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介|现代文明的共性特征与中国特色

学术   2024-06-25 16:58   北京  

在漫长而辉煌的文明历史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每一种文明都扎根自身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回望世界历史,人类文明版图在分合交融中持续演进。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文明逐步承载起人类共同的使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历史逻辑中现代文明的共性特征。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都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积淀,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差异,在海纳百川中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在和而不同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浩荡向前,历经风雨绵延不绝,饱经沧桑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形塑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建构了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闪烁着现代文明的熠熠光彩,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本期特别聚焦“现代文明的共性特征与中国特色”,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文明以止,人文化成”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契合性


摘  要:文明以止,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一基因携带着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功能的核心信息,决定着中华文明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走向,与历史唯物主义能动地结合,谱写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篇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在于创造了具有确定内涵的“文明新形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融为一体,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与制度生产活动融为一体,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文明“人文化成”的优秀遗产,为真正全面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具体方案,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作  者:姜义华,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深特聘教授 



智能化: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兼谈智能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摘  要:当今世界现代化建设与智能革命、智能社会密切相关。“智能化”既是智能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智能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高度注重智能化建设。一是创新现代化理论,二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优势,三是加快机器智能化、网络智能化和社会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智能化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何星亮,国务院参事 



全球文明倡议国际传播的新成效与新进路


摘  要: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回应了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全球文明倡议国际传播的主要成效体现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以及深化人文交流对话。同时,其也面临传播主体协同不够、传播话语较为单一、落地形式不够多元、传播效果存在地域性差异等问题。未来需要完善机制建设,统筹构建全球文明对话网络;深化内容内涵,系统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拓宽路径渠道,不断创新交流对话形式;调动各主体潜能,充分发挥关键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有效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

作  者: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文明与时代的变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引领时代


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从文明发展演进看,这主要源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从文明发展的主体条件看,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使自身成为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主体,也通过历史动员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性。由此,中华民族拥有了两种独特的资源——厚重的文明积累和先进的思想理论,并通过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统摄引领,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样本。

作  者: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思想渊薮、精神源泉和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根由和重要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文明,包括了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正确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关联,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历史性贡献。

作  者:张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传播意蕴


摘  要:共生传播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的确证自我与他者、外在与内在有机融合发展的独特传播取向。换言之,共生传播成为言说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五千年的传播机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从自在到自觉、自为再到自信的传播原理。作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一的“包容性”体现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是一家”“中华民族是一脉”观念背后的共生传播智慧,更落实在“中华民族是一体”的观念与实践交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从而构建出以“心传天下·和合共生”为理论内核的民族共生传播学。

作  者: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4年第11期

新媒体责编:梁丽琛


声明:《学术前沿》杂志原创文章,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公众号获得授权,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学术前沿》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赐稿,点此投稿

人民智库
人民日报社高端智库建设平台,致力于治国理政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