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
1
特别策划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统筹兼顾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在量的扩大中促进质的提升,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增长,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美艳
2
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新机会
面对就业领域的动能转换,要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中,蕴育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增长点,需要通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企业以及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等,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就业新机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文】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鲍春雷
3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内涵、意义与路径
——南京大学就业质量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 方长春
4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现实表现及应对策略
结构性就业矛盾既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新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转型不断加深,但适应需求侧趋势特点的供给侧变革却相对滞后,进而造成供给侧技术技能水平难以匹配需求侧要求的现实困境。当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切实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此,应统筹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作用,着力从提升供给侧技术技能水平入手,推动供给侧强化适应需求侧的变革,并建立人力资源和就业市场的预测监测体系,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和预期,推进研教产服深度融合,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文】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黄梅
5
我国青年群体就业属性、现状及特征
青年就业是关系发展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本文从青年群体就业属性、就业现状和特征等方面对我国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画像和基本判断,提出处理好消费与就业关系、STEM教育嵌入经管和文科学生专业教育、动态优化就业预期、通过创新解决青年就业等推动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路径。——【全文】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唐代盛
6
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及职业发展新趋势
产业工人群体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工人群体,还是活跃于新兴产业中的新产业工人群体,都是新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就业质量总体上在提升,但产业工人群体在就业现状、职业发展和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仍面临着一定挑战。应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健全产业工人群体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技能形成体系,畅通产业工人群体的职业发展通道,发挥政府、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作用,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群体就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林嘉
7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灵活就业规模的扩大,既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因素驱动下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反映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偏好的变化。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劳动关系边界不清晰不明确、工资保障覆盖不够全面以及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享受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和准劳动关系的边界、加强工资保障、加强社会保险权益保障以及发挥各级工会的重要作用。——【全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陈建伟
8
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路径
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具有客观必然性,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理论意蕴包含三个方面:人才的多样性、可持续性与产业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教育融合、技能宽度与职业面向、就业弹性相协调,教育教学实践性与专长养成的整合特性相适应。应从政府政策端、人才供给端(教育与培训)、人才需求端(产业)和支持体系端四个维度,探索促进教育、培训和就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全文】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2期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视频剪辑 | 常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