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孩子的不是事情本身,是情绪

教育   2025-01-05 08:46   上海  

来源: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谢刚
积极心理学者
20年亲子教育专家
博雅小学堂家庭教育导师

为什么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孩子却无动于衷?
为什么管教越严厉,孩子成绩越不理想?
……
总跟孩子的情绪拧着干,是孩子无力思考的源头。

积极心理学家、20年亲子教育专家谢刚老师,给出了具体建议,父母如何跟孩子好好说话,帮孩子补充能量。

谈话的氛围比内容,更重要


为什么我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孩子却无动于衷?

《关键对话》这本书里说,对话时,我们的大脑有两个核在工作,一个负责“内容”,一个负责“氛围”。一场成功对话的关键,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谈话的氛围怎么样。

是的,氛围比谈话内容更重要

心理学有个梅拉宾法则,孩子接收的信息只有7%来自谈话内容,93%来自父母的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所以有心理学家说,改善亲子关系做到一件事就行——跟孩子谈话时,不要皱着眉头。

皱眉这个动作,很容易让孩子误判为你在生气,这会启动大脑杏仁核的逃跑机制,一个一心只想逃跑的孩子,是没办法听你说什么的

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当妈妈表情温暖时,孩子是非常平和的。当妈妈的表情突然变得冷若冰霜的时候,孩子尝试了各种方法,将妈妈找回来,结果妈妈还是面无表情,孩子就开始烦躁、崩溃了!

英文里有个俗语,一个微笑比 1000 个词都管用,同样的,说100次“别哭了”都不如抱抱孩子,更能帮助孩子减压。孩子只有感受到我是安全的,我是被关心的,被理解的,才能听进我们的话。

有这样一位妈妈,天下着小雨,这个妈妈下班回来看见女儿躺在地上,大部分父母肯定会说“你怎么躺在地上这么湿?”然后开始自己的语言输出,这位妈妈一句话都没说,就坐在孩子的身旁躺下去,手拉着孩子的手。

下着雨,妈妈知道孩子心里并不好受,她一句话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在你身边。”她给孩子传递了强大的力量,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是安全的,我是被支持的。我看见了你,我懂你的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罗杰·米勒

父母是孩子的“情绪外挂”


有的人的情绪,像一瓶水,不管你怎么晃,它都是平静的。

有的人的情绪,就像一瓶可乐,稍微晃一下就爆炸了。

我们大脑有两个部位跟情绪有关,一个是主导感受恐惧、焦虑这些负面情绪的杏仁核,一个是善于冷静思考的前额叶皮层。我们可以把杏仁核比作一只小狗,把前额叶皮层比作一只猫头鹰。

杏仁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危机,很多时候孩子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像一只惊慌失措的小狗,汪汪汪,叫个不停。这个时候,他大脑里的猫头鹰睡着了,我们知道,大脑的前额叶皮层25岁才能发育成熟,这也正是很多孩子不能控制情绪的原因

这个时候父母的一个工作,是做孩子的情绪外挂”,充当他身边一个更稳定的存在,帮他唤醒大脑中的猫头鹰。

我们可以尝试给孩子的情绪贴上标签,比赛输了,你看上去很伤心;被人冤枉了,你现在很愤怒吧……当给我们的情绪、感受命名,可以增强前额叶皮层的活性,虽然这个时候孩子还没从负面情绪走出来,但感受会好很多

图:绘本《我的情感王国》

接下来,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鼓励他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说出来,语言会调动孩子理智脑的活跃,帮助他梳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我们古文的这个“听”字非常有智慧,听不只是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一心一意的,不能分神地去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的情感回应,孩子会有一种被看见的释放感,这个时候,孩子大脑中的猫头鹰被唤醒了。

怎么去批评,孩子更容易接受?


怎么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卡耐基在《人生的弱点》里说,“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所以当我们用比较重的话指出孩子的错误,希望他改正时,常常事与愿违,孩子根本不会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而是感受到自己不受尊重,想要跟你对抗。

还有一种可能,当我们不断夸大一个错误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困难就像一头庞大的怪兽,自己感受到无能为力,感到一种窒息感

△电影《哥斯拉》剧照

怎么说,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定是积极的语言。

当孩子看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资源,意识到以往的成功经验,这样他的自尊就不会受打击,面对问题时,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对做出改变也没有那么强的恐惧感,从而更有意愿面对错误,走出困境。

心理学上有一个“三明治沟通法”:先给予肯定,告诉孩子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后指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再给鼓励。

比如孩子弹钢琴总出错,可以先肯定孩子,这个曲子挺难的,你还在反复地练,真的很刻苦。你记谱子的能力远超过妈妈,弹的速度也很好。

然后指出孩子的问题,如果你再注意一下这里的节奏,听起来就更好了;最后再给鼓励,我特别佩服你专门挑这么有挑战性的曲子来提升自己的技巧,加油!

这么沟通,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哪里需要改进,更加努力地练习。

我们批评孩子,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定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我注意什么”来点出问题。然后用好奇的态度,花上几十分钟,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很多时候,孩子说着说着就自己想清楚了,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到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的自驱力,可以被父母“夸”出来


哪些孩子更有目标感,做事的动力更强?一定是自信的孩子。

你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自己是一辆价值2800万的豪车,还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

选豪车的孩子,自我价值更高、做事的动力更强,孩子也更愿意付出努力。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父母身上。

父母从心底认可孩子的价值,认可孩子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就很好,孩子也会更认同自己的生命价值。

你可能会说,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当然像豪车,可一到学习,就变成了自行车,内驱力不足,推一推才动,全靠大人催、老师管,需要不断地监督、要求、催促,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其实错并不在孩子。美国曾做过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那些真正热爱学习,学习再困难也会充满动力的孩子,只有不到10%,换句话说,90%的孩子没有那么强的主动学习内驱力。有60%的孩子能达到勤奋学习就不错了,还有40%的孩子坐在课堂里根本没有听进去。

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我们还得找点方法。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里说,人的驱动力来自三种:生物性驱动力、外在动机、内在动机

我们不要小看了外在动机,大多数孩子是由外在动机变成内在动机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没有一粒种子不想发芽,没有一个生命不想要去证明自己。有位妈妈说,他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一个天天被老师批评的孩子,有一天回家说:“我今天只被点名了一次,是不是有进步啊?”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被看到的,被肯定的,生命都有追求卓越的本能,我们要相信孩子,哪怕取得再小的一点进步,都要指出来给他们肯定。

2.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

考试没发挥好,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哪一科咱们的提升空间更大?”到了周末,可以让孩子自己安排写作业和放松时间,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做选择,孩子会感觉到他是自由的,不是被迫的,做事更有主动性

我们也可以将一个难的目标,分解成孩子可胜任的小目标,即便没做好,父母也是给他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责。自主感、胜任感、连接感,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会对做的事有一种热忱,动力十足。

3.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无论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有多高,请记住,家是帮助孩子恢复元气的地方,孩子在学校已经很累了,如果回到家更累、更紧张,孩子是十分可怜的。

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评价一定要远高于指正批评,这个比例要高于3:1,安心平静的家庭生活,是对孩子专注做事的最大支持

图:绘本《我的情感王国》

管教越严厉,孩子成绩越不理想


为什么管教越严厉,孩子成绩越不理想?

父亲看到孩子进屋没换鞋,马上责怪起孩子;看到学校寄来了成绩单,孩子很害怕,不小心把果汁洒到了桌子上,父亲披头又是一句“你怎么总做不好事”,孩子慌忙道歉。成绩单被打开,果然孩子的成绩不是C就是D,这一次父亲更猛烈地爆发,要求孩子禁足,摔门而去。

他来到邻居家想透透气,可是奇怪,面对犯了同样错误的孩子,邻居只是提醒,还帮着孩子把桌子擦干净。

他提醒邻居,你必须大声训斥,否则孩子记不住,而邻居告诉他,如是孩子忘记了什么,那父母帮他记住就好了,而就在此时,邻居拿出了孩子的成绩单,都是A。

你知道吗?孩子是不会一边听着大人的训斥,一边解数学题的,情绪脑被控制时,思维脑不可能活跃起来

如果孩子每天都处于一种生存模式,时时刻刻提防:爸爸妈妈又不开心了,又要批评我了,一天到晚战战兢兢,他的思维脑是不可能激活,进入思维模式或者学习模式的。我们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首先得让他心安,这样他才有更多的灵感用在学习上,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投入到提高成绩上。

《自驱型成长》中提到一个词“非焦虑临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不会过度焦虑和担心,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因为焦虑和担心对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诅咒,让孩子进退失据。

父母身上平静的力量,会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很安全。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到很平和,他知道父母对他有信心,更容易专注做事,想起来父母曾教给他们的东西。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孩子在各方面都好的时候,我们对他没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越需要我们爱的时候

▼精英说优质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精英说
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