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交锋 赛场论道—记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高中组)

文摘   2024-08-28 16:39   海南  

思辨交锋

赛场论道

记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高中组)





8月23日上午,2024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高中组)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拉开帷幕。经过为期五天的激烈角逐,27日,迎来决赛暨闭幕仪式。



作为协办单位,我们有幸采访到此次比赛的评委,北京仁才教育校长、1997国际大专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王慰卿老师。王老师表示,这次作为评委感受颇深,意犹未尽。既感受到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又保持着他们难能可贵的“灵气”。



“学问思辨”在我国古代曾被视为君子的重要品格。现今,透过辩论风靡世界各地学校的盛况,也能感受到时代及社会发展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进一步强调。针对中小学如何办好校园辩论活动的问题,王慰卿老师有以下建议:




辩论需要以语言组织能力为基底,结合个人的逻辑思考、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才能打得好,而这些要素以金字塔形逐层往上递减。因此,对中学而言,给予学生相关的训练与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中学生而言,盲目地参加各项赛事是不可取的。学校可以采取三级培养模式:通过将辩论融入课堂,作为选修课程,继而从中挑选出极有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组成辩论社;在辩论社开展常规交流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挑选,形成校辩论队;充分利用赛事资源,保持校园辩论团体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促进校园思辨学风的形成。





随后,我们也对华语辩论世界杯组委会执行主席刘旭彤老师进行了采访。



华语辩论世界杯作为一项促进青年思想交流的国际赛事,曾多次来到三亚,而此次高中组的辩论赛事选择了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作为线下赛场。对此,刘老师表示,人大附中三亚学校“崇德、博学、创新、求实”的校训以及正在建设的“问天、探海、观山、揽云”为特色的一些课程,与大赛的精神风貌不谋而合。同时,也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能够有机会感受到三亚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氛围,共同搭建一个思辨交流的平台。刘老师认为:辩论既需要学生放下成见,去看到世界的多元性,也需要在前期准备、中期调整、后期反思过程中充分发挥收集整理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辩论锻炼的是综合型的人才。


华语辩论世界杯组委会在三亚的行程即将结束,刘旭彤老师表示: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的协助下,赛事举办得非常顺利,能感受到学校全体教职工与组委会的心是在一起的,这让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们都感到宾至如归。同时,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的参赛队伍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礼仪风貌与东道主精神,期待他们日后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对参赛的五位辩手梁语轩、王艺桐、赵奕涵、朱格萱、马竟好进行了采访。


作为参加大型辩论赛事的辩手,同学们诉说着自己的改变:“刚开始接触辩论,我觉得辩论是说给自己听的,后来我才知道辩论是说给大家听的,是面向社会和国家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作为观赛的普通高中生,同学们也不吝啬自己的夸赞:“每个队伍的舞台风范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有的辩论队比较理性冷静,善用数据支撑论据;有的辩论队破题解题的速度则非常快,技巧性很强,他们都有各自的风采。”重要的是,作为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的一份子,同学们没有忘记反思和学习,他们表示:“不少队伍在对抗中表现出来的技巧非常纯熟,临场应变能力也很强,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多加强。希望自己能够多阅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日后参加更多的赛事,为学校赢得荣誉。”



人大附中三亚学校辩论队此次由五位新晋队员组成,作为开场比赛的参赛队,在交锋紧张的对辩环节,毫不畏惧,保持专业的姿态,用缜密的逻辑和一个个强有力的观点,证明着自己,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比赛。同时,也得到了在场评委的肯定和赞许。辩论队员在我校教师黄煜明的带领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赵奕涵同学在第二场比赛中拿了最佳辩手;梁语轩同学获得“最佳新锐阵容-最佳新锐一辩”。在此,特别鸣谢黄煜明老师、万伟婷老师对此次比赛的辛勤付出以及对辩论队的专业指导。


当少年们利用一次次思辨擦亮智慧的火花,发现世界的多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辩论的翅膀,终有一日他们将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文字|周维  康海君

编辑|那兰金格

审核| 宣传中心




人大附中三亚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订阅号
 最新文章