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里的嘉兴印记|这位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从桐乡濮院走出

政务   2024-10-01 10:08   浙江  

编者按:75年来,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诞生了一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新中国创造的这些“第一”,记录着时代的风华,讲述着属于中国的传奇,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热血沸腾的国家记忆,其中,也闪耀着点点嘉兴印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嘉兴发布推出“‘新中国第一’里的嘉兴印记”系列报道,以此回望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嘉兴足迹,探寻深入南湖儿女血脉的首创精神。


【新中国“第一”】

战火硝烟渐远,留下的英雄史篇却始终荡气回肠。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有一个兵种建于新中国成立后,被誉为“千里眼”“天空之盾”,他们就是雷达兵。1950年4月22日,新中国第一个雷达营组建,第一代雷达兵从此诞生。

其中,国立交通大学(现名上海交通大学)的21名毕业班学生(实际参军20名)可谓是第一代雷达兵的“种子”力量,他们是第一批雷达操纵员,也是第一批雷达技术员,不仅攻克了多个雷达专业技术难题,还创造了多个“第一”的风云记录,为防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在这21名学生中,夏克同是嘉兴桐乡濮院镇人,从1950年参军到1985年转业,获三等功三次,曾被评为空军先进个人,用35个年头写就了专属于他个人的《天眼风云》。

图为夏克同本人

夏克同与亲友游濮院时尚古镇


【新中国“往事”】

在夏克同的卧室,掉漆的老式家具显得异常醒目。在他眼里,它们都是部队里的“老朋友”,如今已跟随他近半个世纪。发黄的“雷达”书籍整齐摆放在卧室门后的书柜中,每每打开门就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1950年3月,架在安国路76号楼顶的“日四式雷达”,人物左起叶隆骏、曹美琪、石松年、夏克同

“你看,这个就是我,当时我们在安国路76号楼顶架设‘日四式雷达’。”95周岁的夏克同精神矍铄,指着一张黑白照片,滔滔不绝起来。照片上,夏克同与其余3名同学站在楼顶,高耸的雷达直冲天空。

而就在拍摄这张照片的前一个月,1950年2月6日,上海遭遇了历史上灰暗一天。国民党空军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了上海重要的电力、供水、机电等生产企业,致使城市停电停水,无辜市民伤亡千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六轰炸”。

“上海完全陷入了黑暗,敌对分子十分猖獗。”夏克同陷入了回忆。为了保卫上海乃至新生政权的安全,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下达指示:立即借调交通大学即将毕业的部分大学生,前往淞沪警备司令部防空处雷达队进行突击学习,尽快掌握雷达操作技术。

当时的夏克同正是该校电机系电讯组毕业班的学生,面对号召,他与其余20名同学临危受命,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弃毕业。据相关史料记载,这21名学生中有2名是党员、18名是团员,另有1名主动请缨的非团员学生。夏克同正是其中的一名团员。

“虽然还有一个学期才能毕业,但我觉得能发挥一点儿作用,很是兴奋。那时候,中国国防力量还比较薄弱,没有先进的武器,我随时抱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想法。”夏克同的这段心声正映射了当时21名学生的初衷。

交通大学电机系1950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名单

一份尘封了70多年的档案,记录下了这段历史。档案上,夏克同与其余20名学生的名字赫然入目,上面还清晰地记载着1950年“国立交通大学本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名单”的内容。

就这样,在2月16日除夕那天,这群意气风发的学生,抱着满腔的家国情怀,搭乘一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卡车,来到了防空处(提篮桥安国路76号一幢8层高的大厦)报到,后来这里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的营地。

21名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着大学学历的雷达操纵员。他们在雷达工作室一边学习《雷达原理》《无线电原理》等书籍知识,熟悉机器、练习操作,一边还编排成7个战斗值班组开始了昼夜轮值,承担起观察、操纵、报告等值勤重担。

收缴来的雷达,表面看起来很“完备”,但就像“瞎子”,连敌机近在眼前也监测不到。“一定要让它们运作起来!”夏克同和同学们投入了幕后的“一线战斗”。

“虽然我们学习了无线电理论知识,但其实见都没见过雷达,更别说实践经验了。”夏克同说,好在后来交大电机系教师和社会专家一同协助出点子,过了大概20天,架设在安国路76号防空大楼楼顶上的“日四式雷达”终于能开机工作,显示器荧光屏上出现了近距离固定回波。

第一部雷达调试成功后,大家没有过多沉浸于喜悦中,就又收到了上级的新任务:要尽快修复313型和空-6号雷达这两部雷达。

夏克同担任了313型雷达修复组的组长。对于这部雷达,夏克同回忆说,“原‘日四式雷达’架设的安国路76号楼只有8层,楼层还是太低,所以要把313型雷达架设到最高的地方,也就是位于外白渡桥畔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上。”

“看到信号了,看到信号了。”又经过半个月的调试、修复,313雷达屏幕上跃动了地面回波。

市民围观被击落的敌机残骸

“发现敌机,快拉警报。”1950年5月11日,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一架依仗夜色掩护突袭的b-24飞机从宁波方向飞向上海,在200多公里外就被雷达队发现。高射炮、歼击机同时发射炮弹,上海夜空一片火红,在部队团结协作下,一举击落敌机。

“当时的陈毅市长特意到上海大厦来看我们,感谢交大学子。这是大家取得的首个战果,大家都激动非常,又为身为雷达队感到骄傲。”

1950年10月,上海大厦雷达站集体照

同年5月25日,上海正式成立雷达营,将安国路(76号)雷达队编为一中队。也是那时候,夏克同正式参军了。这21名学生中,除了1名学生回家乡工作,其余20名都穿上了军服,佩戴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1950年6月,穿上军装的雷达兵返校留影

孙祥麟、刘篪、夏克同(中排左二、左四、左五)

短短3个月,从学生到军人,从一无所有到“首战告捷”,这支雷达队展现了青年人的担当作为。他们后续如同火种般散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以燎原之势支援其他军区、兵种和雷达、防空等军事院校建设,为新中国雷达部队的扩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夏克同被调往广州军区防空司令部机关任工程师、技术参谋,参与广东、海南、广西的雷达阵地的勘测、部署和建站工作。1985年又被调到安徽合肥,在新建立的我军电子工程学院筹组情报自动化系,担任教学工作。


【新时代“回望”】

74年来风雨兼程,一代代雷达兵继承第一代雷达兵的光荣传统,不怕吃苦、敢于战斗,发挥“千里眼”“顺风耳”作用,用忠诚与奉献织就捍卫蓝天的“保护网”。

74年雷达兵史,亦是一部浓缩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从浴血奋战中走来的人民军队,在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我特别希望当代年轻人能多钻研技术,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强国必须强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夏克同向青年人寄语,希望青年人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助力“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向前!向前!向前!”一幅更加磅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图景,正在壮阔征程上铺展开来。


此前报道:

“新中国第一”里的嘉兴印记|海宁工程师设计出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新中国第一”里的嘉兴印记|南湖畔诞生全国首个县级城市合唱基地

“新中国第一”里的嘉兴印记|联合河长制:全国首个跨省协作治水新模式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叶银芬

编辑:吴方璐

责编:羊丰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嘉兴发布


嘉兴发布
发布权威信息,关注民生资讯。在这里,了解嘉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