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二 侵
眉 对 目 ,口 对 心 ,锦 瑟 对 瑶 琴 。
晓 耕 对 寒 钓 ,晚 笛 对 秋 砧 。
松 郁郁,竹 森森, 闵 损 对 曾 参。
秦 王 亲 击 缶,虞 帝 自 挥 琴 。
三 献 卞 和 尝 泣 玉 ,四 知 杨 震 固 辞金。
寂 寂 秋 朝 ,庭 叶 因 霜 摧 嫩 色。
沉沉 春夜, 砌 花 随 月 转 清 阴 。
前 对 后 ,古 对 今 ,野兽 对 山 禽 。
犍 牛 对 牝 马 ,水 浅 对 山 深 。
曾 点 瑟 ,戴 逵 琴,璞 玉 对 浑 金 。
艳 红花 弄 色 ,浓绿 柳 敷 阴 。
不 雨 汤 王 方 剪 爪 ,有 风 楚 子 正 披 襟 。
书生 惜 壮 岁 韶 华, 寸阴 尺 璧;
游子 爱 良宵 光景 ,一刻千金。
丝 对 竹 ,剑 时 琴, 素 志 对 丹心。
千 愁 对 一 醉, 虎 啸 对 龙 吟 。
子 罕 玉, 不 疑 金 ,往 古 对 来 今 。
天 寒 邹 吹 律 ,岁 旱 傅 为 霖 。
渠 说 子规 为 帝 魄 ,侬 知 孔雀 是 家禽。
屈 子 沉 江,处处 舟 中 争 系 粽;
牛郎 渡 渚 ,家家 台上 竞 穿 针。
下卷 十二 侵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
注:
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瑟: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形似古琴,但无徽位(音乐中,徽位"是说古琴上的音位,按哪个"徽位"哪根弦发哪个音。接近吉他的品位记。),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种,今瑟有二十五弦、十六弦二种。每弦有一柱。上下移动,以定声音。
唐杜甫《曲江对雨》诗:“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仇兆鳌注引《周礼乐器图》:“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明无名氏《霞笺记;逾墙得喜》:“朱楼里会娇娘,似春风燕子逢刘盼,暂醉佳人锦瑟旁。”
清龚自珍《浪淘沙·有寄》词:“我自低迷思锦瑟,谁怨琵琶?”
瑶琴: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何薳《春渚纪闻·古琴品说》:“秦汉之间所製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zhēn)。
注:
秋砧(zhēn):秋日捣衣的声音。受杵之石也。砧(zhēn):捣衣石,又代指捣衣声。
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
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唐·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
野树攲还倚,秋砧醒却闻。——唐·杜甫·《九日》诗之三
天风吹不歇,高阁响秋砧。——清·姚潜·《山寺夜宿》诗
松郁郁,竹森森,闵(mǐn)损对曾参(shēn)。
注:
郁郁:繁茂貌。郁,通“鬱”,繁茂貌。
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诗之三:翩翩飞蓬征,郁郁寒木荣。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佚名《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森森:树木繁密貌。亦指茂密的树木或其浓荫。森:树木高耸繁密貌。
坟垒垒而接垄(接垄(lǒng):坟墓相连。垄,坟墓。),柏森森以攒植(cuán zhí,密植;密集种植。)。——晋·潘岳·《怀旧赋》
映殿松偏好,森森列禁中。——唐·常沂·《禁中青松》诗
烦暑莫相煎,森森在眼前。——五代·齐己·《夏日林下作》诗
环榻森森荫好凉,此君风味讵能忘。——元·耶律楚材·《题平阳李君实此君轩》诗
闵损对曾参:闵损,字子骞(qiān);曾参,字子舆,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以孝行见称。
单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牛鼻绳。后亦泛指牵引牲口的绳索。)。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
高诱 注)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若,如故也。)。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逾墙,逃走也。)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疑,犹惑也。),则慈母不能信(信,犹保也。——高诱注。不能信,不敢保证了。)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但;仅仅。适音翅。—高诱注 适啻同。—鲍彪注 适、啻,古声同,止也。《史》作特。—诸祖耿集注引黄式三曰)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战国策·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曰》
曾参的“参”读音:首先,史书记载曾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曾元、次子曾申和小儿子曾华,他老人家的二儿子既然叫曾申,这是的“申”只有一个读音shēn,所以按照我国古代文化里儿子必须避讳父亲名字的传统来推断,曾参应该读“zēng cān”;其次,从曾参的字也能找到线索,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古人的字和名通常都是有相关含义的,先秦时“参”和“骖cān”同音通假,基本上通用,而骖的意思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而“舆”字一般就是马车的意思,两者紧密相关,所以曾参应该读“zēng cān”。但是,其实不仅仅是现代的我们,哪怕是唐宋时代,如果我们翻看一下古诗词里出现曾参名字的句子就会发现大多数都读shēn,那时候的人就已经开始读错了。所以现在就将错就错了。
秦王亲击缶,虞帝自挥琴。
注:
秦王亲击缶:《史记》载,秦赵会于渑池,秦王令赵王亲自鼓瑟,蔺相如设计迫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集解:骃案:风俗通义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yì,喜悦;快乐。),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虞帝自挥琴:传说虞舜曾挥五弦琴而歌,以求风调雨顺,嘉惠百姓。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南风》,育养民之诗也,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裴骃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其诗曰:‘南风之薰(xūn,温暖;和煦。)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ǔn,郁结。当作“含怒、怨恨”之意时,读yùn)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王肃注:“得其时。阜,盛也。”)’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
注:
三献卞和尝泣玉:《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怀远县荆山,传为卞和得玉处)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宫里的玉匠鉴别。玉匠粗略看了看便武断地说:“这哪是玉?分明是块癞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故意欺君骗主,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楚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拄着拐杖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泪水哭尽,两眼流出了血水。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卞和悲伤地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献玉之功受封为陵阳侯。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四知杨震固辞金:《后汉书·杨震传》:杨震为东莱太守时,有人趁黑夜送他金子,他拒不接受,来人说这事不会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无人知道呢?
《后汉书·杨震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昌邑故城,在今兖州金乡县西北也。),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粗食。以草菜为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指私人财产,如田地、房屋、作坊等等。),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寂寂秋朝,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随月转清阴。
注:
庭叶:庭院中的树叶。
砌花:生长在台阶上的花。
清阴:
(1).清凉的树阴。
晋陶潜《归鸟诗》:“顾儔相鸣,景庇清阴。”
唐薛能《杨柳枝》词:“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你恋着那清阴半亩香千阵。”
(2).喻恩泽。
宋苏轼《补唐文宗柳公权联句》:“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3).谓天气阴凉。
宋梅尧臣《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
犍(jiān)牛对牝(pìn)马,水浅对山深。
注:
犍(jiān)牛对牝(pìn)马:犍牛:阉过的公牛。牝(pìn)马:母马。牝(pìn):雌性的(鸟兽)
曾点瑟,戴逵琴,璞玉对浑金。
注:
曾点瑟: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志向,轮到曾点,当时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将瑟放下,起而作答,有为而获孔子赏识。
出自《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孔安国曰:思所以对,故音希也。),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撰(zhuàn):才具。亦指置备。孔安国曰:置瑟,起对也。撰,具也,为政之具也。铿尔者,投瑟之声也。)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安国曰:各言己志,于义无伤之。)”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苞氏曰:暮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者,衣单袷(dān jiá,单衣和夹衣。)之时也。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也。)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周生烈曰:善点之独知时之)”
戴逵琴:晋人戴逵善于弹琴,武陵王司马晞一次召他弹琴,他不去,当着使者的面摔坏了琴,表示不为王门伶人。
出自《晋书·戴逵传》: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兄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
璞玉对浑金:璞玉:未经琢磨的玉;浑金:未经冶炼的金。指人的品质纯美质朴,没有受过坏影响。也泛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浑朴的东西。出自《晋书·王戎传》:“戎有人伦鉴识,常目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fū)阴。
注:
敷:铺开;扩展。
不雨汤王方剪爪,有风楚子正披襟。
注:
不雨汤王方剪爪:《尚书大传》记载,商汤灭掉夏桀之后,天下连续七年大旱,太史占卜后说要用人做祭品向上天祷告求雨才可以。商汤就剪掉自己的头发、指甲,把自己作为祭品,在桑林中的神社里向上天祷告求雨。然后方圆数千里之内都下起了大雨。后来用“剪爪”作为祈雨的典故。
《尚书大传》: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翦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
《吕氏春秋》也有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正,治也。)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榖不熟,无所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祷,求也。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桑林,古地名。相传为殷汤祈雨,周穆王观桑的地方。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古称濩泽县)桑林村。),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不敏,不材。),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上帝,天也。天神曰神,人神曰鬼。谷者,民命也。旱不收,故曰“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达,通。化,变。传,至。)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凑,会也。或作蒸。蒸,升也。),千里之雨至。”
有风楚子正披襟:楚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的爵位是子爵,所以称楚王为楚子。披襟,敞开衣襟。战国时期宋玉在《风赋》一文中说“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说文曰:飒,风声。楚辞曰:风飒飒兮木萧萧。)然而至,王乃披襟(敞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后来宋朝的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一文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书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注:
壮岁:壮年。
唐白居易《晚岁》诗:“壮岁忽已去,浮荣何足论。”
宋陆游《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归》诗:“壮岁巧名惭汗马,暮年心事许沙鸥。”
明方孝孺《与讷斋先生书》:“壮岁难恃,倏焉将老。”
清顾炎武《岁暮》诗:“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
邓溥《自题印雅》诗:“壮岁雕虫感,除非扬子知。”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也指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
寸阴尺璧:指短暂的光阴比珍宝更加可贵。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有“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一刻千金:一刻指极短的时间。一刻时光,价值千金,比喻时间非常宝贵。宋朝苏轼《春夜》诗中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
注:
素志:向来怀有的志愿。
丹心:忠诚之心。又叫“丹寸”、“丹魄”、“丹襟”、“丹诚”、“丹慊”、“丹恳”、“丹愚”、“丹款”、“丹悃”、“丹抱”、“丹府”、“丹衷”、“丹局”。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愁对一醉,虎啸对龙吟。
注:
虎啸:虎吼叫。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
云从龙,风从虎。(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孔颖达 )——《易·乾》
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龙睇大野,虎啸六合。——晋·赵至·《与嵇茂齐书》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
龙吟:龙鸣。亦借指大声吟啸。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言己从容吟啸,类乎龙虎……《淮南子》曰:龙吟而景云至,虎啸而谷风轃(zhēn,同“臻”。至;到。)。李善 注)——《文选·张衡〈归田赋〉》
云从龙。(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唐 孔颖达 疏)——《易·乾》
子罕玉,不疑金,往古对来今。
注:
子罕玉:《左传》记载,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来奉献给你。”子罕说:“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能治玉者。),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言必为盗所害。),纳此以请死(请免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攻,治也。)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卖玉得富。)。
不疑金:汉朝直不疑被人怀疑偷金,直不疑用自己的金还他,待此人找到金子后,深感惭愧,以此称长者。
出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索隐:谓妄疑其盗取将也。),不疑谢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文帝称举,稍迁至大中大夫。(集解:徐广曰:汉书云称为长者,稍迁至大中大夫,无文帝称举四字。)朝廷见,人或毁之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索隐:案:小颜云:盗谓私之。)!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
天寒邹吹律,岁旱傅为霖。
注:
天寒邹吹律:邹指邹衍。邹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律,律管,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以管的长短确定音阶高低。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仪器。
传说某年春天,邹衍来到燕国的渔阳郡。他看见此地依然还是冬天,寒气太盛,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于是邹衍爬上了郡城南边不远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演奏春之曲,一连吹了三天三夜。在他吹律管之后,这座小山便飘来暖风,阳光明媚,冰消雪化,树叶绿了、花儿开了,整个渔阳大地变暖,农民赶紧耕地下种。这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五谷丰收。
出自刘向《别录》:邹子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今名黍谷。
岁旱傅为霖:傅指傅说,商朝丞相。霖,连下几天的雨。《尚书》记载,商王武丁聘请傅说做丞相,对他说:“你对于我来说,是磨刀的石头,是过河的船,如果天气干旱,你就是甘霖。”
出自《尚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言当纳谏诲,直辞以辅我德。)。若金,用汝作砺(铁须砺以成利器。);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渡大水待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霖,三日雨。霖以救旱。)。启乃心,沃朕心(开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药,必瞑眩极,其病乃除。)。若药,弗瞑眩(mián xuàn,指用药后而产生的头晕目眩的强烈反应。),厥(jué,其。)疾弗瘳(chōu);若跣(xiǎn,赤脚;光着脚。),弗视地,厥足用伤(跣必视地,足乃无害。言欲使为己视听。)。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与汝并官,皆当倡率,无不同心,以匡正汝君。辟,必亦反。),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言匡正汝君,使循先王之道,蹈成汤之踪,以安天下。)。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敬我是命,修其职使有终。)”
渠说子规为帝魄,侬知孔雀是家禽。
注:
渠说子规为帝魄:传说战国时,杜宇为蜀王,号望帝,失国后思之不得,乃化作杜鹃鸟,啼血乃止。渠:在这里为“他”之意。李商隐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
侬知孔雀是家禽:《世说新语》记载,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招待。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王隐晋书曰: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善春秋,有文辩,历太子舍人,累迁廷尉卿。)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牛郎渡渚(zhǔ),家家台上竞穿针。
注:
屈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屈子即屈原。相传,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当地百姓听到消息后马上划船捞救,可是一直找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担心江里的鱼会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竹筒装着米扔进江里喂鱼,希望鱼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后来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常常被蛟龙吃掉,如果用楝叶把米包起来,再系上五彩丝绳,蛟龙就不能吃了。当地人按照屈原的吩咐去做了,后来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指七夕节穿针乞巧的习俗。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现在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乞巧节。古代的时候,在这一天的晚上,女子们“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对着天空中的月亮,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渚,水中的小洲,这里指银河。
主播简介:
图文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