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A股IPO政策收紧和市场行情低迷等影响,一级市场退出问题在年内持续被热议。一级市场“寒冬”之下,募投管退各环节承压,PE/VC投资更为谨慎。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产业链已陷入三重困境——募不动,投不了,退不出。” 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常委、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尚融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尉立东认为,在当前阶段IPO适当收紧情况下,项目退出更难,倒逼投资更加谨慎。
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常委、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尚融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 尉立东
12月6日,由全国工商联商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第一财经研究院和全联并购公会协办的“企业治理创新与合规建设圆桌会”在京举办,尉立东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若想实现破局,S基金有望起到助力作用。受行业和经济周期推动,国内S基金市场蓄势待发。私募股权机构退出渠道有限,而S基金能提供流动性。
对于目前国内私募股权行业的困境,尉立东认为,首要问题是募不动。这体现在募集速度趋于平缓,募集规模处于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23年募资金额1.82万亿,同比下降15.5%,新募基金数量6980只,同比下降1.1%;今年上半年,国内创投市场的出资总金额已同比下降约30%。
而从LP角度来看,据他观察,市场上单纯追求财务回报的LP大量减少,国资背景LP要求项目落地形成税源,并主要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头部GP的经验,以希望吸收到优质项目。
其次是投不了。这体现在国内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活力趋于下降,从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放缓可以观察到这一变化。
数据显示,作为反映市场创新活力和投资活力的指标,中国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逐年下降,2023年新增仅44家,而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120家和91家。
从资金属性来看,尉立东谈到,如今大部分基金背后的出资人都来自政府投资平台或地方引导基金,其资金属性决定基金的投资方向将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战略新兴产业。在投资范围窄、资金扎堆且优质项目稀缺的情况下,项目估值必然被推高。
最后是退不出。从国内市场情况来看,IPO退出仍然近年来是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
不仅如此,政府引导基金面临退出压力,被投企业面临回购压力。
“如今二级市场对企业上市的要求是既要过硬的科创属性,也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这样的项目更为稀缺,给投资带来更大的挑战。”尉立东说。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应如何破局?尉立东认为,S基金有望起到助力作用。
目前,政府引导基金存量规模大,且占比不断升高。
从数量和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086只,目标规模约12.19万亿元人民币,已认缴规模约7.13万亿元人民币。存续规模较大。
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和政府出资平台的认缴金额近6200亿元人民币,占新募人民币股权基金的LP披露认缴规模的40.6%;政府资本目前仍是我国募资市场的主力军。
“受行业和经济周期推动,国内S基金市场蓄势待发。私募股权机构退出渠道有限,而S基金能提供流动性。”尉立东说。
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S基金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
数据显示,2023年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额为740亿元,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存量不到1%,约为海外S基金规模的1%,国内S基金市场发展空间较大。进入2023年后,由于整体市场环境变化较大,S基金市场交易量与2022年相比也出现了下滑。
从制度建设角度,中国S基金政策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从今年以来的政策支持和各地实践情况来看,1月,证监会批复同意安徽省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3月,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正式启动。
综上,尉立东认为,发展S基金能为存量私募投资释放流动性,化解退出僵局,激活现有资本。
“一级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平均三到六年可达到收支平衡,而S交易通常在标的基金中后期进入,因此回报周期缩短、业绩确定性加强。”他说。
不过,尉立东也提到,目前我国S基金还面临一定发展困难。例如,S基金虽然比直投基金持有资产晚,但仍依赖于上市及并购重组退出,市场专业从事S基金管理机构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大的龙头S基金管理人等。
对此,尉立东建议,政策支持方面,建立基金的长期考核机制,简化国有基金转让程序;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通过专业机构参与S基金领域,拓宽S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设立国家级S基金的引导基金,支持市场化运作的S基金扩大规模,助推创投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健康发展。
同时,应采取市场化投资、估值、配置的管理运营方式,并加强政府与专业机构联动,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不同类型基金退出的需求,满足不同投资人收益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