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近年来,余庆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载体、丰富形式,以文化认同为重要抓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有形”上用心,树立中华文化符号形象,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动力。
依托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余庆敖溪唐二花灯,创新开发出微信版唐二、幺妹——“余庆君、大美妹”城市品牌形象,以表情包的形式迅速推广,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活动,将生活气息浓厚,舞蹈表演风趣活泼的非遗文化——余庆高矮人舞抽象人物“竹竿人”“扫把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实体进行传播,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加坚定。
通过在余庆牛场河两岸石栏杆上镌刻“千首善诗、千句善言、百幅善字、百家家训、百件善事”,打造“善文化长廊”。在乡镇、社区、小区、学校、机关、企业,甚至是交通指示灯、路灯、出租车、广告牌,都融入善文化的内涵和元素,处处彰显着余庆各族人民对“善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花山苗族乡飞龙湖畔,打造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长龙”的龙形长廊,修建龙王阁,并展示数百幅龙的壁画、龙的雕塑、龙的故事等,吸引海内外中华儿女到飞龙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2016年,飞龙湖飞龙寨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文化已成为余庆人文旅游一张闪亮的金字招牌。
于“有感”上用情,创新中华文化传承载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滋润力。
通过创新“线上”+“线下”的三维立体中华文化传播载体,为各族群众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线上”借助“今日余庆”“余庆文旅”“苗韵花山”抖音号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大舞台”“周末到余庆看烟花”“浪漫余庆·四季烟花”等民族团结进步、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微动漫作品20余部,播放观看人次30余万人次。
“线下”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联谊活动和文体活动50余场,“余庆君大美妹”打破次元壁走入寻常百姓家,与各族群众共同庆祝中华传统节日,使各族群众常来常往,促进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群众人心归聚、情感共鸣、精神相依,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固思想长城。
于“有效”上用力,延伸中华文化现实价值,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召力。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余庆把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层治理,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五心”教育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凝魂聚气”。近年来,共表彰“五心”教育道德模范102名,模范事迹推广30余场10万人次。“以文铸魂”,夯实根基。组建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100多支,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引导各族群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同时将孝老敬荣、社会公德、民族团结等优秀传统文化写入村规民约,全面开展“共融共济,同心筑梦——积善之家”品牌创建。
大力开展“高矮人舞”“钱杆舞”等非遗民俗活动,将“善文化”融入“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三好学生”“红花少年”等评先选优中,涌现出43年坚守岗位的“最美农村放映员黎仕伦”,孝老爱亲的“贵州好人王道琼”等余庆“善名片”,打造善文化示范点2个,使各族群众都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人翁,协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文提气”,改善民生。通过试点创建“春风小院”养老服务、建设一批村(社区)老年学校、在搬迁安置点开办“四点半学堂”、开通城乡上下学公交线路等一系列品牌项目,以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抓手,有效破解“一老一小”难题。
下一步,余庆将用好文化这个有力抓手,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有形、有感、有效,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