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道路上的高峰永远在前面”​——“改革先锋”系列访谈李谷一篇

文化   2024-12-31 08:20   北京  

李谷一,是中国艺坛一个响亮的名字。数十年来,她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改革开放进程紧紧相连,用歌声见证改革开放的豪迈壮举,用作品抒发祖国的豪情、民族的豪迈、人民的心声。2018年,她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她始终牢记为人民歌唱的使命,近年来,在坚持继续演唱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培养更年轻的歌唱家。

01
“活着就要探索创新”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文化工作者摆脱过去的思想禁锢,以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推动文化发展。

李谷一于1979年底录制的歌曲《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由于运用了半声、轻声等唱法,这首歌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有的人批为“靡靡之音”。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上,应大量观众来电要求,《乡恋》成为李谷一当晚演唱的第10首歌曲。一个时代的禁忌从此被打破。

《乡恋》原名叫《思乡曲》,第一稿风格独特,技巧要求比较高,适合专业人士演唱,但不容易在老百姓中传唱。李谷一回忆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包括我、词作者、曲作者、录音师、音乐编辑等在内的创作组,在创作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认为这首歌在创作上也应该解放思想,不能再按照以前的音乐节奏、和声编配和旋律走向来写。”

于是,词曲作家重新创作,大胆突破,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修改后的第二稿也就是大家今天听到的《乡恋》。

1979年,李谷一糅合半声、轻声等唱法演唱的《乡恋》,一经播放反响强烈,同时也受到空前的非议和责难。当获准在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乡恋》的时候,李谷一心里想“总算是名正言顺地解放了”,但那时候她因为唱了别的歌,已经满头是汗,很累了。找她的伴奏带子,结果没有《乡恋》这首歌。后来还是一位灯光师在随身带的磁带中找到了。李谷一对这一细节颇感欣慰:“他自己的磁带,他喜欢我的歌。”

李谷一说:“央视在1983年肯定了《乡恋》以后,我们就知道了不必沿用过去那种僵硬的、保守的、一成不变的创作手段。只要是真善美的,都可以表现出来。”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谷一数十年如一日认真演唱每一首歌,深刻追寻歌曲的内涵,自觉追求“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确立了以情动人的演唱特色。在主张“洋为中用”、系统学习并掌握西洋发声法的同时,她注重“古为今用”,将戏曲唱腔、形体表演等用以演绎民族歌曲。她开创的中国民歌现代唱法,以鲜明的特色出现在中国舞台上。

作为歌坛传奇,近年来李谷一依然灵动硬朗,声音甜美,精神十足。她推出的《山水》《那溪那山》《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大好河山耀中华》等歌曲,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我认为,艺术家是没有退休这一说的,活着就要探索创新。”李谷一对记者说。

02
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2014年10月15日,李谷一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能参加这个座谈会,我的心情很激动,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心里就非常期盼。”李谷一回忆说。

李谷一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作为一名歌唱家,就是要为人民而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李谷一看来,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离不开祖国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

1984年,李谷一演唱了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也是探索和创新的结晶,所运用的一些创作手法在当时主旋律歌曲中是很少见的。

李谷一说,这首歌的创作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国家在变得越来越好,人民充满喜悦。

李谷一说:“我在演唱时,很自然地将自己对祖国、时代和生活的感情填进歌中。当唱到‘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时,我会想到正在建设中的农村;当唱到‘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时,心中更是充满自豪。”

对自己的家乡湖南,李谷一同样满是深爱。她把自己的工作风格概括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深厚滋养。当家乡人问她住北京多年在饮食上是否习惯时,她一边回答“没问题”,一边说还是喜欢家乡风味:“家里豆壳子等坛子菜不缺,剁辣椒我也年年剁得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是土壤,是艺术创新创造的根基。在李谷一看来,她演唱风格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我国民族戏曲的养分,十几年的花鼓戏学习和演唱给予她艺术创作的底气。

20世纪90年代初,李谷一提出“戏歌”概念,演唱了《浏阳河》《刘海砍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作品,将戏曲元素与歌曲相结合,拓展和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为优秀声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及此,李谷一很自豪:“作为探索和创新,‘戏歌’既丰富了词曲创作者和歌唱演员的艺术创作形式,又对戏曲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因为很接地气,所以深受群众喜爱。”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有几千种民歌、几百种戏曲,文艺创作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李谷一表示,“我们应该努力把中国声乐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让外国人唱中国歌。”

“国家给了我们好的政策,让艺术家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解放思想,没有阻拦。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根本,不要忘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舞台充满向上的力量。”李谷一说。

03
努力用更多的好作品回报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央视春晚倾情演唱《难忘今宵》的李谷一的身影,是几代人难忘的艺苑风景。

1984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黄一鹤想为晚会创作一首结束曲,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于是邀请词作家乔羽和作曲家王酩联手专门创作了《难忘今宵》。春晚剧组邀请李谷一演唱《难忘今宵》,她凭借精湛的演唱技艺和独特的嗓音条件,将歌曲中蕴含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祖国、对同胞的美好祝愿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这首歌在春晚舞台上首次亮相便大放异彩。

李谷一多次在央视春晚演唱《难忘今宵》。当有人问她年复一年唱同一首歌是否觉得腻时,她回答:“没有唱腻。唱是可以换很多人的,形式也可以换,但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这里,谁不爱自己的国家?”

2023年和2024年,李谷一因身体原因两次缺席央视春晚,这也使得《难忘今宵》的演唱形式发生了变化,有人觉得耳目一新,也有人怀念李谷一领唱的经典版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目中有人”,把育人才、强队伍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逐渐淡出舞台的李谷一,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培养年轻的歌唱家上。“我把我的舞台经验、歌唱技巧传授给孩子们。我上课要求很严格,一点都不能马虎,学生们反映收获挺大。”她说。

李谷一身体还算硬朗,时不时还能给学生们表演“朝天蹬”“一字马”。谈到培养艺术人才,她有很多话要说。

关于价值观,她说,年轻人首先要拥有热爱祖国、讴歌祖国的情怀,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向国外优秀的作品学习、借鉴,做好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关于挫折教育,她说:“希望他们在从艺路上不要总想着一帆风顺,遇到坎坷能够坚持下去,充满信念。”

关于师承,她希望年轻人向当年求学的自己看齐,注重博采众长。她说:“我除了自己的主课老师外,还有很多指导老师。孩子们也是,有很多指导老师,他们可以去汲取各个老师的优点,来拓宽他们的歌唱道路。”

……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求索之路,李谷一说:“艺术道路上的高峰永远在前面。希望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断探索与创新,不要忘记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努力用更多的好作品回报新时代。”

本报记者  陈新华  谭繁鑫  周志军)

订阅报纸点这里

↓ ↓ ↓ ↓ ↓ ↓ ↓ ↓ ↓


↓ 点击公众号关注“中国文化报”,共享文旅新动态 ↓


编辑 | 丁丁

中国文化报
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发展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