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景观设计学前沿”,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环球科学科研圈”无关。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4年第12卷第4期“景观正义”。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新型形式,宠物公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空间正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中国香港的四个代表性宠物公园,并探讨了在高密度环境下,宠物公园作为包容性绿色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城市社区福祉并为更广泛的空间正义作出贡献。研究揭示了宠物饲养者与非饲养者在公共空间使用权方面的博弈,探讨了如何在保障特定群体空间权利的同时,避免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研究结果表明,宠物公园良好的绿地可用性、社交与参与、可步行性、安全性和灵活性对实现城市空间正义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宠物公园也面临社会排斥和安全问题的挑战,需要在促进社区融合和保障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本研究可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城市在宠物公园建设、创造多元活力公共空间及促进人宠和谐环境方面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
宠物公园;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空间正义;共融;香港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
宠物公园社会共融潜力:
香港经验与启示
Exploring the Inclusive Potential of Pet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
Hong Kong’s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简祎1
罗洁梅2
卡特琳娜·维拉尼3
邵健伟4
1 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学系
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城乡规划系
3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建筑规划及环境政策学院
4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引言
宠物拥有量的增加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城市现象,对满足人类和非人类共存的服务和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新审视人、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城市设计中加以考量,对于构建更具韧性和更加可持续的城市至关重要。在过去数十年中,世界范围内已有较多地方政策在规划层面对此类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宠物公园更是成为一种常见的、增长最快的共享型景观基础设施。
文献综述
宠物公园的兴起
为各类宠物专门设置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外活动场地均可称为“宠物公园”。一般来说类似空间多附属于常规公园,是向公众开放的封闭空间,宠物可以不受牵引绳束缚在其中自由活动。全球各地的规划指南虽然对宠物公园的设计规划做出了一定的指导,但宠物公园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仍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中国香港的宠物公园一般设有围栏及双重闸门以防止宠物走失,部分场地设有专供宠物使用的游乐设施和休憩草坪,场地配套设施通常包括犬粪收集箱、洗手台、饮水器等。
香港一处典型的宠物公园 © 简祎,罗洁梅,卡特琳娜·维拉尼,邵健伟
尽管宠物公园逐渐成为公共话语中的热门话题之一,现有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多关注于宠物公园所提供的潜在公共利益。关于宠物公园规划、设计与使用的实证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宠物公园与空间正义
广义上的城市空间正义指促进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可达性,以造福所有居民。在考察宠物公园如何包容并扩展饲养宠物居民的空间权利的同时,需探究如何有效减少对不携带宠物的公园使用者权益的潜在侵犯,积极维护他们的利益。本研究首次将空间正义理论框架应用于以宠物公园为代表的户外公共绿地,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宠物公园对社区的社会影响
宠物公园不仅为宠物及其饲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和放松的空间,也对社区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动物地理学学者和批判性宠物研究将宠物公园视为社会空间中持续塑造人与动物关系的城市空间实践。另一方面,宠物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矛盾也初见端倪。因此,以空间正义的理论框架为基准,构建一个共融基础设施的概念框架,来检视宠物公园能否为城市更广泛的人口群体提供可及和开放的公共空间十分必要。
香港一处宠物公园中的宠物娱乐设施 © 简祎,罗洁梅,卡特琳娜·维拉尼,邵健伟
本研究选择香港的宠物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半结构式访谈方法,收集并分析了宠物公园使用者关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观点。1)社会和空间因素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促进宠物公园的公平使用?2)如何在空间正义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定义宠物公园的角色和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宠物公园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空间,分析其在促进城市更广义的空间正义表达上的潜力,同时探究在不妨碍构建人与动物互动空间初衷的前提下,宠物公园如何有效响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共融。
研究方法
宠物公园样本选择
香港人口密集,能够作为高密度城区养宠空间研究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以马鞍山西沙路宠物公园(MOS)、蝴蝶谷道宠物公园(BVR)、宋王台游乐场(SWT)和中西区海滨长廊中环段(CWP)共4个宠物公园为研究对象。其所在地代表了香港不同类型的社区形态,即新市镇、人口稠密的低收入老旧社区、旧城新近开发社区,以及中央商务区。
宠物公园中的饮水、粪便收集设施 © 简祎,罗洁梅,卡特琳娜·维拉尼,邵健伟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47个问题,涵盖12个维度,分别是可达性和邻近性、可步行性、社区共享性、社交性、多样性、安全、维护、管理、参与性、公共设施、设计和空间供给。同时,问卷引入李克特五级量表,用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和“非常同意”。问卷第二部分包括21个问题,旨在了解宠物公园使用者的使用习惯、目的与动机,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
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需在过去三个月中至少去过一次所填写的宠物公园且熟悉公园周边地区,而是否携带宠物并不是能否参与问卷调查的先决条件。问卷调查于2022年1~4月进行,主要沿用在线网络问卷发放方法,并对愿意接受后续采访的参与者进行电话访谈。
本研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在社区成员、宠物饲养者等通常加入的本地兴趣群组中招募受访者。半结构式访谈采取中文或英文电话采访形式,耗时约15分钟。受访者需分享选择使用所评价宠物公园的动机,以及对宠物公园可达性与多样性更详尽的理解。随后,研究团队就采访结果所传达的内容和意图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并进行归类。
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问卷第一部分收集的数据。该方法利用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最能解释每个相对维度的变量进行归类,从而将众多变量简化为少量核心因子。
研究框架 © 简祎,罗洁梅,卡特琳娜·维拉尼,邵健伟
研究结果
受访者特征
调查问卷共收到156份有效答复(MOS共53份、BVR共32份、SWT共47份、CWP共24份)。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访者为女性、中国籍,年龄为30~39岁,属专业人士;他们居住在私有住房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逾4万港元、无子女;受访者养宠比例为64.1%。
比较而言,4个公园受访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差异较大。SWT的受访者养宠比例最高,达87.2%。在BVR和CWP中,18~21岁的青年人占比较大。BVR的受访者家庭月收入低于1万港元的比例较高,而该宠物公园亦位于香港平均收入最低的区域之一。更多青年人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常使用CWP。就住所类型而言,CWP的受访者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比例最高。共计46名受访者自愿参与了后续的半结构式访谈,其中16位为非宠物饲养者。
宠物公园使用偏好
问卷数据表明,宠物公园使用者常常选择步行前往该公园,每周访问2~5次,每次逗留的时间超过45分钟,不少饲养者距宠物公园较远。受访者在4个宠物公园的使用模式不尽相同。CWP在工作日的使用频率更高,而61.7%的受访者会在工作日和周末均使用SWT。从逗留时间来看,MOS的逗留时间普遍较短;SWT相对较长。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公园使用频率与认为该公园是选择住所的重要因素、认为到达公园很方便、使用公园的可负担性,以及日常使用时长显著相关。虽然更频繁前往公园的使用者常单独(包括携宠)访问该公园,但宠物饲养者表现出较强的社交需求。他们常根据距住所距离及是否有其他可供犬类进入的公共场所来选择使用特定的公园。
因子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数据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3,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KMO值为0.864,巴特利特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因子分析法的可信度和拟合度。本研究将问卷中的变量简化为包含5个因子的清晰结构,并将提取的因子与现有的城市设计考量因素进行比较,分别确定为“绿地可用性”“社交与参与”“可步行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宠物公园共融潜力
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五大因子对宠物公园的空间正义表现具有重要影响。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进一步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说明阐释。
绿地可用性
绿地可用性因子包含了公共设施、设计及空间供给的相关变量,以及对绿地要素的满意度和反映了对空间分配公平要素的满意度的变量。具体而言,CWP全域允许宠物进入且24小时开放。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受访者常常会在夜间使用该公园。而SWT的受访者多偏好该公园的绿化,认为其积极影响能惠及整个社区。
另有受访者表示,现今人宠关系逐渐由单一的饲养转变为陪伴,多位受访者认为,香港适合宠物活动的公共空间仍十分有限。约81.4%的问卷受访者表示支持开放更多宠物可使用的公共空间;也有访谈受访者指出社会应“关注动物权益”,但另有3.85%的受访者认为减少宠物自身及人宠互动行为对他人的干扰。其他访谈受访者还提出了卫生、宠物的可控性和公众是否接受等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社交与参与
社交与参与因子涵盖社区共享性、社交性和参与性相关变量。本研究发现宠物公园能够有效联接居民群体。这类公园的使用者既对宠物有共同的兴趣,又被聚集在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中,这一过程鼓励随机的社交互动,有助于使用者感受到社区的归属感,加强宠物饲养者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可步行性
可步行性因子反映了使用者往返公园的步行体验,包括是否步行可达及步行体验是否积极。宠物公园的使用者高度重视他们的住所邻近性和到宠物公园的步行便利性,并常常通过宠物公园的位置和设计来确定其空间边界。同时,由于香港公共交通对于携带宠物乘坐的限制,能否步行到达宠物公园显得更加重要。
安全性
安全性因子包含了设计、安全和维护的相关变量,尤其注重公园的夜间照明水平和夜间使用者的安全感。至于涉及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在使用方面安全性的变量,则包含使用者对公园维护情况和公共设施运行状况的满意度。
过往研究指出,宠物公园在降低社区犯罪率、提升社区安全等方面表现出社会正外部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所感知的安全度与期望其他游客遵守公园规定、主动参与公园维护和公园内的社交互动情况显著相关。这意味着就宠物公园而言,安全性与使用者积极参与建立的社会资本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尽管无家可归者也是宠物公园的潜在使用者,但公园对其包容性相对不足。
灵活性
灵活性因子包含管理和公共设施两个变量,即宠物公园是否设立令人感到拘束的严格使用规定和提供充足的休憩设施。宠物公园的设计,尤其是座椅等休憩设施的提供,对于公园使用者非常重要。大部分访谈受访者都认同应增设宠物友好设施。
结语
本研究基于空间正义理论框架,采用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检视了香港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宠物公园作为包容性绿色基础设施如何增进城市社区福祉,并对更广义的空间正义有所贡献。本研究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中的利益驱动和复杂性,审视了如何在保障特定群体空间权利的同时避免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研究结果显示,宠物公园良好的绿地可用性、社交与参与、可步行性、安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其在城市空间正义中的表达。
通过高频率和常规化地共享特定空间、出于对宠物的共同关怀,宠物公园的使用者能够相聚并进行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此外,宠物公园正面临社会排斥和安全问题的挑战,需要在促进社区融合和保障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本研究主张,在宠物公园的空间规划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满足广泛社会群体的需求,以减少社会隔离现象。同时,建议开放更多公共空间供受过训练的宠物及其饲养者使用,并借助社区组织和专业训宠师的力量,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营造文明、安全的宠物公园环境。本研究对香港及其他亚洲城市制定人与动物互动空间的城市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参考价值。
最后,鉴于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香港,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城市时需结合当地实际考虑更多因素。同时,由于数据收集依赖于受访者自述的回溯型问卷,网络问卷因其形式局限亦可能带来样本偏差。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和类型,研究方向则可包括宠物公园周边社区的社会结构分析、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宠物公园治理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探索宠物公园作为包容性绿色基础设施在促进社会共融方面的潜力。
参考文献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Jian, I. Y., Luo, J., Villani, C., & Siu, K.W. M. (2024). Exploring the inclusive potential of pet p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 Hong Kong’s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2(4), 58‒69.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99
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王颖,周佳怡
制作 | 周明波,郭阳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本期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