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352《秦攻韩之管》
秦攻韩之管,魏王发兵救之。昭忌曰:“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梁。不出攻则已,若出攻,非于韩也必魏也。今幸而于韩,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攻者,必韩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魏王不听,曰:“若不因救韩,韩怨魏,西合于秦,秦、韩为一,则魏危。”遂救之。秦果释管而攻魏。魏王大恐,谓昭忌曰:“不用子之计而祸至,为之奈何?”昭忌乃为之见秦王曰:“臣闻明主之听也,不以挟私为政,是参行也。愿大王无攻魏,听臣也。”秦王曰:“何也?”昭忌曰:“山东之众,时合时离,何也哉?”秦王曰:“不识也。”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离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韩之管,国危矣,未卒而移兵于梁,合天下之从,无精于此者矣。以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为王计者,不如齐赵,秦已制赵,则燕不敢不事秦,荆、齐不能独从(zòng)。天下争敌于秦,则弱矣。”秦王乃止。【注释】
1.壤:毗连;连接;接壤。
且夫韩、 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史记》
2.挟私:心怀私念。
3.精:甚;极。
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吕氏春秋·至忠》
她夹着她的一条精薄的麻花被子,冒着雪走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四
4.求索:索取;乞求。
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战国策·魏策四》
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韩诗外传》卷一
余县多被寇盗,废耕桑,其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甚众。——《后汉书·韩韶传》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城,魏王发兵援救韩国。昭忌说:“秦国是强大的国家,而韩国和魏国紧邻,如果秦国不进攻也就罢了,一旦进攻,不是进攻韩国,就是进攻魏国。如今所幸攻打的是韩国,这是魏国的福气。如果大王要救援韩国,解除围困的,一定是韩国的管城;招致秦国进攻的,那一定是魏国的大梁。魏王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说:“如果不救援韩国,韩国就会怨恨魏国,向西与秦国联合,秦国和韩国联合起来,那么魏国就危险了。”于是就去援救他们。秦国果然放弃攻打管城而去攻打魏国。魏王十分害怕,对昭忌说:“我没有采纳您的计策,现在灾祸来了,应该怎么办呢?”昭忌就替他去见秦王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听取意见,不会因为夹杂私心而影响判断,能够参考意见来行动。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魏国,听从臣下的话。”秦王问:“为什么呢?”昭忌说:“崤山以东合纵联盟的各国,有的时候联合,有的时候离散,这是为什么呢?”秦王说:“不知道。”昭忌说:“诸侯联合起来,是因为大王的态度不明确;诸侯相互背离,是因为大王的态度明确了。现在秦军进攻韩国的管城,韩国形势危急,还没有结束就把军队转移到魏国,联合天下诸侯组成合纵联盟,没有比这更强烈的了。这是因为秦国对他们的索求,已经无法应付了。所以替大王考虑,不如控制赵国。秦国如果安抚住了赵国,那燕国就不敢不侍奉秦国,楚国和齐国也不能单独组成合纵了。如果各国都单独与秦国为敌,那么对抗就会变弱了。”秦王于是打消了攻打魏国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