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已去,新元将启。经历过的突破与变化情景再现,总是容易迅速接通情感——振奋的、坚忍的、难以言表的,每一份回忆都会刻下2024独特印记。站在岁末年初的时间窗口,回顾更意味着不停歇地奔跑,全力奔向2025,蓄势待发。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多个相关文件,对各方面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同时,加快法治和标准建设,超100部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信用建设的相关内容,27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信用法规,信用领域国家标准发布超80个。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信用代证”是指使用经营主体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是公共信用信息报告的扩展和应用。用于解决经营主体办事证明多、耗时长等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印发以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相关政策的有广东、湖北、上海、安徽、北京、天津、吉林、山东、浙江、福建、甘肃、河南、黑龙江、海南、重庆等15个地区,陕西、新疆两地已征求意见。
新的一年,在重庆市和成都市签署全国首个“信用代证”区域互认协议的基础上,各地“信用代证”的发展,将进一步聚焦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评优评先、资格审查、人员招录、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等领域,朝着统一信用报告标准,分阶段、分步骤推动“信用代证”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区域、全领域、全场景互认,最大限度便企利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发改委分别在2021年、2024年报请国办印发两份实施方案。“信易贷”是解决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推动实现企业“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近年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工作基本完成,纳入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在信用信息查询、融资需求对接、惠企政策直达、融资增信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有效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监管是“放管服”改革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可促进市场秩序更加有序、更显自由、更具活力,在政府、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治理中彰显其价值,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信用数据是衡量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为融资平台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为企业融资提供精准“信用画像”,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深圳、杭州、厦门、天津等地信用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已先后揭牌,聚焦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特性,在赋能实体经济、服务百姓民生等方面,推进数据融通和应用创新。
2024年,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信用修复结果共享、互认;“信用中国”官网发布最新版信用信息修复指南;市场监管总局加快推进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开发建设上线,全面支撑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托,区域信用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的统筹布局和各方的积极推动下,“信用长三角”“信用京津冀晋”“信用珠三角”“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等在合作机制创新建设、信用监管协同推进、融资信用合作深化、“信用+”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信用应用场景工作创新创建方面积极拓展,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涌现了“信用 + 金融”“信用+就医”“信用+旅游” “信易住”“信易购” 等一大批聚焦地方特色,具有地方特征的的信用应用场景,让守信主体切实感受到了信用带来的便利。
跨境信用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近年来,“海丝征信链平台”“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信用上合”“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等多个跨境信用服务平台上线发布;广州市南沙区构建 5 个“1”跨境信用工作体系,积极组建粤港澳跨境信用服务联盟;深圳建立“1+1+N”跨境信用综合应用体系;前海发布全国首个针对跨境信用领域的格式规范。
2025年,在推进跨境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跨境信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利好、市场推动的加持下,信用跨境合作将在信用信息出境备案、跨境信用标准规则、跨境信用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来源:源点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