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文史:青冢不是昭君的坟

文摘   2024-11-04 09:34   内蒙古  

昭君坟,在呼和浩特南二十里,大黑河南岸,占地约二十余亩,高约十丈。为一人工筑成的土丘。据历史和舆地诸书的记载,都说这个土丘就是“汉”朝远嫁“匈奴”单于,受封为宁胡阏氏的王昭君埋香葬玉之处。因此,人们就一脉相承地称它为昭君坟,又讹传塞外秋、冬,百草枯落,惟坟上草色常青,所以,又称它为青冢。至于这个大土丘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昭君坟,那就更没有人怀疑了。

们的看法却认为这个昭君坟不可能是真的。然而,它在正史和舆地诸书的记载里,已有一千多年的传说,骤然加以否定,也会引起一般“信而好古”的人们的指责的。

把昭君坟叫作青冢用在诗文里边,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李白诗“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又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自这以后,历代文人就把青冢当为一个不容怀疑的典故来加以运用了。其实李、杜和唐朝其他一些咏昭君的人,虽然使用了青家这个名词,但没有任何一位诗人指明它的地点。

自《辽史•太祖纪》有勒石纪功于青冢南的记载,跟着就有《辽史•地理志》和《天祚帝纪》都把青冢记入“丰州”天德军辖境以内,这是把青冢坐实在大黑河地区的开始。从此以后,历代的史籍地志以及诗文杂记,都一脉相传。如宋人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欧阳忞所著《舆地广记》都把青冢记在“辽”人新安排的“丰州”地面。金、元、明、清以来,官、私所辑舆地诸书,都毫无例外地继承了辽、宋以来的一贯说法。归根结底一句话,昭君坟地点的肯定,是从唐末五代初期才出现的。

那么,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坟,究竟是不是一个真迹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以后,以为辽、宋以来的记载都不可靠。这个昭君坟也不可能是真的。我们的理由是根据以下几种事实得出来的。

第一、自汉武帝把匈奴逐出高阙以后,就沿阴山修复了秦代的长城,加强了斥候。这就是唐人边塞诗里所常提到的“秦关”“汉塞”。在长城塞内即阴山以南,汉朝建置了“五原”、“朔方”“云中”等郡,直到王莽篡汉时,匈奴始终没有越过阴山占据汉郡。这时昭君出嫁,自然要远适“阴山”以北“汉塞”以外,决不会停留在汉家的云中郡。她死后怎么能葬在云中郡呢?昭君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出嫁,而南匈奴入居“云中塞”则在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前后相距八十三年,所以,昭君是没有可能葬在汉云中郡的。

第二、郦道元作《水经注》叙述“芒干水”即大黑河的源流曲折以及它经过的古郡县废城古迹,毫不遗漏。可是他偏偏没有一句话曾涉及青冢这一古迹。郦氏是随着北魏皇帝亲身来过这个地方的,假使那时真有一个葬埋汉昭君的坟墓,耸立在芒干水南岸,他是绝对不能不记入自己的篇章之内的。纵然郦氏粗心遗漏,“魏书”“地形志”为什么也只字不提呢?

第三、隋、唐二史的《地理志》也都没有提到古“云中”郡有昭君坟或青冢这个古迹,甚至唐人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对于古“云中”郡在唐代所建置的城镇,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而独不提在这些城镇附近有个青冢。隋炀帝曾亲自来过此地,《隋书》和《资治通鉴》对于他溯金河幸启民可汗帐的经历情况都记录得很细致。唐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大战于“白道”,其后唐太宗命李思摩为可汗,仍来这里统领“突厥”旧部。唐初史家对于这个地方的叙述是很频繁的。然而他们就是不谈此地有个青冢。难道说这都是偶尔遗漏吗?我们认为绝对不是。

根据以上事实,加以分析研究,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一条界线,那就是“五代”以前,没有任何著作曾经指实“芒干水”或哈罗川(唐末称大黑河为哈罗川)南岸有个昭君坟。五代以后,才把它肯定在这里,也就是说自汉竟宁元年(元前33年)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共九百四十年的长期载籍里,找不到昭君坟的确实地址。自辽太祖开国(公元907年)算到现在(1956年)共一千零十六年,却众口一词都认定大黑河南岸的土丘就是昭君坟。那么,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情况,究竟以哪一段为可信呢?我们认为前段可信而后段则是由于讹传附会造成的。

我们认为昭君坟的错误肯定,是起因于隋朝和唐朝的初期,讹传于中晚唐,定型于唐末五代。凭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试先看看,隋朝和初唐对突厥的关系情况吧,隋文帝杨坚篡窃了北周宇文氏的国家以后,突厥都兰可汗的可敦(即夫人,如匈奴阏氏)即周朝宗女大义公主,常想鼓动都兰可汗为周朝报仇。

隋文帝很忌恨她,跟着就用计挑拨都兰可汗把她杀害了。隋朝又扶植启民可汗,配以宗女安义公主。安义早死,又配以宗女义成公主。安义死的虽然很早,但她却正处于启民可汗竭力媚“隋”的时期。启民为了讨好于“隋”,仿效“汉”俗,给她起个大冢,是很有可能的。义成公主身配两可汗,这与昭君身配两单于,恰好相似。而且安义,义成,都是杨氏宗女,很易混淆,民间传说又不能指明她们的公主称号,仅说古代南国佳人嫁到北国,身配二夫,死后埋在这个土丘里了。根据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叫那些没有读过“隋”史的人去推断,试问他们怎能不判断成昭君坟呢?所以我们说造成这个错误的,肯定是起因于“隋”朝。

也许有人要问,“汉”王昭君嫁的是匈奴单于,隋安义,义成两公主嫁的是突厥可汗,民间传说只要能谈出可汗的字样来,凡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不会牵扯到单于,这怎能把“隋”公主误传为“汉”昭君呢?我们觉得这是个关键问题,如不把它弄明白,就不能算作圆满的解决。现在我们先摘引一段唐史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参考:

麟德初(公元664年),改“燕然”为“瀚海”都护府,领“回纥”,徙故“瀚海”都护府于古“云中”城,号“云中”都护府,碛以北蕃州悉隶“瀚海”,南隶“云中”。“云中”者,义成公主所居也。颉利灭,李靖徙“突厥”赢破数百帐居之,以阿史德为之长。众稍盛,即建言愿以诸王为可汗遥统之。帝曰,今可汗,古单于也,乃改“云中”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单于都护(《唐书•突厥传》)。读了这段史文,就可以知道唐初是怎样把可汗地区变为单于称号的缘故了。这里既曾有过单于府的长期存在,就必然要加重民间传说的错误发展,把葬在单于府地区的南国佳人,说成昭君,谁能斥它为不合理呢!这便是以讹传讹到五代而成定型的原因。“辽”、“宋”以后的载籍,就不必再谈了。

最后我们还需要补充说明一点,就是我们为什么不把青冢指为身配二夫的义成公主的坟,而偏要把它说成是安义公主的坟呢?关于肯定安义公主的理由,上文已经说过,不需复述。至于义成主,从她的毕生历史来看,她就没有葬入大坟的必要条件了。因为起大坟以示尊崇,是中国“汉”族的礼俗。义成公主续嫁始毕可汗后,“突厥”与“隋”朝的关系就逐渐由亲密变为仇敌了。据《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帝巡北塞,“突厥”始毕可汗集兵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车驾乃驰幸“雁门”。“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帝大惧。九月,“突厥”解围去。从这种对立的情况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义成公主的处境和启民可汗附“隋”时安义公主的处境相较,是大大地不同了。这就是我们对于大坟营葬,不取义成公主的缘故。

以上这些说法,古人都没有谈过。仅是我们在分析研究以后,大胆地提出的。当然还有若干主观臆断不正确的地方,希望读者能给予指正。

作者简介:荣祥(1894-1978),字耀宸,笔名塞翁、大青山人等,蒙古族,土默特旗美岱召村人。为内蒙古自治区具有深厚根底的学者。早年人称“塞北文豪”,印有诗集《瑞芝堂诗草》行世。晚岁自号“大青山人”,撰《大青山人序》。三十年代初,李培基主绥时,成立了“绥远省通志馆”,先生为编撰主任,专事《通志稿》之编撰工作。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次较完备的修志设施。抗战前,解放后,先生历时二十年,对于编撰、修订《通志稿》,费了不少心血,成绩显著,功不可没。此外,尚编撰《呼和浩特历史沿革》、《包头史地沿革》、《蒙古源流初探》等书,仅有油印本,未得正式出版。

本篇摘自荣祥《呼和浩特市沿革稿》(草本)并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料来源:《包头史料荟要(第三辑)》1980年8月,作者:荣祥

资料整理: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15147277157(手机与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


包头文史:旧书旧影旧人物,闲来翻翻,总有几分感触


黄翔的视界: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黄翔的视界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