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越活越精彩的人生,常常从“不设限”开始

情感   2024-10-09 21:00   北京  
 者:陌菲
来  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作家陈忠实去世后的第三年,他的散文集《好好活着》面世了。

这本书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记录了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著名作家的生命历程。

在书中,他写工作的沉浮,写亲人的离散,写遍人生百味,写尽世事纷繁。

生活的艰辛磨砺出他从不服输的秉性,坎坷的人生塑造出他坚毅执着的性格。

纵观陈忠实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之所以能从一个乡下少年成长为知名作家,其实就在于他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人生预设任何限制。

读中学时,他因家庭穷困被老师严重低估文学才华,但他持续输出,最后用实力赢得老师的亲睐。

创作期间,他被时代和大环境影响而一度停止写作,但后来依然笔耕不辍,用一部部作品收获读者的喜爱。

成名之前,他并不知道《白鹿原》能不能成功大卖,但他一路坚持到底,最终终于一书成名天下知。

《三十不设限》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突出生活的重围。”

确实如此。

只有冲破现实的禁锢,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只有打破自身的局限,才能拓展更辽远的边界。

不陷于当下,不困于过往,不焦虑未来。

那些越活越精彩的人生,大都从“不设限”开始。




不陷于当下
才能扬帆起航

在《好好活着》中陈忠实自曝,自己学生时代家庭贫困,午饭常常吃硬馍馍配白开水。

小学毕业前,陈忠实和20多个同学跟着班主任徒步30里之外的镇上去投考中学。

山路崎岖遥远,他脚上旧布鞋的后跟都被磨破了,脚底也磨出了血,每走一步,都锥心地痛。

这时,他看见一辆火车从眼前呼啸而过,他这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去较远的城市,是不用走路的。

他心中涌起了一个坚定信念:

“不能永远穿着没底的破布鞋走路!”

上中学后,班上调来一位新的语文老师——车老师,他的作文课,都是让大家自由写作。

陈忠实一听不禁喜上眉梢,他连忙把从前写的两首诗翻出来修改一番,然后兴奋地交了上去。

他满心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被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然而车老师对他的诗却只字未提。

作文本发下来后,他迫不及待地翻看评语,只见末尾写着:“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

陈忠实一怒之下闯进车老师办公室质问:“凭什么说我抄别人的?!”

车老师一边抽着烟,一边慢悠悠地回答:“不需要凭证,你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

车老师固执的偏见,让陈忠实无比愤怒,也更加激起了他想要证明自己的念头。


在下次自选作文时,他写下一篇名叫《桃园风波》的小说,洋洋洒洒竟有三四千字,写完自己特别满意。

但作文评讲时,车老师依然没有提及自己,陈忠实内心的愤怒不禁又增加了几分。

没想到作文本发下来后,他发现车老师的赞美之词写了两页作文纸,而得分则是5+:比满分还要优秀!

此后,车老师对陈忠实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他选送了陈忠实的一篇作文去参加市里的中学生作文比赛,并把这篇作文投给了《延河》杂志,正式为陈忠实开启了文学的大门。


陈忠实的少年时代,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年少时,我们常常受困于生活的种种困顿而难以挣脱。

或许是家庭贫穷,或许是天生缺陷;或许是他人偏见,或许是自我内耗。

每一重困境,都曾让我们或委屈、或愤怒、或悲凉、或绝望。

但痛定思痛后我们常常会发现,如若一直沉溺当下,陷于无休止的自我消耗中,那将永远走不出命运的沼泽。

如果家庭贫困,那就努力奋斗改变生活;如果他人看低,那就奋发图强证明实力。

唯有不陷于当下,不断在生活的磨砺中认清自我、精进自我,才能突破生命的藩篱,才能扬起命运的风帆。




不困于过往
方可收获成长

刚开始写作时,陈忠实的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印记,他写快板、小品,歌颂时代旋律。

后来,他看了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不禁大为惊讶:“小说敢这样写了?”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方向,该重新调整了。

他在《好好活着》中坦言,自己的人生中有两次重要反省:

第一次是1978年秋天。

当新时期文学如雨后春笋般从解冻的文坛发生时,我很鼓舞也很冷静。

陈忠实鼓舞的是,文学的春天真的来了。

但他也很清醒地意识到,要清除自己自有阅读能力以来所接受的极“左”的非文学观念,却相当不易。

他开始大量阅读世界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真正的文学来摒弃思维和意识中的非文学观念,从而回归文学的本真。

陈忠实的第二次反省,是在1982年。

那一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引起巨大轰动,也深深震动了陈忠实的心。

他开始思考,应该怎样去写人,才能引起广泛共鸣?

结论是要写人的生存与理想、处境和欲望,一定要真实。

当他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去写作后,他开始了真正的收获。


从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飞天文学奖、当代文学奖,最后凭借《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回望这一段历程,陈忠实发现,自己正是在一次次自省中不断超越自我,而最终收获圆满。

他在《好好活着》中写道:

“我创作进步的实现,都是从关键阶段几近残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反省中获得了力量。”

这种自我否定、自我反省的本质,其实就在于一个人自我认知的不断迭代。

身处某个阶段时,我们的思维和视角常常被禁锢在这个层次里。

无法突破,更难谈超越。

而要跳出困局,唯有不困于过往经验,不断推翻自我、重建认知,才能冲破自己“思维里的墙”,才能洞悉一方天地之外更丰盈的生命内涵。

每一次自我迭代,都是一段痛苦的历程。

它需要历经挫折、经受冲击,需要否定自我,甚至还需要承受无数次看不到头的绝望。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鸡蛋从外打破是摧毁,从内打破则是新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次又一次痛苦的煎熬,才能最终换来脱胎换骨的成长。




不焦虑未来
才会一路向阳

高考之后,陈忠实落榜了。

他一想到自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彻底落空,就又急又气,对未来充满无尽的焦虑。

他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和任何人说话。

父亲害怕他急出病来,就劝导他:

“没考上天也塌不下来!你看村里这么多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父亲的话,给了陈忠实极大的安慰,也让他冷静下来思考,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他决定在村里做民办老师,因为这份职业可以让他的文学梦得以延续。

陈忠实人生第二次感到“前途未卜”,是在创作《白鹿原》期间。

准备素材花了2年,写了4年,这部50万字的大部头作品,花了他整整6年时间。

纵观所有喜爱文学创作的人,大都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冷清,还要忍得了孤独、经得起穷困。

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妻子问他:“如果出版不了怎么办?”

陈忠实干脆地回答:“那我就养鸡。”

他想好了,最复杂的养鸡技术,也不一定比写小说难;卖鸡蛋肯定比自己卖书更坦然。

正是这份“B计划”,让陈忠实有了全力以赴去创作的坦然和底气。

他的墨水瓶旁有一句自己写的座右铭: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每次写稿子,一眼就能看见。

《白鹿原》写完的那一刻,陈忠实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觉间,早已泪流满面。

回望这6年的写作历程,仿佛已耗尽了自己半生的精力。


有人说,当一个人不再执着于向命运追问结果时,往往就是他开始收获的时候。

1993年7月,《白鹿原》首次发行销售就疯狂大卖,此后不断加印,到11月,已经印刷了7次。

写作半生的陈忠实,终于凭着自己的一腔执着和勇毅,走进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网上有句话,曾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

“过度焦虑不会消除明天的迷茫,它只会消耗今天的力量。”

确实,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会经历一段看不到前路的至暗时刻。

而当我们对不确定的明天无限焦虑时,就陷入了日复一日的精神内耗。

作家松浦弥太郎说:

“那些经常困于不安和焦虑的人,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是啊,对未来过度的焦虑,通常让我们看不清前行的道路;

对前途极致的惶恐,往往让我们看不透明天的去向。

唯有放下对未来的焦虑,放下对结局的担忧,才能全力劈波斩浪,才能真正一路向阳。




作家小野在《改变力》一书中说:

“请不要自我设限,真正好的人生态度,是现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懒惰。”

确实如此。

不陷于当下,才能扬帆起航;

不困于过往,方可收获成长;

不焦虑未来,才会一路向阳。

人生,其实就是不断告别过往,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

所以,没有全力以赴地努力过,请先别说自己不行;

没有真真切切地拼搏过,就不要给自己设限。

突破舒适区,可能会很“痛”,但疼痛之后就是成长。

人生不设限,也许会很“难”,但拼到最后就是新生。

就像陈老在书中所写的那句话:

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作者:陌菲来源:文章来源于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此图文转载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广联系】欢迎勾搭
微信:507003742
电话:18681827897

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

望。
同意的
点赞+在看




LADY逛逛
生活不美好,但我希望你一直美好。【互动吧领票官方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