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父母坚信不疑的教育方式, 正在土崩瓦解…

教育   2025-01-06 08:46   上海  


教育,是筛选人的工具;教育,是牟利的手段;教育,是消费主义的狂欢。教育,唯独不是教育本身。

作者:蝎子号;来源:蓝橡树

2024年的最后几天,我读好几遍12月《读库》中的一篇文章——《迷失在校园》。


之所以读了好几遍,一方面文章信息密度很大,洞见表达如此之多,我反复品味,不断被击中。

什么?!我们这一代父母推崇的养育方式,从精神投入到经济开销,不计成本付出,根本就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文章开头,作者何坤阳以横扫一片的姿态,指出教育系统里存在的各种乱象——

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事件屡见不鲜;某教授过劳而死,有的学生因为抑郁企图自杀,家长无所不用其极渴望子女“出人头地”,最终酿成悲剧……

老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家长付出了全部心力和金钱;学生比任何一代更忙碌和努力……但为什么生活没有变得更好?

教育本应给人带来幸福,但为什么学校却成了无数孩子的「噩梦」?

“每个人都像这个系统劫持的人质,但又不清楚谁在绑架教育?”作者的结论是,“公众对教育领域知识如此匮乏,以至于我们在选择教育的时候,更像在商店里选择驱蚊水或者买水果。”

但教育不是驱蚊水或者水果,当你觉得这个产品不合适,你可以轻而易举将它丢弃:教育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父母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方向出了问题,我们以为的教育,里面可能根本没有教育。

教育,是筛选人的工具;教育,是牟利的手段;教育,是消费主义的狂欢。教育,唯独不是教育本身。

「文凭改变命运」

教育,是筛选人的工具


大多数人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或者「能力改变命运」。但在真实世界,大家追逐的实际上是「文凭改变命运」。

脱口秀演员刘旸教主曾是一名新东方托福老师,他讲过一个段子。


刚加入新东方时,刘旸开设了一节试听课,题目是《英语阅读理解的五个秘密》。虽然在他看来,英语阅读只有两个秘密:认真阅读,仔细理解,后面三个秘密是他硬凑的。

结果试听课无人问津,他百思不得其解下,去看了销冠的课程。题目是:《英语阅读:再也不用阅读》,他另一门爆款课程是《一个小时搞定英语阅读理解》。

刘旸一下子就服气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答案是:所有学生。

现代教育系统的目的,不是培养智者,而是筛选人才。

想要从这个系统中脱颖而出,你必先成为一个擅长做考卷的人,而考试的关键就是写下标准答案。

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刷题的学生,早已被这套游戏规则深深影响。

有些人凭借聪明的头脑就可以战胜同辈,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竭尽全力也不过是个分母。

在《二本学生》一书中,黄灯老师第一听到职高学生自嘲是“工业废水”,让她感到非常伤心。

这十几年来,她作为老师最大的感受是:单一化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特别大,他们的生命被掏空了。



原本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良好常识、有趣个性和社交能力被这套体系牺牲了。

等到他们进到二本学校,“就像一个空心人来到你的身边,带着塑料的气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黄灯老师说。

在成王败寇的文化下,优等生也成是牺牲品,他们将自己整个人与考试思维捆绑在一起,没有考试就没有意义。

“吴谢宇弑母”、“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只是名校高材生心理问题的冰山一角,光鲜的简历之下,无视道德和意志消沉成为这群高分选手的通病。


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控诉:“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把家长钱包掏空

教育,成为一门生意


养孩子犹如养个吞金兽,成了很多家庭的共识。

一个孩子诞生,从尿布到大学每个环节都是“出血点”。学费高昂的课外班,国际学校的费用和补习班的支出,把家长的钱包掏空。

数据显示,抚养孩子到18岁的成本,在各国占人均GDP的倍数:中国是6.9倍,仅次于韩国的7.79倍,位居世界第二。



《迷失在校园》中提到,留学是一门生意。2020年,广州一家普通的留学培训学校里,托福培训课时费高达800元一小时。「不用读懂一篇文章,就能做对考试题目」的笑话,是这里的常规操作。

漂亮的分数能获得更多生源,名师们深谙提分规则,甚至编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口诀:「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两长两短就选B,同长同短就选A,长短不一选择D,残次不气C无敌」。

在这样的培训下,学生成功通过考试,但英语能力依然贫乏。


留学行业,简历造假、包装简历保录取,形成了产业链。

今年5月港大开启了大规模调查,称至少有30名研究生通过「保录取」中介,伪造简历被港大录取。

去年12月,南京的一位家长称其花费70万元找中介为孩子申请上了香港大学,入读1年多后却被校方通知资料造假并被退学,涉事中介涉嫌欺骗消费者,其下辖仙林分局已介入并立案调查。

涉事留学中介官网介绍

西方大学成为这个产业链上的受益者。他们甚至会开设中国人喜欢的课程甚至专业,网上还能查到类似消费者评价——

在这里上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毕业生的求职出路是什么?你喜不喜欢这里的教授?

留学这门生意,影响的还是少部分家庭,培训机构包装五花八门的产品,让绝大部分家庭「无处可逃」。

英语,是行走世界的必备技能;数学,是拉开差距的关键;语文,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体育,是赢在终点的身体基础;乐器,是一张重要的社交名片……玲琅满目的教育产品许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结果是,孩子比996的上班族更忙,总是在上课、开会、补习、考试、演讲、实习……他们的时间是如此之少,to do list是如此之长,为了显得全面发展,他们往往只能学到一点皮毛。


父母巨大的投入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期待,超强的掌控,对孩子来说就是巨大的压力。

这些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头顶,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一举一动。当父母把孩子控制过紧时,也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变得坚强、自由成长的机会。

一个在父母占有欲和控制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教育,让一些人迅速致富。买单的是家长,透支的却是孩子的未来。

「李湘是顶级妈妈?」

教育,消费主义的狂欢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如此深入人心,大多数父母将物质享乐视为给孩子的最好奖赏。

前段时间,李湘发小红书秀了女儿王诗龄16岁就拿到了驾照,拿来练手的车是劳斯莱斯幻影,价格近千万。


这篇笔记下,无数网友羡慕得「喊妈」,表示下辈子投胎的第一志愿就是王诗龄。

网友甚至推举李湘为「中国父母的典范」,是顶级父母。评论有一个妈妈提问李湘如何教育女儿,因为“我只相信你说的”。


李湘的教育究竟多英明,仁者见仁,但如果父母给孩子足够物质享乐,就足以成为万众追捧的榜样,这实在令人沮丧。

去高档餐厅、住五星级度假酒店、买最新的电子产品、去全球旅行,看明星演唱会,买名牌化妆品,限量版的球鞋……孩子们对这些物质享乐如数家珍,这是时代的馈赠。

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负面影响也不小。小学生PK谁的小天才手表版本更新,暑假旅行目的地有了鄙视链,拥有某种稀有游戏卡牌的小学生会更有面子……

小学教室里弥漫着攀比的气氛,虚荣心和盲目的竞争意识让童年变味。


更大的问题是,消费带来的快乐很容易消散,孩子们很快会感到无聊,只能通过不断消费才能弥补空虚。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物质,但就是不快乐,抑郁症发病率那么高?消费主义泛滥难辞其咎。

原本应该在学习中获得的满足消失殆尽,崇高的快乐需要细心的栽培但这一代孩子根本无暇去思考人生意义,他们被琳琅满目的多巴胺吸引,社交媒体加剧了这一现象。


只提供物质奖赏远远不够,顶级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精神支持。

像捡废品考上清华大学庞众望,他的母亲才是我心中的顶级妈妈。

父亲精神分裂,母亲残疾,家徒四壁的成长环境。但在庞众望身上,你看不到任何被生活欺负过的模样。

他自信阳光的笑容,就来自他的母亲,无论生活如此艰难,母亲始终笑意盈盈,家里也充满着松弛感。


庞众望的母亲虽然身体残疾,但她人格健全,家庭氛围融洽和温暖。

比起那些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精神上极度控制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精神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教育,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现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学校、老师和社会。我们无法改变社会,无法对抗内卷大环境,但父母能做的还有很多。

《迷失在校园》中写道:“如果家长见多识广,能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支持那么孩子可以心智健全地健康成长。但如果父母无知和固执,教育程度有限,那么学校、老师和社会也很难改变什么。”

那么什么才是父母的格局?简单总结五点——

1.回归教育本质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们先考虑成人问题,再考虑成才。

很多父母在孩子已经出现厌学和抑郁症状才后悔莫及,他们会说:“我现在只希望他是一个快乐幸福的普通人。”

像快乐幸福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躺平摆烂就自然而然获得的境界。“事实上,快乐健康是如此难得,它似乎只存在于广告和爱情喜剧当中。”

2.成长有多种途径

让孩子去到肯尼亚的大象孤儿院做义工、跟着探险队去南极科考、或者在名校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课题……这些活动的确能够让孩子们开拓视野,收获非凡的经历。但我们忘记了,在这些教育产品出现之前,还有一种拓宽视野的方式叫做阅读。

3.反思比经历更重要

很多家长说,自己投资教育,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但最后激不起一点水花,觉得很委屈,很无助。

我想原因在于,这些投入只是丰富了孩子的简历,却没有丰富他们的大脑。不经反思的经历,只是把孩子原本可以自由生长的时间占满,于他们的成长毫无帮助,反而有害。

4.父母减少控制欲

成长在「直升机父母」羽翼下的一代孩子,被耶鲁大学教授的全球畅销书《娇惯的心灵》定义为「脆弱的巨婴一代」,缺乏掌控感和选择权的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寻找价值。

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担心,管理好自己的焦虑,把自主权交给孩子。保护他直到18岁,然后放任他跟危机四伏的世界相处,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5.屏蔽手机干扰

现代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危机部分来源于社交媒体的影响,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使孩子失去了面对现实挑战的机会。全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丰富孩子的现实活动,比如体育运动、音乐表演、公益组织等等,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结语

在《囚徒健身》中,保罗·威德在监狱里度过了20年。在没有任何器械,极其有限的空间下,他用自身体重练就了一身“腱子肉”。保罗认为,健身没有广告里说的那么复杂,不过就是信念和坚持。

教育也是如此。不要被各种包装迷惑,理性看待丰富的资源,去牢记教育的本质,不卷入鸡娃的洪流,拨开云雾看清前路。与其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如坚持自我学习

就像储殷教授所说:父母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比任何教育投入都管用,孩子也能更自由更快乐。
▼精英说优质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精英说
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