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先民如何“填湖广”?揭秘湖北与江西的深厚渊源

文摘   2024-03-18 08:08   广东  




湖北与江西,两省之间,不仅地理相邻,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大批江西先民迁移至湖北,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探寻江西先民如何“填湖广”,共同书写两省的辉煌篇章。



江西先民迁移湖北的历程,是一段充满艰辛与传奇的旅程。他们大部分以水路为主,被反绑着双手,由官兵用船从鄱阳湖出发离开江西。至今,湖北人称呼上厕所为“解手”,正是源自这次迁徙中先民们要方便时,必须向押解官兵要求解开双手的历史记忆。



先民们坐船出鄱阳湖进入长江,分为两路。一路渡过长江,到达对岸黄梅等鄂东北地区;一路溯江而上,经长江到达黄石、汉口等鄂东南乃至江汉平原。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场移民大潮中,鄱阳湖瓦屑坝和南昌筷子巷成为两个重要的移民集散地。


瓦屑坝是古饶州府鄱阳县的一个地名,被誉为“北有洪洞大槐树,南有鄱阳瓦屑坝”。当年的瓦屑坝是鄱阳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繁华程度在南方地区堪称翘楚。来自上饶等地的先民大多在瓦屑坝集结,然后离开江西。瓦屑坝在湖北各地的族谱和方志中频繁出现,如新洲的《万氏宗谱》和《姜氏宗谱》等。

南昌筷子巷也是一个重要的移民集散地,来自南昌、抚州的氏族大多在此集结。湖北的许多家谱和方志都记载有某姓某支是从南昌筷子巷迁至本地的,如《大悟县志·人口》中记载:“有史料可查,较大的一次迁徙为明洪武初年,迁入者以江西居多,民间素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

瓦屑坝,这个古饶州府鄱阳县的地名,见证了无数江西先民离开故土的悲伤与不舍。而南昌筷子巷,则是来自南昌、抚州的氏族大家的集合地。

如今,湖北各地仍保留着许多以筷子巷命名的地名,成为江西移民历史的生动见证。如武汉的武昌有筷子巷、筷子堤、筷子湖;黄梅县孔垄镇有筷子街;鄂州也有筷子街等。判断一家人的先祖是否来自南昌筷子巷,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凡是祖籍自筷子巷的移民,其后人在逢年过节或祭拜祖先时,会在祭祀食物上插上两只筷子,以此告慰先祖,不忘其根本。

来自江西北部传统赣语区的江西人,如南昌、上饶、抚州、九江等地的居民,纷纷选择移民至湖北。这些江西先民在迁移过程中,大部分依赖水路行进。他们被捆绑双手,由官兵驾驶船只从鄱阳湖启程,离开故土江西。这种捆绑双手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使得湖北人称呼上厕所为解手,这一习俗正源于当年的迁徙途中,先民们需向官兵请求解开双手以方便如厕。

先民们乘坐船只离开鄱阳湖,进入长江,分为两路行进。一路跨越长江,抵达对岸的鄂东北地区,如黄梅等地;另一路则溯江而上,经过长江,到达黄石、汉口等鄂东南地区,甚至深入到江汉平原。


江西移民主要分布在湖北的以下地区:



鄂东北区域,以黄冈、麻城、黄安、黄梅等地为主。鄂东北是元末、明末两次社会动荡的中心区域之一,人口流亡严重,且地近江西,因此成为长江中下游移民涌入湖北的首要地区。《广济县志·士族表》中记载,共有38个士族,其中31个来自江西,占比超过80%。《黄安乡土志》中也提到:“人多来自江右,旧族无多”。



鄂东南区域,以蒲圻、鄂州、阳新等地为主。根据族谱的统计,迁入鄂东南的江西人占总数的70%。在蒲圻,“元末明初,江右氏族多自南昌瓦子街移居蒲圻,近月盈干累万之盛族,皆此种类”。



江汉平原,以监利、钟祥、天门、松滋等地为主。《监利县志》记载:“童太史有言地方之民聚焉,而江右为甚。”北边的钟祥也是“地多异省之民,而江右为最”。《松滋县志》称:“松滋氏族,问其故籍,皆自江右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上述地区,湖北的北部、西部也有大量的江西移民,随州市的大部分当地人的祖籍也来自江西。这些远道而来的江西移民在湖北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开垦田地,建设家园,子孙繁衍至今。




江西移民在湖北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鄂东北、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等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艰苦奋斗,把湖北建设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在湖北,大凡民间流行“老表”称谓的地区,都是江西移民后裔的生息之地。这一声声“老表”,不仅是对亲情的呼唤,更是对江西先民们艰辛创业、开拓奋进的致敬。

如今,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那段江西先民迁移湖北的历史,却永远镌刻在两地人民的心中。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感恩先民的付出与奉献,共同携手前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文末“阅读原文”,或扫上面二维码可登记寻根寻亲信息—

如果您也有寻根溯源寻找失联宗亲的需要,可以关注我们,并填报您的寻亲资料,我们会帮你发布到本公众号!



贺氏楚风
贺氏楚风,专注寻根!聚焦贺氏资讯,传播贺氏文化,联络贺氏宗亲,推进贺氏联谊!如有寻根溯源需求,欢迎投稿!主编:楚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