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胡笳十八拍》:赓续中华文脉 锻造鄂尔多斯文化新标识

文化   2024-12-30 10:29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创排、制作、演出的舞剧《胡笳十八拍》,是鄂尔多斯文艺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该剧以汉代才女蔡文姬的故事为背景,以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为蓝本,通过历史叙事彰显北疆文化风采,赓续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雪花纷飞的冬夜,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温情上演。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席时而传来低声叹息,时而传来雷鸣般的掌声。不难看出,舞剧《胡笳十八拍》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舞剧《胡笳十八拍》,是一次关于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促进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深度思考。鄂尔多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据考证,蔡文姬在南匈奴美稷城(今鄂尔多斯地区)生活了12年,与左贤王育有二子。该剧力图为这则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写下时代注脚,其着眼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大主题,以浓厚的地域风情和别致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胡汉文化的交融史,创作独具北疆历史文化意义的舞台艺术作品与文化标识,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团结和谐的美好愿景,让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史观的悠长韵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向新而行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在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勇于创新创造,展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与共性之美。舞段创排上,巧妙融合了民族舞与古典舞,既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优雅与深度,生动描绘出东汉末年中华文化的多元面貌。舞美呈现上,极尽巧思,以可推拉旋转的卷轴条屏为主体,共筑圆满的圆形元素贯穿其中,以“大抽象小写实”的手法,营造出深远的戏剧视觉效果。音乐创作上,加入现代音乐解读,融合汉胡音乐,通过不同乐器演绎历史人物和情节,呈现蔡文姬的命运浮沉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此外,该剧还巧妙融入光影变化、数字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使舞台效果更加立体丰满,淋漓展现新时代舞剧的新魅力。

厚积薄发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凝聚着主创团队和本地文艺团队的智慧与实力。该剧编剧罗怀臻是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执笔舞剧《朱鹮》《永不消失的电波》。总编导田壮曾任大型民族舞剧《热血当歌》编导,该剧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剧“荷花奖”。蔡文姬的扮演者为国家一级演员孙秋月,多次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走过七十载春秋的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所演出的众多作品在业内享有盛名,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大奖”特别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国内艺术领域重要奖项,为北疆文化特别是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升级版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彰显出鄂尔多斯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他们遵循艺术规律,边演出、边打磨、边提升,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广泛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多次举办专家研讨会,认真聆听并汲取业界内外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分阶段对舞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修改与打磨,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如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队长兼舞剧艺术总监丁云岗所说:“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每一次呈现都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坚信,经过不断打磨,《胡笳十八拍》必将焕发出璀璨光芒,常演常新。”

广袤的草原风情、奔腾的黄河景观、苍茫的长城史诗……致力于成为鄂尔多斯文化新标识的舞剧《胡笳十八拍》,将随着巡演开启,走向更广阔天地。

主创心语

舞剧《胡笳十八拍》编剧、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罗怀臻:

舞剧《胡笳十八拍》里原作的文字是本次创作的重点,以“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为启发,在编创过程中对历史维度、民族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创作中,剧目着重体现历史人物与当下人民情感的融合、古典舞与少数民族舞蹈的融合、都市文化和边塞文化的融合、现代舞蹈和古典舞蹈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互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胡笳十八拍》将不断吸收各方意见,不断前进,力求成为独特的舞台艺术精品。

专家观点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包银山:

舞剧《胡笳十八拍》是一部彰显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内蕴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舞剧作品。全剧以形神兼备、豪迈细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蔡文姬在面对人生两大坎坷和境遇时所表现出的高大而雄伟的精神力量。作品进一步修改完善时,建议以小见大地进一步突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立意,适当增加舞剧《胡笳十八拍》这一剧名所蕴含的内容表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茅慧:

近年来,内蒙古舞蹈处于腾飞时期,内蒙古民族舞蹈创作起到先行示范作用,成果斐然,有目共睹。舞剧《胡笳十八拍》选题大胆、剧情清晰明亮、人物塑造准确且鲜明、舞蹈编排精彩。该作品敢于在当今的时代,通过提炼传统舞蹈语汇,回望和穿越历史,重新在蔡文姬两段重大人生经历的转变中呈现古今的情感共鸣,增加了观众对历史的深度理解。同时,新的舞台技术手段运用为还原多重时空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舞剧创作源于历史而要高于历史,想让“蔡文姬”的形象立得住,舞剧《胡笳十八拍》要思考如何穿越历史表现当代人的立场和文化诉求,打开思想境界,巧妙地处理人物交集,将舞台诗意化体现,展现艺术光彩。

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飞华:

舞剧《胡笳十八拍》由鄂尔多斯市精心编创选材,彰显其于艺术创作与生产领域深度挖掘“蔡文姬”故事、塑造文化标识的决心。当下,应着重从艺术创作层面强化故事情节构思,实现从“讲故事”迈向“编故事”的跨越。在编创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让蔡文姬的形象在矛盾冲突与情感纠葛中得以升华,使其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能观照当下现实,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景志:

舞剧《胡笳十八拍》以戏剧的结构、至简的情节、诗化的情境,向当代观众讲述了一段既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又熔铸了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的故事。真诚期望《胡笳十八拍》这部舞剧在“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引领下,在思想高度、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提升,成为一部无须文字介绍,便能让观众看得懂其中的主旨要义,经得起时代检验,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艺术精品。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赵林平: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勇挑重担,以民族融合为大主题,既传达胡汉音乐“和”之妙韵,又彰显古典舞与民族舞的交融之美。攀登艺术高峰,也是精心打磨的过程,希望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潜心雕琢,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借助新颖精巧的创作手法和舞蹈编排,细腻铺陈蔡文姬的情感命运,让《胡笳十八拍》这部舞剧在艺术征程中行稳致远,成为传颂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名片。

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原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团长、一级导演 何燕敏:

近20年来,鄂尔多斯文化战线及相关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文艺院团对创作的热情经久不衰。舞剧《胡笳十八拍》的诞生,彰显了鄂尔多斯市文艺院团坚持专业化道路和以创作为核心的治团理念。舞剧作为无声的艺术表达形式,从选材到创作完成仅是中间环节,关键在于深刻提炼“文姬归汉”背后的思想精髓,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使作品经得住时间淘洗,真正走向人民。在编排历史剧目时,需要深入挖掘人物情感与内心世界、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与关系、强化古琴与胡笳在情感传递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让这部舞剧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人民的艺术桥梁。

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内蒙古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一级作曲 南飞雁:

舞剧《胡笳十八拍》在历史维度上宏阔叙事、尊重历史,基于真实又不拘泥于细节,勾勒蔡文姬的传奇经历。剧中,古典与民族舞蹈语汇融合,展现胡汉从冲突到和谐;创新历史叙事,双线并立,聚焦主人公内心;音乐设计多元,民族与传统乐器交织,配乐契合剧情,多种音乐手法并用。于当代意义而言,站位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彰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合之美”以及“民族团结”价值,是一部从历史汲取养分、在当代绽放光彩的优秀作品,对内蒙古舞蹈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也为构筑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版图片均为舞剧《胡笳十八拍》演出剧照,由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提供。)

订阅报纸点这里
↓ ↓ ↓ ↓ ↓ ↓ ↓ ↓ ↓

↓ 点击公众号关注“中国文化报”,共享文旅新动态 ↓

编辑 | 吴迪

中国文化报
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发展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