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仁明
张泽庆,宁化县石壁镇税下村人,石壁大江头《张氏族谱》载,“张泽庆 生、殁、葬未详”。
大概生于民国5年。6岁时父死,母亲才25岁,小脚的,家里没吃的,母亲带他去讨乞。没衣服裤子穿,肚腹挂一个母亲的破掩腹(布兜),跟着母亲走村串户要饭。8岁那年母亲讨乞被狗咬伤,为了不被饿死,母亲给他一只蛇箩(手提小竹箩),要他单独出门要饭。由于他胆小,不敢挨家挨户去哀求,看到有狗又怕,走了几个村,一天下来还是两手空空。母亲看他空手而归,大哭起来,并说:“你这么没出息,我去嫁人算了”。第二天又是空手而归,母亲绝望的说:“这样下去我们都会饿死的,明天我就去嫁人找条活路我不管你了。
第三天一早,母亲正收拾衣物,像要走了。
张泽庆“嗵”地跪在灶君老母面前说:“妈,我对灶君发誓,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讨到饭和米回来养你。求你不要嫁人。”母子俩在灶君神像面前抱头痛哭了一番。张泽庆擦干了眼泪,甩门而出。
这天傍晚,他终于讨回来两碗干饭和半升大米。从此母亲没有说再嫁人了,母子俩以讨乞为生。
9岁那年的春天,母亲牵着他到石壁的“大户子”张清炎家,请求道: “清炎叔公,求您收留他,帮您家做事,他什么都会做,给他口饭吃就可以,不要工钱,求您了……了起来。张清炎看到他锥郎垱,·”母亲说着便跪在张清炎脚下哭一丝不挂,拽着母亲的衣襟,冻得筛糠似的,眼睛却骨碌碌的四处打转。张清炎收留了他。叫他放牛,一日三餐管饱,每年做一身衣服给他穿,冬天时还做一件棉袄给他穿,大年三十留他过完年,还发个红包两块花边给他,再由他母亲接回家过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又回到张清炎家帮他放牛,就这样一直到13岁。张泽庆帮张清炎放牛、砍柴、割草,没有工钱,只是挣饭吃挣衣穿。
张清炎当时在禾口老墟开了“昌吉顺”布店,两间店,一座染坊。石壁塅上有七千多担谷田,算是宁化西乡的“大户子”。
宁化石壁下祠《张氏族谱》记载,张清炎,字光腾,光绪16年捐授国学生,宣统元年诰授奉直大夫(五品文官的荣誉封号)。生于1871年,殁于民国19年。娶刘氏诰封宜人(明清时期对五品官的妻子或母亲的一种封号)。
其父张恩远也是诰授奉直大夫,太平天国时,在石壁建造土楼(现石壁农贸市场东侧),可以容纳本家族几十户。张清炎是怎样发家的?
石壁下祠张标吉(78岁)讲述:
有两种传说,一是清炎伯的父亲恩远公在禾口老墟创办“昌吉顺”商号,有一回去江西南昌进货,住进一家旅馆,旅馆老板问其开办的商号是什么?恩远公说是“昌吉顺”,旅馆老板带着责备的语气对他说:“你们存放在我这边的几百匹夏布怎么还不挑走?我们已经替你保管了三年了,每年都要帮你拿出去晒太阳,以防发霉,你赶快请人挑走,我不给你保管了。’’恩远公听得如坠雾中,没等他反应过来,旅馆的老板就强拉他到仓库看。果然仓库里有一堆摞得整整齐齐像小山似的布匹。恩远公想,我没有放布匹在这里啊,旅馆老板又说放了三年了,无非是没有主的货,干脆就把它挑回家再说。在老板的拼命催促下,他雇佣了20多个挑夫,把几百匹夏布通通挑回了禾口。自此, “昌吉顺”成为宁化县最大的布店。恩远伯成为西乡的“大户子”原来广昌驿前也有一家叫“昌吉顺”的商号,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军洗劫一空,全家被杀,成了绝户,之前进在南昌的布匹就成了无主的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