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只管哪个口味受欢迎,“预制儿童”只管哪个方向有前景。一键定制最优项,把孩子裁减成社会想要的模样,就是父母眼中最成功的教育学。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ID: blue_oak)”
最近一个新型名词出圈了——预制人。指的是那类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固定的人群。他们仿佛提前备设定好了程序,只会按照固定模版思考和行动,像预制菜那样方便但缺乏灵活性。
在和“预制人”的交往过程中,会让人感觉到各种匪夷所思,语言仿佛起不到沟通的作用了。
例如,你新买的衣服,朋友看着喜欢,拿了就穿;你让舍友离开的时候关门,她真的只关门不关灯;你让同事准备项目PPT,他反问“电子版还是纸质版”。
网友们对这类交流起来像“人机”的“预制人”,用一句话概括:智力未解冻,沟通有困难。
让人抓狂的“预制人”
听不懂人话的存在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预制人”,会有多抓狂?主打一个不逼到人暴走不放弃,让人时常怀疑他到底如何生存下来的。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听不懂人话”,甭管你说得多清楚多细致,他依旧像个“阅读障碍症”一样,理解无能、拒绝思考、答非所问等,让人在与他们交流时感到既费力又无语。
例如工作中,你原以为很简单的一项任务,想着交代下去后可以快速推进,结果遇到“预制人”,就会陷入无尽的“循环解释”的酷刑中。
当你清晰告知“把这份文件的数据再核对一遍,明天上班前发给客户。”他可能会问:“是这份文件里的数据吗?”你耐着性子,点点头。
但他又会问:“明天什么时候发?”
你边重复“上班前”边在心里翻白眼。
结果他又问:“就是明天上午九点前,对吗?”
此刻你已经彻底无语了。
明明第一句话就交代清楚的细节,在对方耳边都如同风过无痕,让你只能一遍遍重复沟通,无形中增加了N倍的沟通成本,严重影响到办事的效率。
跟这样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都会极大地消耗精力和耐心。难怪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都在吐槽新一代年轻人“听不懂人话,做不好人事,眼神清澈且愚蠢。”
预制人,就像提前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不会拐弯,不会思考,不懂得灵活应变。只会按照固定的模板来思考和行动,缺乏个性和自主性。
有网友总结出了“预制人”的六大特征,只要一对号入座,大家会轻易发现,每个人身边都潜伏有类似的“预制人”——
症状一:信息处理慢
他们接收信息的速度堪比蜗牛,仿佛被大脑里的“冷冻层”给冻住了,半天才有反应。
症状二:沟通障碍
他们只能接收和处理预设的信息,沟通起来总是需要反复循环解释,简洁明了的事情复杂化。
症状三:答非所问
他们回答问题总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完全get不到我们的点。
症状四:拒绝思考
对于一些基本常识,他们却像是第一次听说,懒得动脑思考,只等着别人去解决问题。
症状五:自以为是
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任何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都像是侵犯了他们的领地。
症状六:缺乏同理心
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同理心。
这类缺乏独立思想和个性,按照某种既定模板生活、做决策的人,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给出了一个解释——“社会性愚蠢”,指的是那一类智商测试没有问题,但看上去就是“蠢”的人。
这类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呈现出一种固化的状态,一旦被设定就难以改变。
这就不得不提到动物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啼笑皆非的“火鸡”实验:
雌性火鸡是警惕性很高的妈妈,总会在危险出现时迅速将鸡宝宝收拢到身子底下。但点燃它的警报器的唯一信号,就是小火鸡的“叽叽”声。
只要有一只鸡宝宝发出“叽叽”声,火鸡妈妈就会立刻去保护它,但如果没有声音,则得不到关注。
于是,动物学家将火鸡的天敌放在鸡妈妈身边——一个“臭鼬”形状的充气玩具,肚子里装着一台小型录音机,会模仿发出“叽叽”声。
平时的火鸡见到臭鼬,会尖叫着用爪子抓它,但这次因为带有“叽叽”声,火鸡妈妈居然没有攻击,反而是将“臭鼬”收拢到了自己的翅膀底下,当起了它的妈妈。
但只要录音机的声音一停止,火鸡妈妈就会翻脸不认人,立刻开启攻击模式。一打开声音,又将“臭鼬”当宝宝保护。
雌火鸡这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就像朋霍费尔所说的“社会性愚蠢”。只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程序,用固定视角去看待事物,用固定行为模式去行动,以至于为人处世的方式都看起来很蠢、很狭隘。
这类“预制人”的认知已经属于闭合状态,如同预制菜在冰箱中未解冻,想要唤醒它,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离开家庭,到了社会上,没有人愿意包容他们,就会渐渐被集体厌恶和边缘化。
千篇一律的教育,
警惕培养出“预制儿童”
这种看似各方面能力都正常,但一开口、一做事就让人无语的人群,不仅仅是在工作中才出现。其实,早在学生时代,就有迹可循。
当教育过早提前规划、过度标准化,孩子的人生被置于设定好的框架中,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预制儿童”。
学习路径要规划,学业发展更是早早就预设了未来10、20年的每个环节和步骤。要读哪所名校,如何点招进更好的中学,是否需要学习第二特长,如果要出国,国际路线又该如何设置。
可谓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出生那刻,父母就已经写好剧本,启动“预制人生”。希望孩子每一步都走在自己安排好的路线上,最终成功登顶,实现完美人生。
“预制儿童”的人生就像是货架上的“预制菜”,根据市场的需求,定制特长、定制专业、定制履历。
名校要看奥数,所以奥数必学;信奥近些年爆火,于是都去学编程;升学要看剑桥考试等级证书,PET已经不够,FCE、CAE上赶着考;考大学选校选专业,只盯着就业率和热门趋势,至于孩子的兴趣与天赋,那都无关紧要。
一键定制最优项,把孩子裁减成社会想要的模样,就是父母眼中最成功的教育学。“预制菜”只管哪个口味受欢迎,“预制儿童”只管哪个方向有前景。
可是,当父母把握着方向盘,引领方向,孩子的主动权被剥夺,就会如同盲目的乘客,没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真正想去的是哪里,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当到达父母预设的目的地时,孩子却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也失去了对前路的期待,更丢失了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这一路,他们已经习惯了活在父母设定好的固定模式下,固定的思想、固定的视角、固定的行动,最终长大后,就成为了人人吐槽的——“没有脑子”、没有“灵魂”的“预制人”。
最可怕的还不仅仅是工作上的不懂变通、为人处事的不够灵活,而是当习惯了有人保驾护航,规划好一切,成年后的他们仍会寄希望于父母,一直为自己的人生运帆掌舵。
习惯了被安排的孩子,活不出自己的人生。就如同被修剪过度的盆栽,永远长不成苍天大树。
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就曾这样描述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我感觉当前美国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围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孩子都有相同的困惑:“我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我除了学,还能做什么?”
北京大学的秦春华院长曾到去上海去招聘,面对眼前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艺术特长突出,还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的学霸们,秦院长却有一丝的遗憾——
“因为他们看起来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家具’一样。精雕细琢,却毫无个性。”
按班就部地朝着父母设定好的路线往前走,学生时代按时上课、写作业、考试,工作以后按要求上班、打卡、做PPT,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已经让他们活成了机械式的工具人。
在斯坦福大学带过20000名新生的教务长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曾在《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的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清单式的童年,父母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指导,会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拒绝预制:
守护孩子的烟火气和灵动性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辩题是:“如果可以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乍一听,大家都会笑着摇头,但实际行动却又如此实诚。
在内卷疯魔化的鸡娃现状下,“成绩为王”的标准,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使得孩子们只能按一个模子生长,在预设好的生产线上,成为如出一辙的出品。
预制菜虽然即食、即热、即烹,有味道,可没有烟火气。预制人可能学历高、智商高、能力强,但没有人情味,少了鲜活的灵魂。
相同的,都是流水线上的出品,都带着工业的塑料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都随时可能就被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所抛弃。
“脑腐”,是牛津词典选出的2024年年度词汇,说的就是大脑被腐蚀了,只会固定化的做事的“预制人”。
不善倾听、不敢质疑、不愿思考、不会变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四不”特征。
许知远曾在节目中谈到:“年轻人提问的能力在衰退,也抓不住别人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们已经丧失了跟世界互动的欲望,但自我又在膨胀,所以自我情绪变得非常多,理解他人的能力却在削弱,这已经成了一代人的时代标志。”
“预制人”现象愈发凸显,让人担忧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的能动性被蚕食,理性思考的空间被挤压,导致越发习惯于“明确的指令”或“单线的进程”,排斥深度学习的自我提升,满足于待在机械重复的“舒适区”,人就会慢慢被废掉。
孔大圣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点明了教育之道,在于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不是预设统一的路径。
父母不希望孩子成为“预制儿童”,就要摒弃人云亦云的教育模式,尊重孩子的天性,保护TA的思辨精神,构建成长型思维,鼓励TA多涉猎各类书籍,多尝试新鲜事物,在丰富的实践中冲破认知的枷锁,开拓眼界,让思维更灵活,更具有适应性。让TA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一道美味佳肴,离不开精选食材、大火猛烧、小火慢炖的精心烹饪。
一个鲜活灵动的孩子,离不开自主探索、体验百态人生后,带来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远离“预制菜”,减少“预制人”,崇真尚本,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