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举行2024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有关情况。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2023年起,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全面启动了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我国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促进产学研用协同,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于一体,破解文化和旅游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挥“长板”优势,在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为各类企业提供由研发到中试再到产品的服务,从而打通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顺利完成建设期任务,转入正式运行。它们都是由企业作为主体和依托单位,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等共建单位22个,聘任专家委员会委员上百人,汇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调动各方资源,总计投入资金超亿元。
首批建成的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在地域上覆盖了北京、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四川8个省市。研发领域主要面向五大文旅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演艺装备、游乐设施、智慧旅游与景区建设、艺术显示与交互体验、文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涉及的具体领域有旅游数据、游客服务、舞台系统、演出声学、显示装备、智慧光影、主题乐园、虚拟现实、视觉交互、音像资源以及大型游艺设备等。依托单位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不仅有联通、华侨城、京东方、川投智胜、良业科技、中数集团等央企、国企或有关控股企业,还有歌尔股份、大丰实业、音王电声、博涛文化、票付通等行业内的头部民企;这其中既包括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也有一些特色赛道的开创企业。
据介绍,在发挥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承担了很多重要的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一方面,以数据要素来促进企业经营与服务创新。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切入点,挖掘行业数据资源,面向文旅经营者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业态的提质升级。比如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与6300多家景区合作,打通了30多万家商户,每年成交门票量达到3亿多张。还有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承担了24个省、260多个市县和近300个景区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还在全年重点节假日,对5A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各省、市、县旅游市场进行监测,产出一系列数据“晴雨表”。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对第一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加强政策支持和动态管理。
一是保障好运行与发展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将联合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业协会,对运行良好、成绩显著、效能突出的技术创新中心,优先推荐参与有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工作,优先推荐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关省(市)科研计划项目、有关产业支持项目和人才计划等,对于运行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组织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参与文旅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还将定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交流、供需对接活动。
二是设计好管理与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每3年开展评估,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保障技术创新中心的先进性和引领性。推动建立以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技术协同。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技术创新中心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海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筹划好领域与地域布局。第二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遴选工作已经启动,文化和旅游部将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行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市场成熟的热点领域及战略性前沿领域,填补目前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中的空白场景,统筹完善技术创新中心的领域布局。同时,将行业需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完善地域布局,使技术创新中心切实惠及各地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 ↓ ↓ ↓ ↓ ↓ ↓ ↓ ↓
↓ 点击公众号关注“中国文化报”,共享文旅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