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宏大舞台上,山东以其稳健的步伐和坚实的工业基础成为了中国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作为国内GDP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之一,山东不仅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在农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强省的背后,在饮用水行业,山东却至今未出现一家营收超过5亿的本土企业包装饮用水企业。这一鲜明的对比,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山东本土饮用水企业的崛起呢?今天,《饮用水世界》将从政策支持、当地文化传统及行业协会内部问题这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山东未孕育出大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的深层原因。
一、政策扶持的不足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山东的包装饮用水产业中,政府的支持力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一直以来,山东省各级政府将重点放在食品工业,尤其是白酒制造业,对包装饮用水行业关注甚少。尽管包装水作为快消品市场潜力巨大,可在官方文件里却鲜有提及。这种选择性扶持导致了省内饮用水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前行。反观广东、贵州、吉林、广西等地,当地政府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大力促进包括矿泉水在内的多种饮品行业发展,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部分南方省份的饮用水企业生产成本能够降低10%-15%,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而山东的企业却要承担相对较重的税负,成本居高不下。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山东饮用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难题。缺少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企业在成本控制、规模扩张、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均受到阻碍。长此以往,不仅限制了企业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山东包装饮用水产业的发展。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山东亟待重新审视对包装饮用水产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二、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山东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对山东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山东人性格温润内敛,行事温和不争,重视诚信,注重人际关系,这些品质在商业合作中有一定优势。然而,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山东饮用水企业的发展。过于温和不争的性格使得许多山东水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在开拓新市场时,往往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尝试。广东的水企能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展销会,主动与各地经销商洽谈合作,而山东的水企较少主动走出去,更多依赖本地市场。以潍坊为例,当地有150余家包装饮用水企业,除个别企业在周边地区有些销售网点外,鲜有企业将产品推广至潍坊以外的地区。
大部分企业在本地市场取得成绩后就满足于现状,缺乏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动力,没有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市场拓展,企业发展自然受限。与此同时,山东人普遍对公务员、教师等稳定职业有较高偏好,优秀人才更倾向于进入体制内工作,而非投身充满挑战和风险的商业领域。这导致饮用水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据调查显示,山东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进入体制内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人才流向的失衡,进一步限制了山东饮用水企业的发展潜力。
2025,期待我们能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