么样宽慰的话都可以说出来,但事儿一旦落在自己身上,自己却无法释怀。
我的一位粉丝给我说,他最近把我写的文章一一下载开始学习,虽然地产行业不好,但是却可以在下岗的这段时间里好好学习一下,填补填补工作繁忙时落下的课,我为他点赞,他也为我点赞,钦佩我持之以恒的分享学习。在地产的寒冬里,此时我们彼此温暖着对方。
昨天看了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写的很好,分享给大家:这两年,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
我想此时的地产人亦应该如此,当外部环境无法改变,我们不妨索性回归到自身,该学习学习、该陪孩子陪孩子、该锻炼身体的锻炼身体,地产的低谷迟早结束,我们不能浪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在焦虑上停滞不前。
地产成本管控逻辑
成本,成本,还是成本,始终贯穿在开发的流线中,让所有的经营指标都无法绕行,甚至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取舍”,以成本为主线的管理,显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开发商核心控制能力,成为决定项目生死存亡的关键指标。
成本的管控,开发商基本上形成了统一共识,即:
① 根据客群需求和痛点,寻找差异化的成本投放策略;
② 结合竞品楼盘,进行有目的成本适配;
③ 根据区域购房属性,形成地方敏感性成本价值对比和排序,把看似无形的成本不均衡投入做成“看得见、摸得着、控得住、有竞争力”的成本管控策略。
从实操层面上来讲,成本管控的基本逻辑可以总结为:
原则一:土地价值最大化;
原则二:成本适配。
原则三:多方案比选及成本优化
原则四:成本策划和预控。
对开发商而言,如何快速而有效的形成对成本的管控能力,其限额标准成为了发挥重要性的体现,所以每个想控制成本的开发商务必需要做产品适配标准。
【举例】以建筑立面成本适配标准来看,其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限额:
① 成本适配需要符合项目级配及售价/利润需求(定位需求);
② 立面材质属于客户及成本双敏感区,但顶部构架和线条不是(成本需要不均衡投入);
③ 要控制成本较高材料的使用范围;
④ 要控制材料的单价,集采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⑤ 根据业主的敏感度进行成本的二次不均衡投入;
当下,非常多的开发商把成本管控的任务交于“咨询单位”“顾问单位”“设计单位”等外部供方,显然是无法进行成体系的进行成本的管控,开发商在制度、流程、标准化体系的搭建上下足功夫,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管控,所以“与其求人,不如求己”。
地产企业除了下足功夫锻炼内功,也需要抬起头来看看对手,这时候对标成为了成本控制的另一利器。
地产成本对标,对什么?
地产成本对标的项目,要准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项目的区位在3~5公里范围内,保证对标项目属于竞品项目;
第二:项目定位一致,保证项目的客群、成本投入、销售价格、交付标准等基本一致;
第三:项目的土地出让、配套设施等外部环境基本一致,保证项目的成本口径相差不大;
(1)首先,分析项目在建造标准上的出入,找差异重点分析
【案例1】
差异分析:
剔除户内精装差异后,本案高于竞品824元/㎡,差异主要在基础192、总包121、甲分包366,市政配套159;
(2)重点分析:对标刚性成本,严控刚性成本超支。
结构性成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溢价,却是成本投放较多的地方,严控结构性成本对成本管控极度重要。
【案例2】
建安费用主要差异分析:
① 地基与基础192.5元:
(1)土方工程:外运单价均为115元/m³,差异主要在土方和基础处理,中海由于开发节奏调整,原全外运转为内倒,减少土方开挖外运量
(2)桩基工程:配置价格基本一致,CFG复合地基+素土挤密桩。
优化建议:提前制定土方方案并结合建筑方案,减少开挖量,此项需对标竞品,严控成本。
② 总包工程费差异121.35元:①、主要差价在粗装及二次结构,本案高竞品146.76元;
【案例3】
总承包工程:
本案限额低于竞品,保持优势。
(3)重点分析:对标功能性成本,做到不低于竞品。
功能性成本和敏感性成本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分,主要根据营销的产品定位来界定业主的敏感度,比如门窗工程,在刚需楼盘中属于功能性成本,在品质楼盘中属于敏感性成本,对标时应根据营销的业主敏感度进行区分。
【案例4】
门窗工程:
本案限高于竞品,主要是在窗地比偏高、门窗型材偏高、玻璃配置偏高,可进一步优化。
(4)重点分析:敏感性成本对标,将成本投放到业主看得见的地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从拿地阶段开始地产成本策划便要进行成本的对标,以发掘项目成本的不均衡投入点及产品力发力点。成本策划能力是考验整个公司的标准化及运营效率的重要依据,没有组织运营及标准化大数据的支撑,成本策划根本无从谈起,拿地的成本测算便不准确。
【案例5】
门敏感性工程:
本案大部分高于竞品,可根据营销需求适当与竞品看齐,保证敏感性成本略高于竞品即可。
(5)其他点分析:
总包合同清单综合单价对标、付款对标、合约管理对标。
小 结
如今的地产形势,成本管控的任何一点短板都会被放大,甚至影响到开发的正常推进,显然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都无法承担起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依靠公司的团结协作,借力形成成本的管控体系,不然总有一天会发现:影响大局的不在乎起步的早晚,而在乎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打磨“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是:标准化制度、体系化流程以及人才的聚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