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引入哲学领域。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门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程度的学问。自诞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也就往往会被忽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意识形态传播发展的深刻变化,分析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有效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民论坛特别推荐一篇刊发于1997年的文章,对我们今天全面理解意识形态仍具有一定启示。
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述评
——兼论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所有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二是国家理论,因为是国家规定着和实施着所有权;三是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新制度学派从理性选择假定出发,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构建了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认为: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又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所有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节省时间、精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简化,并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制度富有粘合力。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意识形态是使个人和集团行为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是解释我们周围世界许多现象的理论。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解释制度变革的两种基本成分之一(另一为政治组织)。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意识形态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符合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新制度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试图把意识形态纳入制度变迁的模型中,并认为一套能够促进制度变迁成功、经济持续增长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世界观点,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的可观察到的转变时足够灵活。全面性和灵活性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推动的前提条件。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变化、成功的意识形态的特征、意识形态对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含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察。
意识形态的本质有三个方面: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二、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这一情况显然意味着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几种对立着的合理化或意识形态。关于收入“适当”分配的规范性判断便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三、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实际上,他们提出一套更“适合”他们经验的新的合乎理义的准则。不过,在这里需要强调,经验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必须先积累,而后由个人来改变其意识形态。有关的一套价值准则的单独变化不能改变个人的观点和决定,但违背个人合乎理义准则的持续变化或其福利的重大后果的变化,则会促使他改变意识形态。
根据对意识形态本质的分析,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应该能够用严格的经济学术语来预测意识形态的许多变化。例如,按严格的机会成本概念,人们可以预测一个年轻的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应不同于一个中年或老年人的意识形态。对于“制度”公平或正义的判断,是每个人的意识所固有的一部分。尽管这一判断超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交易的特定意义,但这些意义对评价制度的公平性是极重要的。
意识形态的不同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首先,地理位置指所处的经验地带具有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语言、习俗、禁忌、神话、宗教乃至意识形态。这些种族的差异至今犹存,从而产生出冲突的意识形态。职业专门化和分工也带来不同的经验并产生出各种相互冲突的现实观。马克思认为,“意识”依赖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一见解是解释“阶级意识”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贡献。
具有经济功能的意识形态具有哪些特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才算是成功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证明现存所有权结构与交易条件正当也罢,或者攻击现行结构不公正也罢,倘若不具备“解释性”“灵活性” 的特征,是算不得成功的。因为意识形态是由一种有内在联系、通观世界的看法构成,它应当说明现存所有权结构和交易条件怎样成为一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大多是因为它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合乎“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如果它成员中的大多数对系统的公正原则不具有相同的感觉,那么它就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一个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别如果足够大,那么有可能会引起革命。二、形成社会或组织可以开拓个人不可能获得的收益;但是,对个人行为理性的假设中也暗示着,任何大组织生来就受到“搭便车”的困扰。因此,任何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这是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其基本目标为不按简单的、享乐的、个人对成本收益的算计来行动的团体注入活力。这是意识形态产生的重大推力,因为没有这种行动,无论维持现存秩序还是废除现存秩序都不可能。三、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认识世界的费用的工具,所以要使意识形态有效率,它就必须相当好地合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随着世界的改变和个人经验的积累,个人对公平世界的认识也会改变。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足够灵活的,以便能赢得新团体的忠诚,或随着外部条件变化也能得到老团体的忠诚。“忠诚”是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核。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所遇到的困难就是“忠诚”方面遇到的困难。四、如果主导的意识形态试图让人民将公正想象成与现存规章同样久远,进而从一种道德意义上服从这些规章,那么,一种成功的、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目标则是让人民相信,不仅明显的不公正是现存制度固有的一部分,而且一种公正的制度只有通过个人积极参加变革制度才能产生。成功的、对立的意识形态不仅应提供一幅可信的图像,显示不同集团已觉察出的明确的不公正同知识企业家希望改变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而应当提供摆脱这些不公正的乌托邦计划和行动的指导原则——个人通过适当的行动以实现那种乌托邦的途径。
意识形态对经济学和经济史具有什么含义呢?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采用意识形态概念并不贬低理论在引出对竞争假设的可驳性验证的意义上能够是科学的;其次,一方面实证性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对解决白搭车难题必不可少(而且这种解决对社会科学理论的许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也很重要),另一方面,它对说明非市场资源配置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它在解释许多长期变革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新制度学派意识形态理论认为,如果没有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清晰理论,那么,我们解释现行资源配置或历史变革的能力便会有很大缺口。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对经济的分析是建立在这种基本假设上。但在诺思的论证中,似乎当意识形态的因素包含进去后,人们的行为就变得非理性了。如果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的观点来看:“经济分析方法并不能在主要的和次要的决策之间划分出概念性的区别,……或者说在有强烈感性因素的决策与毫无感性因素的决策之间存在什么不同。经济分析方法在解释不同收入、教育和家庭背景的人所作的决策上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不牵涉到意识形态的因素时是一个单纯的、追求享乐主义的人,而当意识形态的因素一出现时就不再作些计算呢?
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心的理性是有界的。如果世界是简单的或个人的理性是无界的,那么个人也不会抄近路用意识形态这种形式来评判他周围世界的公平性。意识形态最初的功能因而可视作节约信息费用的一种工具。但是,意识形态是凭借什么机制实施检查“搭便车”和减少强制执行法律和法院决议的费用呢?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给个人提供有选择性激励来实现这些功能。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它帮助个人对他和其他人在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现行制度结构中的作用作出道德评判。因此,意识形态能起到弱化“搭便车”、道德危险和偷懒的功能。但是,无论是制度企业家,还是意识形态,都不可能使这些方面消除。怎样补救?制度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提供了补救的方法。
新制度学派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这套理论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这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它为我们科学合理地界定意识形态,全面认识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有效的思路。这套理论反复论证了意识形态在二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对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确实,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这里的意识形态并不仅仅是指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官方认知体系,而更多的是指社会生活中有效的合理价值,促使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和合作的社会成员能自觉履行的认知信仰体系。用简洁的话说,体现“忠诚”这个内核的一套行为准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可以归纳成这么几条:
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它的经济功能表现为:1.较大的意识形态拥有量能减少消费虔诚的影子价格,因此个人“搭便车”或违犯规则的可能性较小,而他对周围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结构是合乎道德的意识形态信念较强;2.个人的意识形态是相对稳定的。收入分配、劳动分工或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并不立即引起个人意识形态的变迁。这是因为个人不能立即说出这种变迁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如果这种变迁是永久的,对个人而言也需要时间以剥除旧的意识形态资本;3.如果发生永久性变迁,青年人会比老年人更快地投资来获得新的意识形态(即使他们的偏好相同),原因是:一般来说,老年人具有较多要剥除的意识形态资本,这需要时间和努力;4.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合乎义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按权威们的观点,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为此,任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然而,与广告相类似,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改变口味而是通过改变相对价格来实现。
二、意识形态作为以“忠诚”为基础,以克服“搭便车”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认知信仰体系,它的经济功能表现为:1.意识形态中有一种最起码的自愿服从成分,从而保持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作为某个团体的意识形态存在的,是团体成员共有的,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使得人们能够和谐有效地在一起工作。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实现团体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并试图通过这种论证,减少其他团体的抵触和敌对,尽量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这是意识形态的论证功能。在经济生活中,任何团体采取的集体行动是受其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支配的,并且也都强调团体行为具有普遍的效用,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的提高。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意识形态的动员功能表现为,一方面激发起所有成员的信心和热情,坚定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工作在通常意义上不是“经济因素”促动的,而是内在价值的一种表达。另一方面使团体的长远目标对团体成员来说更具吸引力、说服力,以获得所有成员的支持,做出短期利益的牺牲。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通常靠团体中少数优秀分子和领导人物完成。他们通过团体内部的机制,如宣传机制、示范机制来鼓动团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约束力只是一种思想、道德上的“非正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缺少执行和监督的制度保障。它的成功进行依靠个人对集体目标的认同及在个人成本/收益与集体成本/收益之间的平衡。意识形态的约束功能是不稳定的。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这些团体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或相互宽容合作,或彼此对立排斥。由于各自利益取向的不同,势必造成各团体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着基于利益取向的团体间的关系。国家兴衰与社会中利益集团的存在有着直接的关系。利益集团的结构、集团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增长或停滞。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则是决定利益集团结构与关系的一股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利益集团越弱,经济越能发展。不过,意识形态的规范功能不是最终决定性的,而只是一种观念力量发挥着对物质力量的反作用。
尽管新制度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且事实上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意识形态具有几个基本的经济功能。但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认知信仰体系,它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能无限扩大。正如新制度学派所认为的那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权是基础,国家的作用是保障,意识形态的作用虽不可替代,但并不是决定性的。用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说,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而已。不过,分析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对我们全面理解意识形态,有效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很有裨益。
选自 | 《民主与科学》1997年第3期
新媒体编辑 | 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