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然”,这个词蕴含了无尽的诗意与超脱。它不仅仅是形容动作的轻盈,更是一种心态的释然,是对生命终极归宿的一种优雅诠释。琼瑶选择用这个词,或许正是希望世人记住她时,能带着一丝温柔与怀念,而非沉重的哀痛。然而,她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无奈?
琼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生于1938年的四川成都,自幼便随父母经历战乱,辗转流离。她的童年,既有书香门第的熏陶,也有战乱年代的艰辛。这些经历,深深烙印在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日后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在她的笔下,爱情总是那么缠绵悱恻,生死离别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这些情感,无一不是她早年生活经历的折射。
然而,琼瑶的内心世界,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挣扎与痛苦。她曾三次自杀未遂,每一次都源于对生命的绝望与无助。尤其是那段与老师之间的“师生恋”,更是让她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备受指责与唾弃。这段经历,被她写进了成名作《窗外》,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她一生奉行“爱情至上”,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这种矛盾与挣扎,或许正是她选择以“翩然”姿态离去的原因之一。
琼瑶的文学成就,是无可争议的。她的作品,如《烟雨濛濛》、《在水一方》、《还珠格格》等,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她的文字,细腻温婉,情感真挚,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她的笔下,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生死离别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而这一切,都被她以独特的笔触,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晚年却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背后,除了个人情感的纠葛与挣扎外,或许还有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与无奈。在琼瑶的遗书中,她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与愿望。她希望自己在病重时,不要被过度治疗,不要插上各种维生的管子,而是要让自己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她甚至提出了具体的后事安排,要求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只进行私下家祭,并尽快将自己火化成灰,采取花葬的方式归于尘土。
琼瑶的遗书,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生命终点的冷静与超脱。她不愿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病痛折磨得毫无尊严可言,她更不愿意让亲人为自己的离世而承受过多的负担与痛苦。她选择了以“翩然”的姿态离去,既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与解脱,也是对亲人的一种体谅与爱护。
提到琼瑶的离世,我们不禁想起了另一位文学巨匠——巴金。巴金在晚年,同样遭受了病痛的折磨。自 1999 年起,他先是因感冒发烧引发重病,出现缺氧、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后又有低钠综合症,身体浮肿且反应淡漠。2004 年患上肾衰竭,2005 年被诊断出腹腔间皮细胞瘤,同年 10 月胃部出血、腹腔大量出血等症状接踵而至。长期插管喂食,管子频繁更换,致使他饱受呛咳之苦,下巴也脱臼。
不仅如此,他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折磨,晚年无法写作,身边亲友相继离世,他内心满是遗憾与不安,甚至多次哀求停止用药,想要选择安乐死,却遭到了亲友的反对。他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痛苦,尤其是在妻子萧珊去世后,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与自责之中。他曾说:“长寿是对我最大的折磨。”巴金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病魔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也让我们思考起了安乐死的合理性。
安乐死,这个一直备受争议的话题,在琼瑶与巴金的例子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安乐死或许是一种解脱与尊重。它能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尊严与体面,避免被无尽的痛苦所折磨。然而,安乐死的合法化与实施,却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它涉及到伦理、法律、医学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尊严。
琼瑶的离世,让我们在缅怀她的同时,也反思起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以“翩然”的姿态离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在生命的终点,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以优雅与尊严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她的遗书,更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与启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让自己的离去更加体面与尊严?
琼瑶的一生,是充满传奇与色彩的一生。她的文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的故事,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如今,她以“翩然”的姿态离去,如同一片轻盈的雪花,静静地飘然落地,化为尘土。让我们在缅怀她的同时,也思考起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命的终点,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与安宁。
往期回顾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